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劳动岗位的高技能IT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然而,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IT人才似乎供大于求。然而,前程无忧网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最近公布的“求职指数”信息表明,IT职位需求量最大,占总量近30%,这又表明了IT人才供不应求。我们不禁要问:学院推出的毕业生是IT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吗?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定位,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就业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计是本科教育模式的“压缩饼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并不占优势;由于生源素质及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够深入,这一点更比不上本科生。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劳动岗位的高技能IT人才。本文尝试结合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思路。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 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1.1.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主要是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技术人才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实施方案。
该专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通过“出口指导进口,市场需求决定培养方案”,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体系。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职业岗位能力”的目标(见图1),以出口的“职业岗位能力”确定“公共素质”教育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
1.1.2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形成专业整体职业能力
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来看,为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我们采用“平台+方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注重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理论教学,而后开设实践能力型课程,最后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软件开发和网络编程的能力。
1.1.3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
该专业在实施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教育。力争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具体分为六大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都涉及2~5门课程,同时具有与知识模块结构相对应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改革
该专业建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经常与相关高校及IT企业交流,并通过Imemet、会议交流、进修学习等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该课程最新理论及应用动态;实施教学大纲定期更新制度;实施教学大纲网上发布制度,以保证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按课程类别实施教材定期更换制度,配合案例分析、辅助讲义,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同时,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工作,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建立程序设计课程群、硬件技术课程群、系统软件课程群、多媒体新技术课程群;按课程群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3引入企业的技能认证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
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不断探索并试验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使该专业毕业生普遍拥有若干IT技术专业认证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同时,努力拓宽“双证书”的种类和层次,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加大“双证书”制度建设,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5%以上。
1.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4.1 IT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与河南863软件孵化器公司、郑州翌硕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IT企业共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4. 2调整选修课结构,增开企业急需课程
增设软件测试及其平台、J2EE程序设计、UML统一建模语言、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等面向应用的企业急需课程。
1.4.3加强实践环节比重,设立系列课程设计
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与课内实践学时比例为1:1,并记入课程平时成绩:单独设置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课程设计。
1.5考核方式改革
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成绩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中:
(1)理论课程考核内容的深度、广度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听课情况、集中考试(闭卷、开卷)成绩综合评定。
(2)技能课程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训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2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凸现“双师型”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优秀创新团队。
近三年来,该专业将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建设力度,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的新教师要接受岗前培训,使教师适应职业教育的规范和特点;老教师在业务上、教学方法和科研上进行指点,使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开展短期下企业锻炼学习,专业将其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2.1聘请“企业专业指导师”和培养专业带头人
聘请“企业专业指导师”2人,要求其在IT企业工作至少8年以上,主持过大型项目开发,在企业担任管理岗位,具有中高级职称。
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要求其能够站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IT行业企业最新动态、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方向。
2.2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引进1名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8名,专业骨干教师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符合高职特色,并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选送教师到IT企业锻炼学习。80%专业教师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证书,30%专业教师获得技师证书。
2.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0名,精通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程序,具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
3 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3.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该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首先重点建设面向Java、NET方向编程、动漫设计及其全真软件开发实训实验中心,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实训与工作任务、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把实验实训室建设成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集实践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的实训室。同时,继续完善实验(训)室管理办法,向专业学生开放实验(训)室,为学生自主提高专业技能提供实践平台。
3.2 200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的建设
按照该基地的建设规划方案,目前第二阶段即六个实训室、一个软件研发中心已组建完成,并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师资培训。下一阶段学院继续投资40万元完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提高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培养本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河南863软件孵化器公司软件、郑州翌硕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3~6个月,完善校企共管和考核的长效机制。
同时,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机制、新途径。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要求现场指导老师提供实习指导现场记录、实习报告鉴定,企业提供实习鉴定,等,顶岗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为主的考核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3.4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目前,该专业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共有5个,为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同时逐步完善相关的创新实践条件,在专业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组织本专业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进行锻炼,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带动本专业其他学生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