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从七大方面分析互联网思维和新零售改造仅仅一年时间,瑞幸咖啡获得数次融资,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本篇文章将会为大家介绍瑞幸咖啡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新零售改造传统咖啡行业的。瑞幸咖啡从诞生到进入公众视野,再到门店遍布大街小巷,仅用了一年时间。2018年4月15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由愉悦资本和陆正耀参与投资。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了2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愉悦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君联资本、大钲资本。投后估值10亿美元。A轮融资官宣之后的第二天,钱治亚告诉媒体:瑞幸咖啡通过股权融资、股东贷款、银行授信、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融资。目前“烧掉”10个亿,开了600多家店,覆盖13个城市,账面现金超过20亿人民币。成功融资2亿美元后,资金更加充足。据路透社11月6日消息,瑞幸咖啡正计划进行新一轮2亿~3亿美元融资,将公司估值提升至15亿~20亿美元。对此,瑞幸咖啡公关总监赵艳艳于11月7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这一消息并不准确。”对于本轮融资具体融资规模和估值,她表示目前不便透露。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横空出世的瑞幸咖啡融资数次,整体门店数量直追星巴克。看瑞幸咖啡如何在短时间内从“0”到“1”,如何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新零售改造传统咖啡行业。一、占据中国十几年半壁江山的星巴克咖啡是舶来品,国人本没有喝咖啡的习惯,近代中国消费者依靠各国咖啡连锁品牌带动咖啡消费习惯。台湾的上岛咖啡,美国的星巴克,英国的COSTA,韩国的漫咖啡等,众多国外咖啡连锁品牌在中国的地盘上抢占各自市场份额。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以及品牌影响在国内已占据半壁江山。调查数据显示,在2017年中国连锁咖啡饮料品牌市场份额排行榜中,星巴克的市场份额达到51%,上岛、COSTA、麦咖啡紧随其后。截止到2017年底,星巴克在中国大陆门店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在2018年5月的投资者大会上,约翰逊也宣布要在2022年之前,中国大陆的门店数要达到6000家。如今,在许多写字楼和商圈都能轻易找到一家星巴克,这个拥有品质和小资标签的星巴克咖啡正逐渐被更广泛的消费者所接受。星巴克打造的“第三空间”成功营造了在家庭和办公室之外,人们需要的社交空间。同时“小资”“品质”的标签给予每一位坐在沙发位上敲着苹果电脑,或是手捧星巴克仰首挺胸走在马路上的人的品牌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