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6 【写作点拨】记叙文写作:人物个性的突出 讲义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一、【2015·北京】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2019学年度暑期

099

高一纵横语文通用版

100

400字

780字

范文展示: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今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在一个草棚中,一个剪了寿桃头的孩童欢快地向我奔来。我变成了一头牛。我竟然变成了一头牛!好吧,我就变成一头牛吧!

小牧童牵着我走向山坡,坡上一大片的青草让我垂涎欲滴。真有意思,以前我只对肯德基、德克士垂涎欲滴。现在,我竟然对青草垂涎欲滴。

肚子真的好饿。听说牛有四个胃,要是四个胃一起饿了,那还受得了?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决定先把自己的四个胃都喂饱。于是,停步嚼食起草来。

牧童看我津津有味地吃草,便坐到一边的大石头上,一双巧手扯了片草叶,竟吹起了山歌!我嘴里享受着美味的嫩草,耳朵听着悦耳的小曲,原来,一头牛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幸福。

牧童吹完一曲,站起来,拍了拍我的背脊,对我说起话来:“小牛啊,喔,不能再叫你小牛了,你已经三岁了,算是长成大牛了。这里的草好吃吧?我是专门把你带到这里来的,你慢慢吃,这片山坡没有别的人,只有我们俩!”

听了牧童的话,我非常感激,从小到大,每天我们都在一起,他是我的小主人,也是我的好伙伴。可惜,我不会说话,只是“哞——”地叫了一声,算是向他表达感激。

牧童笑了笑,又说:“昨天我被三伢子家的狗追,幸好你把狗吓走了。对了,鸡窝里的三只老母鸡不下蛋了,爷爷说要杀了炖汤,嘿嘿,我已经好几个月没见荤腥了,这回有好吃的了……哦,对了,今天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为八路军叔叔放哨。谁让我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呢?你就先在这里吃着草吧,吃得饱饱的。我去山头看看,有没有鬼子来扫荡。不会太久的,等我回来咱们就回家。”

等我吃饱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也不见我的牧童回来。我有些渴,便抬起脚去找水喝。没想到我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水,反而迷了路。我走到一个高高的山坡上,竟然看见了牧童,不过不是他一个人,他的身后还跟着一队人,那不是日本鬼子吗?天哪,牧童身后的鬼子用枪押着他,他却昂首挺胸,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他们是要让他去哪儿呢?我想与牧童打招呼,可还没有等我开口,就有两个日本兵把我牵走了。我害怕极了,他们是要杀了我打牙祭吗?

鬼子跟在牧童身后,走呀走呀,一直走到一个山沟里。我也被鬼子牵着走呀走呀,也来到了山沟里。

“啪,啪,啪啪啪……”突然,一阵密密的枪响,鬼子一个一个倒下了。原来,牧童将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鬼子知道上当了,用刺刀挑死了牧童。

我的牧童就这样牺牲了。当我看到鲜血从他的身体里一股一股地流出来时,我恨不得抓起什么东西给他堵上,可是,我只是一头牛,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

八路军冲上来,消灭了鬼子。当八路军叔叔把我牵回村子,还给牧童的父母时,我看到了老人泪水中的悲伤,也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坚强。

2019学年度暑期

101

高一纵横语文通用版

102

后来,孩子们都爱唱一首叫《王二小》的歌。我就是歌里的那头牛,王二小就是那个牧童,就是我的主人。

听,又有孩子在唱: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二、【2015·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400字800字

2019学年度暑期

103

高一纵横语文通用版

104

900字

范文展示:

左手粪叉,右手笔杆

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因为他精通耕种之道,不滑不懒;最重要的是,他施用农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及至天一放亮,村郊不上不下地被飘来的炊烟裹住,爷爷就回家。奶奶摆好了早饭,小米粥、馒头、青椒、拍黄瓜!呼噜呼噜喝完汤,顺便踢走死缠脚下的巴儿狗……偶尔奶奶也夸一夸爷爷捡来的大粪:“这肥好,臭!”老头老太太对视一眼,笑了。

爷爷曾是个大学生,当官的,有过出息。太爷爷共有六子,本来都该安安分分做个小农民,但爷爷不。他天分异常好,私学,中学,及至大学,都是一路直上。后来当了小官,虽不大,但在镇上也算是有头有脸了,在村里更是红极一时。眼看升官在望,爷爷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里。村里人都表示理解:“对喽,农民好嘛,看看庄稼看看草,啥都不愁。”

村里人称赞爷爷的农活,还敬佩爷爷的书法。逢年过节,红白大事儿,都找爷爷来写字儿。不必狼毫,不必端砚,更不必宣纸——乡下人也不懂欣赏这个,但他们都知道爷爷见多识广,高文凭,有技艺。对于求字之人,爷爷总是来者不拒,放下粪叉,洗手执笔,一挥而就。当淳朴的邻里拿到字后,喜悦之情全溢于脸上,总想夸一夸这字儿——就像汪曾祺笔下的乡亲们一样:“这字儿好,真黑!”

