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4期2010年12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HigherEducationStudyEdition)
Vol31No.4Dec2010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
秦秀清刘婷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网络作为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已成为舆情的新载体。随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影响日益显著,从网络舆情的概况及其特点出发,分析网络舆情为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引导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引导对策
[作者简介]秦秀清(1963-),女,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科技改革的深化,互联网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影日益显著。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关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络舆情失真、情绪化和非理性。同时,也正是由于网络身份的隐蔽,网民在参与网络舆情时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主体真实舆情外显。网络的隐蔽性为网民提供了保护伞作用,网民借助网络虚拟身份,通过网络真正做到敢说真话、表真情。
2.网络舆情传播的自由性与及时性。网络为舆情的传播提供了自由和便捷。其自由性体现在:首先,传播内容的自由性。网民身份以及价值观多元化及话语权的解放使舆情议题多种多样,涉及信息包罗万象。其次,传播过程的自由性。网民之间、网络舆情各载体之间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在不停地进行角色互换,信息的接收者可以转化为发出人或传播者。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迅速,这使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真实地反映公众对一些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意见和看法。尤其是当突发性社会事件发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及时性体现在对时间的整体跟踪。
3.网络舆情影响的传染性和交互性。网络信息内容的共享性与传播反馈的迅速性为舆情影响的传染、扩散提供了便捷。一方面,当信息的发布者散播观点、见解,触及其他网民内心并获得认可时,易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中!从众∀现象明显,后面跟帖者往往受前面跟帖观点的影
[1]
响 。同时,网络舆情的影响与现实社会产生交互作用。政
一、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一)网络舆情概况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主要是以电子邮件、聚合新闻(RRS)、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BBS)、博客和维基等为信息传播途径,以网民为信息传播者的网络言论汇集。在高校中,大学生往往借助BBS、博客等网络平台,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参与国内外一些突发性事件和重大新闻的关注与讨论。在言论的发表、观点的交流和意见的探讨过程中,大学生依个人偏好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分类、筛选和重新组织。当某种或某个特定的问题引起共鸣或引发争议时,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将吸引更多参与者发帖、跟帖和转帖。随着意见的扩展和讨论的深入,讨论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与外显性。由于互联网虚拟化、自由性,网络上的人们往往将真实的社会身份隐形化。公众作为网络舆情重要的传播主体,其通过网络ID显露的信息往往无法判定本人的真实身份。借助这种隐匿性,一些挣脱现实束缚的舆情主体易在网络空间中过度放任自己的言行,发表意见时缺乏社会责任感,观点、言语偏激,导致网
府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公众的思想动态、认知行为,审视自身工作处理是否到位,常州环保局的批评有奖 成为善待网民意见的成功范本。在史上最牛钉子户 事件中网民利用网络舆情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网络舆情作为网络社情民意的汇集,当牢骚或谣言充斥其中并被放大时,易诱发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具有追求个性、追求民主,渴望内心被理解、
#96#表达被尊重,有强烈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社会政治关切度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型期,对错误思想辨别力和抵抗力弱;遇事易冲动,对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客观分析,易受煽动等特点。另外,大学生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
[2]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 。
2.网络舆情可控性弱化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各种调控机制有待完善,网络舆情可控性弱导致的不良影响也随之暴露。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社会经验缺乏,对错误思想的辨别力、抵抗力不够强。常见的网络牢骚易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型期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阴影,质疑社会的阴暗,变得愤世嫉俗。另外,基于各种利益,一些人借助网络舆情的身份隐匿性特点散播网络谣言。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最终被曝光是治不起病的人所进行的炒作。网络舆情弱可控性可能助长一些大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不惜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不正之风,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还有,网络舆情中引起共鸣的言语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易引发群体性事件。69圣战 众多网民相约爆吧,中韩交锋最终导致双方多个网站瘫痪。大学生群体间交往频率高、具有共同认知目标且易受煽动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这都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舆情助推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有助于其自我实现。网络舆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性为公众利益表达提供了一个便捷、直接、充分的途径。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契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民主,渴望内心被理解、表达被尊重,个人价值得以体现的心理特点。其参与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依托较高文化素养、吸收先进思想、关心时政、增强自我认知从而进行自我实现的行为特点。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对自己关心的、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观点、情绪和态度。借助网络舆情这一交流平台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意见参与是当代大学生民主实践的新形式。2009年10月,在网络舆情关注及参与互动下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首次确认大学生劳动主体地位,维护了大学生合法权益。此类网络舆情的参与互动使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不断深化。
2.网络舆情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助于其自我提升。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和执行。公共精神反映了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汇集,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的方式在使得政府了解民生、民情的同时,赋予公民对政府管理行为的监督权力。在厦门PX事件中,政府通过对网络舆情的重视,顺应民意将PX项目迁址以规避其风险隐患。在PX事件中,赵玉芬等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培养公共精神起到了表率作用。这种公共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关注社会事务,促使其个体与社会的融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情监督、维权异化为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当网络监督、网络维权过度发展被异化时,可能造成绑架 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 。我们所知道的茶水发炎事件 中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干扰医学诊断,盲目推理并借助网络曝光 。这种违背科学、扭曲事实监督、维权异化将给大学生造成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假象。