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与路径——以湖北省为例

来源:抵帆知识网
2013年第19期 第34卷 总725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No.19.2013 Vo1.34 Gener ̄No.725 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 理念与路径 ——以湖北省为例 430074) 向 丽,刘晓欢,陶济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湖北 武汉摘要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走区域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 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合理选择。湖北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内容与路径等 角度进行系统探索。借鉴湖北省高职院校经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以制度创新 为根本,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以开放性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创新路径;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19—0042—05 进入2000年之后,湖北省高职教育在规模快速 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一、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 2006年实施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基本理念 以来,以示范(骨干)校及其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 湖北省各高职院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高职教育 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传统学科体制,坚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的学科范围内, 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 “区域”的内涵各不相同。在地理学上通常是指按 养模式。湖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我国高职 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划分的地域单元,在该区域内, 教育要不断适应区域产业调整,构建具有特色的现 些地理特征具有统一性。作为这一概念的延伸 一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还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模 和应用,政治学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将“区域”定 式的创新,从理念、内容与实施路径等方面系统地 义为行政单位。社会学则把“区域”作为具有相同 进行探索与实践。 社会特征(如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等)的聚居社 收稿日期:2013-04—20 作者简介:向丽(1971一 ),女,湖南澧县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研究 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刘晓欢(1957一),女,湖南湘乡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 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陶济东(1973一),男,湖北武穴人,武 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暨湖北省2010年教 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2010B483),主持人:刘晓欢。 42 区。经济学对区域有多种解释,可依据资源、市场、 传统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则主要存在于价值观、教育 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对教育改革起推动或阻 运输成本、人口等经济要素进行划分。由于自然条 观、加速或延缓,以及改革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选择 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历史传统、文化背 碍、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不同区位划分的教育区 等作用 。 域、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不完全一致。某一区域的 教育系统是该区域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前者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必须适应后者的发展,并受到后者的制约【”。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非均衡发 展理论”闭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 近10年来,湖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 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已形成一种 经济技术梯度,经济增长往往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 现于一个或几个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然后通过不 同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地区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非均衡理论揭示:第一,产业结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 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创新会直接打破区 域平衡,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 三,区域劳动力质量差异是影响经济非均衡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区域联合与融合有助于减少 区域间壁垒,促进分工协作,有助于扩大要素流动范 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学、科 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 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因此高职教育是 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 (二)经济环境、教育制度、文化传统与区域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系 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高职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的原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 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培 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也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区域经 济的转型升级,人才结构的调整,要求高职教育准 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满足区域经 济发展需要。 区域教育体制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制约 与主导作用,教育体制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省内 不同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结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通过每年发布专业设置指导性意见等方式,对 高职人才培养进行指导,确保冷门专业人才培养满 足社会需要,热门专业人才培养不过剩,平衡劳动 力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冷热专业协调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和传递文 化的载体,与文化传统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文化 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东 部沿海地区相比,湖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创新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适应构建具有湖北 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 育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不够,企业在人才 培养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企业已经参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 过程,但真正愿意并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定、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提供实训设备、编 写工学结合教材的企业还不多,多数企业只愿意接 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一些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 化为就业和用工,很多实习单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的目的是以低廉的价格用工,将顶岗实习列为用人 计划的一部分,企业顶岗实习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 延伸。同时,湖北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 教师与教育部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企业人 员参与编写的教材也很少。究其原因,无论是从宏 观层面的湖北高职教育来说,还是就中观层面的各 高职院校,以及微观层面的各专业而言,都尚未真 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 (二)对培养目标内涵的把握不准、与中职的界 限不清 湖北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但对 其内涵的认识却存在一定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只强调“技能”,忽视了“高素 质”。很多学校对职业能力的理解还是岗位职业能 力,没有发展为综合职业能力,只训练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对其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业精神的关 注较少。另一方面,只强调“技能”,忽视“技术”,很 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定位于操作性岗位,操作性训练 多,设计、开发的训练内容少甚至没有,与中职学校 基本没有区别。 43 (三)保障要素弱化或缺位成为高职人才培养 务委员会,共同确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结 构、教学形式、师资配备等,共同对教学过程承担责 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要素中,教师队伍、实践 任,实行“订单式”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基地建设是近些年高职专业建设的重点,已得到很 (二)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中高职贯通的人 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经费要素的弱化,使教学资 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源等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教育发展 管理要素也在弱化——制度改革没有跟上人才培 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依据教育部一系列 养模式创新的需要。所以,师资的短缺、教学资源 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文件精神,以中、高 的匮乏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滞后制约着湖北高 职衔接为切入点,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及以上)教 目标实现的瓶颈 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制度虽然也在不断改革, 但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比,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如,一些高职院校虽然 也在进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改革,但人事分配 制度仍然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师与沿用传统 教学方法的教师同等对待。教学方法的改革意味 着教师必须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对自己原本熟悉、 习惯的教学内容、形式、教法、手段等进行重新审 视,做出新的设计。这种破旧立新、富有开拓性的 劳动,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付出 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在导向上的偏差, 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 积极性。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的路径 (一)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主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将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等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未 来五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 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成为先导性、支 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 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 值的比重提高到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 10:47:4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湖北高职院校应加快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 与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等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规范和机制,建立学校和湖北区域内企业联合的校 44 育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构建适 应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湖北省高职院校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思路。