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里觉醒
——读《春》有感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民主的时代,也因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安心地做一个安静简单的人而感到无比幸运。
此时西北已是秋季接近尾声。我合上书,却因为高淑英的一句“春天是我们的”而浮想联翩,不能入眠。我虽然最爱冬季,但是此刻也希望祖国的大疆南北春意盎然。
《春》以高氏家族为背景,讲述了高淑英在琴与觉民的鼓励下,效法觉慧,逃离封建家庭到上海重新开始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的故事。觉慧虽逃离到了上海,但是家中的觉新、觉民、淑英、淑华和琴等依然在与有着封建礼教的长辈们斗争着。觉新作为长子,性格懦弱又犹豫;觉民凭借着接受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与高家长辈们顽强抗争着,尽全力守护着他的恋人和亲人们;淑英被父亲逼迫着与陈克家的不好学的爱赌钱的儿子定下婚事,在时间的流逝中,让她对家里人感到无比失望和心寒,终于出走;而琴是觉民和淑英的精神支撑,总是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给予鼓励与安慰。在这样一个有着封建礼教的旧式家族里,他们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之下仍然在茫然之中寻着光明,找到一条出路。这便是感动之所在,也是给予精神麻木之人的重锤。
全书以丫头倩儿与高淑英的一句对白——“二小姐,我们太太请你去打牌”作为开头,以琴读高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作为结尾。从中可见,高淑英抗争胜利了,获
得了她想要的自由、安逸与幸福。回顾整个过程,她不幸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被她父亲许配给酒色之徒。每日待在家中,不能去看外面的世界,更时常被四太太、五太太叫去打牌。这种无聊的消遣的活动对于淑英而言无疑是厌恶的,但是她迫于阶级礼教无从反抗。这时她的心理已经有所改变,之后她的古板捍卫道学的父亲发现她和教她英语的剑云关系十分密切,一怒之下禁止她学英语,并告诉她以后嫁到别人家做媳妇的时候懂规矩、会做家务就够了。母亲张氏的懦弱,父亲克明的专横固执和封建礼教束缚了她的思想,禁锢了她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之下,她终于彻底失去希望,逃离家庭。对于这场与封建的斗争,淑英以胜利告终。她重新获得了新生与自由。这也大概是巴金写作的目的所在,他以高淑英效法觉慧出走家庭警示了许许多多仍处在困惑中的年轻人。而当时正有一个境况相似的女生不断写信给巴金,寻求帮助。二人频繁的书信往来使双方互生情愫。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肖珊。可见巴金创造的高淑英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的的确确唤醒了当时中国一批年轻人。
巴金在全书中也着重描写了觉新这个人物。他作为高家长子,是真正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与梅芬相爱,却被迫听从高老太爷,娶瑞钰为妻。婚后他也与她美丽的妻子相亲相爱。但是在去见到梅芬的那一刻,他仍然处于无限的悲痛之中。而后梅芬在抑郁中死去,瑞钰也因难产死去,而他唯一的活泼可爱的儿子海臣也没能抵过命运的纠缠。他的最亲最爱的人相继死去,最后他的希望就是他的表妹惠。惠因为得病,夫家拒绝接受西医的治疗而身亡。也许造成这些不幸的是
他悲惨的命运,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觉新有着优柔寡断,矛盾犹豫的性格。巴金创造了这样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却从不做出任何行动改变生活境况。他说他这一辈子的结局已经注定了,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他是在封建家庭和旧式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的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与弟弟妹妹们一起抗争家庭,试图改变命运;但另一方面他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这从文中一个典型事例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弟弟觉民被四太太诬陷打了她的儿子,四太太带着儿子找到了周氏(觉新和觉民的继母),还要到三老爷(当时周家的“管事人”)那里去评理,觉民因自己并未犯任何错而拒绝去见三老爷,觉新便替弟弟去挨骂。可见觉新处于这种那个矛盾之中无法自拔,他明明知道他弟弟是被诬陷,但是他仍然代替他弟弟接受责骂。这种懦弱的思想和牺牲自我的意识使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极具悲剧内涵。
书中的高克明一代人等,他们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但是也是他们的旧思想旧意识将觉民觉慧直接地逼上了反抗的道路。克明在外吹嘘自己家的家风,在内以压迫自己妻子儿女为尊严。克安与克定私生活淫乱不堪,又常以长辈的姿态“管教”着觉新们。这些长辈们用旧制度压制和摧残着新一代年轻人。逼迫这些年轻人以他们的思想为正确的思想,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与时代相顺的生活方式。 巴金在序言中说:“我明白青春是美丽的,我不愿意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牺牲品。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了‘我控诉’。”也许再也
没有一句话可以表明巴金写这本书的目的了。春天的确是属于新一代社会的,那些传统的观念制度并没有摧残新一代的意志,她们为着未来、光明与无限希望守护着他们的营垒,不作出丝毫妥协。这是黑暗之中存在的感动。这希望之所在使当时有着相似命运的年轻人奋起反抗。正如淑英所说“春天是我们的。” 所以我庆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