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茶文化对比

中日茶文化对比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中日茶文化对比

贾小武

2011有机化学

201107022 一、引言

所谓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那何为茶文化?其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予以解读。广义上茶可以分为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其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则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著名学者王玲强调:“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2]。为后来的学者研究茶文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相邻国家,对茶叶的推广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叶起源于中国,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沉积下来的茶文化,不仅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毗邻东方岛国--日本,对茶文化特别是茶道的推广功不可没。本文将从中日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出发,去探索两国茶文化上的异同。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2.1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根据唐代陆羽《茶经》推论,迄今已有 4700 多年的历史。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陆羽在《茶经》中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儒、道、佛三教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首次将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贯穿了美学意境;首次将茶事视为一次精神陶冶过程,强调精行俭德,自我修养,养成茶人品格。《茶经》的诞生,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以及中国的饮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100 多种。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在饮酒风日盛的唐代更是兴盛一时。 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自宋以后,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更是息息相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清时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茶,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清代时又推出了茶的新制造法,集合了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饮茶的风俗自明朝开始盛行。

到了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不朽剧作《茶馆》,揭示出 20世纪中国的生活场景。 2.2 中国的茶艺

茶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则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一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为人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感情之功能。 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艺是不可磨灭的艺术。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3],其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茶艺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

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茶道,顾名思义,即品茶之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 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 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 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三、日本的茶文化

3.1 茶的引入和茶道的起源

饮茶的风俗最初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传到日本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者最澄在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次年将佛教的经典和茶种带到了日本。他是开拓日本植茶技术的第一人。镰仓初期,荣西(1141-1215)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并著作了《吃茶养生记》二卷。此后,茶作为一般的饮料在日本得到普及,《吃茶养生记》也被看作是日本的《茶经》,成为日本茶道的根本。在此条件下,到了室町时代,形成了茶道这种独特的日本艺术。所谓茶道,“是通过饮茶来进行精神修养,使人进入静寂闲雅的境界之道,也是培养日本式的礼节之道。”[3]从南北朝到室町时代,在平民间类似“斗茶”的茶会已经出现,“斗茶”的场所叫做“茶寄合”。“斗茶”也叫做“云脚茶会”,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加者通过饮茶,判断茶的品质及产地。在此期间,奈良称名寺有位叫村田珠光的僧人创设了叫做“闲寂茶”的饮茶方式。他在斗茶的基础上加入了禅宗的某些做法,把饮茶和坐禅结合起来,创立了茶道的雏形。此后,武野绍鸥又给茶道带来了更深的改革。他在村田珠光茶道的基础上提出了“茶具简略化”的主张。绍鸥的弟子千利休(1522-1592)是完成茶道艺术的最高深的人物。他在闲寂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武士和贵族的书道院茶的做法,把茶道的发展努力向精神修养的方向推进。因此千利休被认为是茶道的创始人。同时,千利休确立起了嫡系相承的“家元制度”。 3.2 茶道的规则

茶道的规则是由禅宗寺庙吃点心的规则而来的。僧侣们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饥饿难耐而开始饮茶。而茶中单宁质含量较高对胃不好,因此必须吃些怀石。这里的怀石指简单的食物和点心,也叫“怀石料理”。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具体的规则是:客人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从茶室的入口进入到茶席。参观完壁龛内的轴画和其他摆设品后入座。接着参观主人点茶,吃完仆人送来的怀石料理。然后走出去,在内茶庭里坐下休息片刻,直至主人招呼后再次入席。这叫做“再入席”。客人参观完壁龛内的插花(茶花)后入座。主人准备好浓茶,拿出干点心,接着捧出盛浓茶的茶碗先敬正客,然后再敬二客、三客等。最后的一名客人喝完之后在正客的建议下陪伴主人同喝。然后,更换茶席,食用干点心,每人再喝一碗主人招待的薄茶,正客代表其他人一起向主人道谢,最后客人一同退席。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或者一边交谈一边打听茶碗的来历。这是因为茶道所用之茶碗皆有来历,非一般的普通茶碗之故。饮茶完毕之后,应安静地稍坐片刻,每人吃些点心后结束,客人鞠躬告辞,主人跪坐门侧相送。一次大约二至三个小时。 四、日本茶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4.1 “道”

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形

成了自己的精神。中国文化又遵循“儒道互补”,儒家的“礼、义、仁、德”和中庸和谐的观念以及道家的“无为、自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崇尚自然美,不象日本那样注重严格的仪式,更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与此相对,中国茶一进入日本的同时就具有禅的意味,这与被尊为“茶神”的陆羽有着颇大的渊源,《茶经》同日本的茶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日本的茶道又同中国的庄周玄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是大德寺古溪和尚的弟子,从武野绍鸥到珠光接受了茶法,完成茶道,和禅门都有着缘分。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 (二)一期一会; (三)独坐观念。 4.1.1、“和敬清寂”四规

