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这是什么操作?微生物不重要吗?如何酿造没有微生物的葡萄酒?简单来说,这个操作有两个目的。第一种是杀灭杂菌,可以理解为高温杀菌。为了避免杂菌的干扰,干脆全部消灭,去掉最后一轮酒窖发酵时产生的令人生厌的气味。第二个目的是提高窖池、霉菌和酵母的温度。其适宜温度可在30-37度之间,而酱香型的核心秘密在于其嗜热菌。烧完的窖要迅速扫入窖内的灰烬,然后堆积的酒醅会迅速下降。这一切会很快。如果速度变慢,温度下降,就会变成杂菌生存的适宜温度。这个坑是白烧的,所以坑烧的本质是通过控制温度来防止杂菌的感染。其实茅台烧窖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微生物的游离。
这个就与茅台镇的环境密切相关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早年茅台酒能到其他地区做过实验,结果确实做不到和茅台百分百相同,工艺还是传统的12987,但试验结果却不理想,那到底差在哪里?当时普遍认为是与环境有关,因为茅台酒独特的风味形成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土壤,水源和微生物等,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暂时得出“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这一缺乏科学性的结论。
后来在1975年,专家们从微生物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科学概念。对于茅台酒的异地生产,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茅台酒高温曲的生产和酒醅的培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微生物是前提和基础。茅台酒酿造的微生物来源是什么?首先是茅台镇的自然环境,群山环绕,赤水河环绕。赤水河作为一种天然水,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支持微生物菌落的营养系统。这个大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发酵车间,这可能就是关于茅台镇传言的神秘来源。同时,受海拔高
度影响,其地势低冬暖夏热,风力小,雨量适中。因为独特的高温环境,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圈。其中,研究还发现了一种热带地区常见的红酵母,这充分证明茅台镇是一个温暖的气候区。
正因为如此,酿酒所需的三大主要菌群霉菌、酵母和细菌才能在这里很好的生存。本质上,茅台的独特风味背后是有微生物存在的,而微生物有制造酱香型酱香酒的基础。回到前面提到的两个关键,生产高温大曲和培养酒醅,我国微生物学家方曾指出,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看,茅台酒的活高温大曲是以成牙本质细胞为主的细菌区,茅台酒的酒醅中必然存在多种酵母菌。高温的本质是促进美拉德反应,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加速淀粉向糖的转化,从而产生香气物质。美拉德反应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在高温下产生一定的香气,烧烤是最常见的一种。 一般来说,20度以上就能发生美拉德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量也会快。茅台在高温制曲的过程中温度可以达到60度以上,但是,在60度的高温下,绝大多数不耐高温的微生物,比如说霉菌,酵母菌就会衰竭和死亡,因为霉菌一般在低温状态下存活,酵母菌在30度左右生存,和人体温差不多,细菌要高一些,在40-60度甚至70-80度都能成火,所以高温制曲存活下来的主要就是耐高温,耐微氧的细菌,其中主要呢就是嗜热牙孢感菌,它代谢产物酝酿出独特的香气,这也是茅台酒“复合香”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因为高温曲的操作使得曲中的霉菌和酵母菌大部分已经被加热致死,使得茅台曲此时几乎无法酒精发酵,必须引入新的霉菌和酵母菌,所以茅台的做法就是高温堆积。可以说高温堆积是为了弥补高温制曲的缺陷,让酒醅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中的霉菌和酵母菌得以再次接种。堆积温度可达50度,会加速美拉德反应,从而产生更多香气。所以,茅台酒的独特风味在于高温。所以,其他地方酿造的茅台酒如果不成功,很关键的
一个问题就是临界温度不够。温度不升高,就容易被杂菌感染。容易糖化的那点糖被霉菌和酵母吃了,然后细菌就吃不下了,吃不饱,就会影响。
酱香实际上因其清香和浓香而易碎。其脆弱性体现在对温度的高度依赖性上。茅台酒离开茅台镇就不是酿造了,而是离开了适合微生物生存的高温环境,微生物就不起作用了,茅台酒就不能酿造了。茅台酒的本质在于高温和微生物。环境温度一定要高,需要的微生物能存活,酒曲能发挥作用。这是茅台镇的核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不酿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