我是爷爷的长孙,却去之远矣!常问爷爷:“您咋就愿意做个农民呢?”他总会拿他喜欢的文人汪曾祺做例子:“你看啊,老汪这人写文章写得好。俗而不厌,多而不滥。为啥?他虽是文人,却也近于农人。勤恳、淳朴、达观。”我点头:“是啦,他也掏过粪,而您是叉粪。又都是执笔之人,又都上过大学。您和汪先生差不多嘛!”爷爷很得意我的说法,却仍摆手不赞同:“有一点不一样,他种地不如我。”奶奶看我们爷孙俩笑闹,总是很无奈,叹道:“这老头子。”

我不知道我何时会有这种高度,更不知道爷爷眼里的世界是怎样。但我深知,爷爷表现的那些,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粪叉和笔杆共存的境界。

平淡而知足,是爷爷的智慧。

一、【2016·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夏明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学年度暑期

105

高一纵横语文通用版

106

400字

800字

范文展示:

我想被温柔以待

今天,我数学考了85分,拿着有一两个红叉的数学卷子,我不敢回家。想到上次考了98分的语文卷子,当我满心欢喜地将它拿回家后,迎面而来的却是妈妈的一大巴掌,并伴随着满屋炸药味的怒吼:“怎么不考一百分!这么简单的卷子还有失误?”

我擦了擦红肿的眼睛,拖着沉重的身子往家走。这时我看到了欢天喜地的小明,正将他61分的卷子装回书包往家里走。我问他:“你就考了那么点儿分还这么高兴?”小明笑着说:“我爸爸说了,这次我及格就请我吃肯德基!”我愣了愣。要知道,他之前的数学成绩一直在30分到40分间徘徊啊!

小明的话让我的心渐趋平静,但这不是心如止水。寒风如利刃般刮着我的脸,光秃的枝丫嘲笑着我。

走到校外的报摊前,将仅余的两元钱换了一张报纸,大红标题“‘虎爸虎妈’严格教子,两男一女步入北大”极其醒目。我的手一抖,赶紧将报纸翻向背面,“北大母亲晒学生军事化管理信息”,我欲哭无泪,只能默默地合上报纸。

为何世间有如此父母,引无数华夏儿女竞折腰!当媒体在大肆宣扬“严教出高徒”“高分必受宠”的时候,那些跟风而起的家长可曾想过,严格而暴力的手段背后难道只有光鲜亮丽?难道都是高徒智者?若是如此,那么那些无法容忍父母暴力管教而辍学、甚至误入歧途的学生从何而来?为何仍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呼吁“温柔教育”?

我又想起了那些在温柔平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阎肃老人谈如何教育儿子时说,他从来不严格要求孩子,虽然孩子很调皮。最终阎老的孩子并未走弯路,反而在父爱下健康成长。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新闻:农村兄弟考入清华北大,爷爷九十岁仍手不离《资治通鉴》,是家庭浓厚的尚学之风成就了兄弟俩这样的高材生。我想到了梁启超教子,以身作则;我想起了曾国藩教子,谱写家书……

成才之路千千万万,温柔的教育依旧能够成为育人的舒适摇篮。遵从孩子喜欢受到表扬

2019学年度暑期

107

高一纵横语文通用版

108

与鼓励的天性,才能使他们在学业与做人方面都成才!

我看看自己手里85分的试卷,终于,终于,我还是哭了。

为山九仞,依然有高有低;为海万丈,仍旧有深有浅。妈妈,你能宽容一下孩子偶尔的失误吗?

苛责猛于虎,柔励润心田。妈妈,你也能像小明爸爸那样,给女儿一片书香圣地吗?妈妈,我……我想被温柔以待!

二、【2016·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400字

2019学年度暑期

109

高一纵横语文通用版

800字

范文展示:

说不尽的唠叨

110

我内心煎熬着,赶往老屋看外公最后一眼。刚踏上他们家屋前那条弯曲的土路,便觉一股浓涩的中药味,顺着清晨疲软的风,浸入我的四肢。

走近些,看到外婆,摇着蒲扇,煮着中药。外婆缓缓地摇着蒲扇,扬起四周些许的草木灰。灰粒飘浮着飞往天际,不见任何痕迹,还能留下什么呢?我静静地站着,默默地注视着,一动不动地承受着。

外婆时不时打开壶盖,看看里面灰黑的草药,微微沸腾的汤药,煮痛了外婆的眼与心。外婆从袋中掏出一块手帕,擦干眼泪,狠狠地攥紧。半晌,才放下壶盖,又拾起地上的蒲扇,一下一下,试图扇走丝缕缕不绝的烟雾,似乎要扇走被煮沸升腾的苦涩。

“外婆,我来了!”我还是开了口。外婆一惊,转过身,还是如往常般微笑,那微笑爬上了外婆的眉梢,跑进了外婆的皱纹里,却跑不进外婆的心里。

一向寡言少语的外婆,竟也变得唠叨起来。“不煮了,反正老头子也喝不下去了!进去吧!”外婆一边说,一边端起药壶,轻轻地将药倒入白色的瓷碗中。她自言自语着:“这药很苦,但苦却没有用,又不能不煮,煮一点寄托,煮一点期望吧!”

昏黄的灯光投到水泥地上,冰凉冰凉的。外公躺在床上,抿着嘴,一声一声地尽量压低声音地哼着,手一颤一颤。

外婆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东西,赶紧扶起外公,用孱弱的身子斜撑起外公的病体,将药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送到外公的嘴边。外公费力地含着药,睁开了眼,深深地看了外婆一眼,嘴唇微微翕合,仿佛想说什么,手微微靠近外婆,想要去碰触……一碗见底,煮熬了一个清晨的药全洒在了外婆的前襟上。

那药散发着热气,这是屋里唯一的热气。此时,我才明白:最深的痛是无言的,最长的絮叨也是因为爱。

外婆每日依旧熬着药,即便家人把药壶藏起来,也会被她翻找出来。一直到老屋里在自己身边晃了一辈子,吵了一辈子,伴了一辈子的身影定格为桌角的一尊相框,她才摔了药罐,埋了碎屑。

外公去世时,外婆没有哭,她把所有的痛、所有的结、所有的所有,都煮完了,只留下说不尽的唠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