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 工作,应树立“服务需求”的理念,逐步推进职业教 育与产业对接,选择湖北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产 业、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相关专业进 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建设试点;按照“系统培养” 的理念,科学设计衔接方案,选择若干国家示范校 进行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高职本科试点,逐步搭建 中职、高职专科和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立 交桥”。 (三)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搭建完善的合作平 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历史悠久,荆楚特色的文化曾极大推动了 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湖北文化、社会发展 的优势,突破资源瓶颈,调动各方力量,搭建完善的 产学合作机制,为学校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进而提高办学内涵与质量,正在成为湖北高职院校 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问题。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深刻挖掘 本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将专业 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职业实践中,端 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能力。湖北省一些办 学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所在的孝感地区有 深厚的孝文化传统,学院凭借这一优势,以感恩教 育为载体,建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组建了50 多个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传 统孝文化与现代先进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根据不同 行业、职业以及学院专业群特点,制定机电工程类、 护理类等专业群职业道德培养标准,让师生深刻认 识到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主动掌握企业的用人标 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 政府部门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 准和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加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 业专家、的综合素质 。 管理。 (二)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 四、我国区域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湖北省的启示 人才培养规格适应性的要求体现为:适应区域 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使学 生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可持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系统,系统内 续发展。以湖北省为例,当前湖北省正面临着产业结构 任何一个要素的变更,都会引起模式框架与功能的 变化。因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多角度、多 要素、多途径的。根据湖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过程中的问题,当前区域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的重点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以制度创新为根本 制度缺陷是影响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的主要障碍之一。人才培养制度是培养模式的基 础与保障,也是决定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重要因 素。培养制度的存在使得人才培养活动能够制度 化、规范化,只有通过制度化了的人才培养活动,人 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存在,所以人才培养 制度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内容。 当前,湖北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 开放性不足、保障要素弱化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制 度缺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 中,必须不断加大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力度,主要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 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应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 围绕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与实践教学运作过程,创新 管理流程,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对教学过程 加以规范与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提高服 务质量。第二,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各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为组成部分的 质量标准体系,以教学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扁 平化的教学管理机构,完善和修订适应工学结合要 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 度、工学结合管理制度。第三,建立开放性的教学 质量监控体系。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开放办学及“工 学结合”对质量监控的客观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 过程监控与实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 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社会 优化升级的大趋势,“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三次产 业增加值比重将大幅上调,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 才。调研显示,湖北省高职专业结构还存在诸多问 题,如针对第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培 养明显不足,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还是空白, 面向本区域的就业量较少等,这说明专业结构与人 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还不能适应。因此,高职院校 必须强化产业、行业调研,深入分析本校专业结构 与专业建设状况,准确定位专业方向与人才培养规 格,调整专业结构,最大程度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高职 院校首先应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 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 层次和类型,充分满足学生实现就业的愿望;其次 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 满足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接受更 高水平职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以开放性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开放性首先是指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让社 会力量参与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 过程的开放性,就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 养全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 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专业发展 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 方向的正确性。第二,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单独进行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的理念,确立行业、企业 专家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调研、座 谈会、专家评审等方式,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 师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和工 学结合教材,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过程,确定考 核方案。第三,以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原则, 以实现“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 务”四大功能为目标,采取学校自建、引进企业在学 45 校建、学校到企业建、学校与企业共建等方式,建成 分析、评价毕业生质量特点,反馈并不断完善人才 批具有真实工作氛围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和与校 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内实训基地功能协调并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 开放性还要求打破学校之间、学校与培训机构 基地,让学生在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交替完成学 之间的界限,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如,武汉城市圈 一习。第四,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43所高职院校虽然于2009年达成协议,可互认学 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实 分和联合培养学生,但是没有得到进一步落实,尚 施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对输 未出台可操作的规范 。至于学校和培训机构之 出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 间,资源共享的比例就更加微乎其微。因此,区域 反馈信息。学校应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生跟踪和 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形成更加合理 评价指标体系,跟踪和收集毕业生质量信息,共同 的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l】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 [2]Francois Perroux.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Quarted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 【3】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4]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编委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选编【EB/0L].(2O12—10—15)【2013—02一l1】.http:// 61.183.207.201/cgz/Content.asp?c=292&a=884&todo=sh0w. 【5】湖北省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EB/OLI.(2009—10—23)[2013一o2-111.http://www.hbjW.gov.cn/publish/ 20o91O23,2009l023823619.shtm1. [6】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EB/OLI.(2012-10-10)[2013-01—201.http://shifan.hbvtc.edu.cn/list. php?fid=10. 【7】湖北:43所院校互认学分,城市圈高职生“通吃”资源[N].武汉晚报,2009-12-01. View and Pathway for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Hubei Province XIANG Li,LIU Xiao-huan,TAO Ji-dong (Social Occup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y,Wu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 To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daptable to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ke the regional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way ar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tion.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Hubei province should explore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view,contents and pathway.Referring the experience of Hubei province,in order to achiev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 tlon model,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round the whole county shoulrd take systematic innovation as the ̄undation,ty to rinnovate tlenta cultivation standard taking adapt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try to innovate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taking openness as the objectiv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l;view;innovation pathway;Hubei provi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