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网民在短时间内很难理清事物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扭曲的人肉搜索 等网络行为易突破道德底线甚至造成侵权,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 。卖身救母事件 因扭曲的人肉搜索 导致陈母最终丧命。大学生遇事冲动,对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客观分析,这种网络舆情的监督、维权异化扭曲道德标准易使大学生道德观形成出现偏差,有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引导对策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加强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建设,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占高地,从而积极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第一,构建宣传平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注重主流媒体网站建设,把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青年一代,把文明的价值理念反映在网络平台使青年一代受益。主流媒体网站应该起到弘扬主旋律,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让青年一代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凝聚力。同时将文明的价值理念借网络平台予以传播。中国红歌会唱响人民大会堂 向青年一代传达了党和政府对革命事业的崇敬,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精神。透过北京奥运的相关网络舆情,大学生看到了国家的强大,听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文精神的支持,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价值理念。通过主流媒体网站宣传,大学生将在这种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舆情信息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抵制多种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带来的冲击,坚持正确的价值信仰,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
第二,注重因势利导,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政府应因势利导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一方面,面对具有负面效应的一些事件,政府应及时回应并做出价值澄清,避免各种猜测,以讹传讹混淆青年一代的视线,影响其身心成长。当汶川地震捐款被贪污挪用的消息散播时,政府在第一时间回应了这一负面情况,认定其纯属谣言,同时权威地向公众公布捐款使用明细的最新信息。政府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行为尊重了公众了解实情的权利,使青年一代提升了其对社会的认同感。
(下转109页)
#97#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理解,发挥他们个性的潜能,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改变德育方式方法,大胆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首先,深化两课 教学改革。目前,两课 在继续强化三观 、三德 教育基础之上,要注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尽可能在整体、共性的教育前提下,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因此要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变。
其次,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德育功能。实行学分制以后,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状态,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学生情感基础产生了一定的削弱,给整齐划一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但并不是集体的教育功能完全不存在了,因为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在思想、感情、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还有很多共同之处,集体的生活空间还是很多的,比如集体住宿、集体文化、体育活动等,这为开展集体活动和发挥集体的育人作用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体宿舍、集体文化、集体主义和社会教育,发挥集体的育人功能。
第三,构建公寓宿舍、特征群 等多种教育模式。从功能强弱变化来看,班级德育功能减弱后,应加强学校整体的德育功能,这样才能填补学生思想教育中被弱化的环节。一是发挥宿舍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宿舍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固定的场所,这为借助宿舍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所以要加强宿舍的管理和教育作用,使之成为休息、学习、交流的最佳场所,学校可以在宿舍设立自习室、阅览室和微机室等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建立特征群 发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和管理途径,使自己(上接97页)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动态跟踪网络舆情,及时纠正、扭转一些错误的言论和不健康的信息,维护青年一代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构建一支具备!防∀、
[3]!控∀、!导∀、!查∀、!研∀五方面能力的舆情工作队伍 。发挥
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但是,个性被强化之后,社会化功能必然弱化,因而导致一些学生形成自我中心 的思想,对待社会活动和集体,会表现出漠视的状况。为此,高校德育一方面要发挥德育的功能,教育和支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特征群 ,来发挥对学生教育和引导作用,促使个性健康发展。同时学分制也为学生形成新的特征群 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比如: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特长,自发地组成了各种兴趣团体,诸如文学、艺术、体育等,所以,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群体活动不局限于班级,因此必须加强特征群 的教育和管理,充分调动特征群 对班集体的补充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宿舍文化节体育活动比赛、卫生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
第四,认真做好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 为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宿舍中建立学生组织,如党团组织,赋予其一定权力和明确义务,发挥党团员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的坚强核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认真坚持辅导员进公寓的做法,本着为学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体会到组织上的关怀,学生的内心深处得以共鸣。
总之,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育方法,使思想教育工作为新的教育管理形式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学分制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5).
[2]李学芝.学生德育工作之我见[N].中煤地质报,2010-05-17.
自身言行,不散播扭曲、情绪化、非理性的网络信息,杜绝不良网络言论的产生。富士康跳楼事件 出现后,深圳市政府通过派出心理医生和医疗队,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约见企业行政高层洽谈改善企业管理和劳资关系,及时给予员工人文关怀。实践性的人文关怀通过网络便捷、快捷的平台得以传播,给予大学生们良好的影响和引导,同时也加强了政府、相关单位与网民的沟通,让正确、积极的声音回归大众。
预防有害信息渗透、掌控网络舆情走向、疏导不稳定因素、调查信息来源及研究未来舆情隐患五项功能动态跟踪网络舆情,并在隐患信息出现之初及时纠正。绿豆治百病事件 经政府调查后,张悟本伪装被揭穿、谬论宣扬被禁止。政府及时扭转错误言论和不健康信息,净化网络舆情空间,使青年一代学习、生活的网络环境更加安全、健康。
第三,重视人文关怀,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政府对社会重要事件主要当事人要及时给予人文关怀,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舆情事件。通过加强对社会重要事件主要当事人及时给予人文关怀的宣传力度,坚定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使他们能辨别真伪、善恶,自觉与消极、反动的意识形态划清界限。在网络舆情的参与中,自觉规范
参考文献:
[1]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7,(4).
[2]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
2009,(11).
[3]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