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现代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来源:抵帆知识网


1、三红一青:

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这些文

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2、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3 、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4、三突出”

“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5、第四种剧本

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岳野),(洞箫横吹)(海默)等。“第四种本”的成就表现在: 一、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吩咐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6、伤痕文学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7、先锋文学

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代表人物马原、洪峰、残

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