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主要估价模型
作者:黄倩
来源:《商情》2013年第24期
【摘要】在如今的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是主要的评估途径,且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多种估价模型,主要的有股利贴现模型(DDM)、现金流量折现模型(DCF)、经济附加值模型(EVA)、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等,这些模型是收益法理论在具体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关键字】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估价模型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以企业合并、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经济行为日益增多,估价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从而使企业价值评估得到了飞速地发展,而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特别是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更是受到了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收益法的主要估价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 二、主要估价模型 1.股利贴现模型(DDM)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股利贴现模型(DDM)是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即股票的内在价值就等于股东可能取得的各期预计股利的现值总和。从DDM的理论中产生了几种具体的股票价值估价模型:股利固定增长的贴现模型,即按不变的增长率增长;两阶段股利贴现模型,即假设公司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超常增长阶段和永续增长阶段;三阶段股利贴现模型,即假设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超长增长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此三种模型的公式分别如下:
2.现金流量折现模型(DCF)
所谓DCF模型是指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进行预期,然后选择合理的折现率,将未来的现金流量折合成现值求和,以得出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其中: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与摊销+利息费用(1-所得税率)-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新债发行-债务偿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DCF与DDM一样,也主要分为三种模型:固定增长模型;两阶段增长模型;三阶段增长模型。其中,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模型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FCFE模型的计算公式同下):
3.经济附加值模型(EVA)
经济附加值,即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EVA的基本公式如下:
经济附加值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企业价值=期初的投资资本+预期经济附加值的现值之和=
其中:NOPAT——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利息支出;BV0——期初投资资本;EVAt——第t期的经济附加值;r——折现率(若评估股权价值,则为权益资本成本;若评估企业整体价值,则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4.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
该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RIV与EVA的不同之处在于,RIV仅从股权持有人的角度出发,而非从债权人和权益人双方的角度出发。基于此,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lt——第t期的剩余收益;Ke——权益资本成本;Nlt——第t期的净收益;BVt-1——第t-1期的权益的账面价值;V——企业股权价值;BV0——开始时权益的账面价值。 三、总结
以上我们对DDM、DCF、EVA、RIV模型有了一些了解,各种估价模型的出现是收益法理论在具体企业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必然结果,各种估价模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发展起来。虽然后出现的估价模型都是对前一种模型的提升,但估价模型的操作都是以各种假设条件为前提,因此各种模型都带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研究,逐渐消除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使评估结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王景.马歇尔收益评估途径的思想.[J].中国资产评估,2008,(05):43—4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张玉行.企业估值方法综述.[J].学理论,2012:83—84
[3]刘亚干.银行股权估值方法选择分析.[J].金融论坛,2010,7(175):11—19 [4]郭得存,吕月英.DDM估值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56):76—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