千利休以空寂作为茶道基本精神把日本茶道的精髓发展到了极致,其提出“„和、敬、清、

[4]

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 “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白。“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谦让,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4.1.2 、“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为此学者将其形象地成为“七则”:“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4.1.3、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得到深刻体会。 4.2 美学意识

在中国首推道家的五行调和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中国的茶具都是做工极其细致的陶瓷器,要求完美无缺。比如,饮茶用的壶通常是由紫砂,瓷器等贵重茶具。而且,在茶具的造型、花纹、颜色、材料、美感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而日本引进中国的茶文化是,特别是在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也推崇贵族书院式茶道,以中国式茶席作为模式,从客厅设备、装饰、摆设到茶具无不讲究豪华的排场,摆放中国宋、元时期的水墨画和工艺品,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名画、名工艺品。

而千利休则将“空寂”作为茶道的审美理念。摒弃了贵族书院式茶道风格,这里所说的“贫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贫困,而与世俗(诸如财富、权利、名誉等)相对,试图从“贫困”中感受一种超现实的最有价值的存在。 因而,他将“空寂”定义为对“贫困性”的审美情趣。 并提倡草庵式的“空寂茶”,即将茶室改革为草庵式的木结构建筑,且茶室面积从四铺半席缩小至二铺席乃至一铺半席大小,这样茶室内就自然充满热气,茶人容易达到纯一无杂的心的交流。 茶室墙抹土,再抹上一条四五寸宽的稻草和泥土混合的涂料,多是灰土、茶褐色、

暗褐色等中间色。 整个茶室建筑结构简素、色彩沉静。 茶室中配以同样简素、沉静的茶叶罐、茶壶和形状不匀整的粗茶碗,在茶室壁龛里挂上一轴水墨画或简洁的字幅,摆上一个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小花或花蕾上点一滴水珠子,这滴水珠子乍看是假的,细看确是真的,晶莹欲滴,安然地缀在上面。 在茶室微暗的光线下,从这种简素、不匀整的中和、沉静的色的背后,可以想象出无限纷繁的形和无限多彩的色;从一朵花或花蕾的内面,可以想象出一朵花比百朵花更纯洁、更生辉。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青睐不均衡,比起偶数来更喜欢奇数。这也是禅的本质。美的主旨就是“朴素”,即不平衡,朴素,孤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茶碗,茶罐及叫做“枣”(即茶筒,因外型象枣而得名)的陶瓷器都凝聚了茶人的哲学思想。在庭院的配置方面,也全力主张草庵的平民化。利休自己的茶室也是朴素而优雅。日本的茶道中可以发现四种主要的美———自然美、缺陷美、协调美及瞬间美。所谓自然美,可以从庭园、建筑、插花、点心等的配置中引人注目。缺陷美,即不要求完美,以“ ”(缺陷)的思想为中心。例如,不欢迎造型精巧完美陶瓷制的茶碗,反而鄙视它。粗糙的茶碗,尤其是砂还露在表面的,或者是留有陶工指纹的茶碗反而被认为是上品。协调美就是茶事中每一样茶具共同构成美的世界,没有艺术品、非艺术品之分。瞬间美即不提倡永恒的美。花的生命短暂,炭从黑燃烧至白(灰烬),嗅觉和听觉是不留痕迹的美。现世是短暂的,入寂是永恒的。 4.3 有无相生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日本茶道中的“空寂”是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 纯粹的精神,就是说物质生活纵然贫困,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充实的。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5]。” 4.4 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快速增长,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人际关系协调也强调“忍”,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从茶室入口的狭窄需俯身而入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隐忍精神。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的程序,整个过程中还必须在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客套的话。可见,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6]。 5 结语

综上所述: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极端的话,会限制人与人之间

的自然交往,定会养成遵循古代沿袭的礼节,重视形式的国民性格。饮茶这种习惯中国比日本普及,且早好几个世纪,然而却没有形成日本形式的茶道。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却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而且,日本茶道对于服装、茶室的设置及自然景色有严格的规定,而中国却几乎看不到。中国是礼仪之邦,茶表现了亲友和朋友的情谊,以茶交友的方式不仅深入普通百姓家,也应用于集团、国家的礼仪。新年之际,公司、工厂常常召开茶话会,领导向员工的一年辛劳表示感谢。因此,中国的茶表示礼仪,又象征友谊。对中国人来说既不能理解日本的茶道,也不喜欢它。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更重实际,讲实用.[7]对中国人来说,喝上自己喜欢的茶远比在茶室里遵循礼仪小心饮茶来得畅快得多。中国的亲友间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 1992,(12).

[3] 于长敏.日本文化史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4] 周建萍.物哀与幽玄之美.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6. [5] 李朝千.中日饮茶文化之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

[6] 褚艳.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5,(04) [7] 杨施锐.日本茶室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