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的认识——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表示”这一个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一、经历过程——感知符号的意义
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化、符号化,每一个概念或关系都有确定的符号表示。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引入,从具体的、确定的数引入用字母表示的数,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引导,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发展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教材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加准确、简明、形象,既便于掌握,又发展了他们的符号感,也为后面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做好了铺垫。我在上“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时,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三个连续整数,第一个数是x,写出其余两个数。有学生脱口而出:其余两个数为y和z,其他学生也觉得很有道理都认为是对的, 我感到很意外,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们的孩子还不会正确的使用符号,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数形结合——培养符号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要结合数学的内容,及时教学一些数学符号。现在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教学数学符号,每个年级
都有很多。教学常用的数学符号,一方面要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使学生认识符号,会用符号;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由于使用符号才很清楚、很简便地表达了这些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三、实践活动——深化符号的运用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用符号来表示的情境,使学生积累了很多潜藏的“符号意识”,数学符号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从感性→理性→运用的辩证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中熟练符号的使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式整理相关信息,进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操作转化为对符号的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符号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