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1__人物形象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主要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举例 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
1
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无题》 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答题步骤
步骤一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步骤二 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步骤三 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词)人(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特别提醒:“步骤一”就是先“盖帽”,即说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步骤二”就是以形象的特征为“中心论点”,运用上面所讲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诗歌的具体诗(词)句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在同一道题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艺术形象的意义可能也不止一个,所以,“步骤二”和“步骤三”可能会重复出现。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懂诗歌】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像,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解题思维】
第一步:先通读全诗,从题干要求中找出是诗人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这首诗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第二步:分点概括说明人物形象的特点。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形象特点。
第三步:根据先“盖帽”后分析的模式组织答案。
【答案】 (步骤一)诗中的“陈居士”是一位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诗人。 (步骤二)“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到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然后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3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蛾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的愁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别 沈宜修①
帘前残月五更风,江上征帆挂碧艟②。 客路片云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 索愁芳草千山绕,送恨啼莺万里同。 待约芙蓉③秋水绿,莫教冷烟尘。
【注】 ①沈宜修:江苏吴江人,明代女诗人。②艟:古代的一种船。③芙蓉:指诗人家乡的芙蓉湖。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这首诗写了一位因友人远离而愁绪满怀的诗人形象。残月斜挂,镜中双鬓,索愁送恨,相约秋聚,无不诉说着离情别绪。 阅卷点评 抽样1:没有读懂诗歌,误将诗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为“诗人形象”,不能给分。 只对诗中女子的形象抽样2:春日别离,思念如水,诗中的女子秀发抽样2:凌乱,盼望丈夫秋日归来,以解自己的愁闷孤进行描述,不能概括出形象单之情。 特征,不注重答题思路,只能给2分。 规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春日与丈夫分别后,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秀发如蓬草般凌乱,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希望丈夫能在4
秋日回来团聚,勿使自己如烟尘中的般孤单凄凉。 增分指导: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只是不如其他文学作品的形象丰满、完整,抓住其中的描写是赏析形象的关键。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诗中“镜中双鬓叹飞蓬”是写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又无意梳妆打扮;“索愁”“送恨”极写离情别绪,“待约”“莫教”又寄托着女子对丈夫回来团聚的希望。结合这些作答,即能找出恰当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常引 [元]赵孟
弄晴微雨细丝丝,山色淡无姿。柳絮飞残,荼
[注]
开罢,青杏已团枝。 栏
干倚遍人何处?愁听语黄鹂。宝瑟尘生,翠绡香减,天远雁书迟。
【注】 荼:一种植物,蔷薇科。荼开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的开头即写主人公看山山无姿,春日逝去,春光不再,令人心生惆怅;本以为春天可以和心上人团聚,但春已逝去而心上人却杳无归期;她倚栏听黄鹂对语传情,更感孤独寂寞;她无心做事,只因思念心上人。由此不难看出,主人公应该是一个思妇的形象,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惆怅、孤寂的思妇形象。上阕写女主人公眼中的山色“淡无姿”,柳絮飘飞,荼花已开尽,这春事已空的景色令女主人公心生惆怅之情。下阕写倚遍栏杆,望断天涯,却不见心上人的身影,又听黄鹂对语谈情,倍感自己孤独无依;她无心弹琴和重新熏香,一心想着心上人,但却无心上人的一点音讯。
角度2__景物形象
5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几种常见的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常见特点: 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举例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6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色调含情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
(3)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客观景观,而是经过了诗人心境的过滤,心情的渲染的。所以,通过对诗歌景物意象特征的把握,可以推测诗人的心情。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双层挖掘
有些诗歌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字面看是旷达豪迈,但深层情感却是辛酸无奈。
2.答题步骤
7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
8
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第二联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的意境:寂静、凄清。
第二步:试着用自己的想象再现这一场景,秋风劲吹,叶子纷纷落下;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已受不了这般凉意,鸣叫不已。
第三步:结合诗境,把握第二联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 (步骤一)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步骤二)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步骤三)第二联借景抒情,为下面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作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注]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注】 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本题的回答要抓词中主要的意象,“红叶”说明是秋天,“寒溪”“空山”“万木”“烟笼”“十里陂”“吠犬”“鸣鸡”“灯火”,描绘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山水田园景色;情感可通过“满”“空”“迷”等词语,再结合词的意境来理解。
【答案】 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 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
(2)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根据词理解“齐”字在此句的具体含义“布列(整齐)”,再说说本句的意思,最后说效果即可。
【答案】 齐,“布列(整齐)”之意。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虁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出了月圆的画面: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阅卷点评 抽样1:对“月圆”画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面的描绘较为准确,理解作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表达出作者对圆月的者的情感表达错误,可给2喜爱之情。 抽样2:这首诗的前三联渲染了一种清冷、寂寥的分。 抽样2:对答题步骤把握不准,缺乏对“月圆”画面的10
氛围,抒发了远离故乡面对明月的孤独之感。 描绘,答出“氛围”和“情感”可给4分。 规范答案:(步骤一)这首诗的前六句渲染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2分)(步骤二)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2分)(步骤三)作者写月不断变化角度,意境非常开阔,抒发了面对明月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2分) 增分指导:对诗歌中景象的鉴赏,要看看诗人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人、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整体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氛围与情调;同时还要留心诗人采用的手法和其中寄寓的情感。 本诗是一首律诗,诗歌的前三联紧承题目“月圆”进行描绘,作者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衬托出因远离故乡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不仅表达了诗人的赞
11
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做了有力的支撑。
角度3__事物形象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提高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 类别 常见意象 举 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思乡类 (李清照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鲤 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杜鹃、斜阳 (李清照《声声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请缨、羌笛 关。(王之涣《凉州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某联描写的某物有哪些特点? 4.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2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关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深入分析。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步骤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5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懂诗歌】
章台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郢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龄女郎在蹁跹起舞。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如今看到了,正当婀娜多姿时。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桥边,眼看柳色要被隔断,跨过桥向长堤延伸,我的心也紧随不舍。柳树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飘浮着,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
【解题思维】
第一步:题干要求理解“所表达的形象”,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里指的是“春柳”。
第二步:将“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放在整首诗中去理解,结合诗歌的题目进行分析,把握诗人对春柳表达出的爱惜之情。
第三步:先用描绘性的语言解读这两句诗,然后结合诗人表达的情感加以总结。
【答案】 (步骤一)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步骤二)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76082059】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今北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这首诗刻画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答案】 小孤山身处江中凶险的环境,坚强不屈;虽孤独无依,江中,却能阻挡狂风巨澜,实乃中流砥柱。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小孤山中流砥柱的地理特征与诗人中流砥柱的壮士情怀相合;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纳兰性德①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②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注】 ①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康熙帝器重的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以忘怀。此篇作于出使途中。②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的香。这里指香气。
“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词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微云像自己妻子的画眉,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阅卷点评 抽样1:抓住了意象的特点,写出了词人的情感,但没有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抽样2:词人由远山上的一抹微析出情感表达的层次,可给3分。 云,联想到亡妻的画眉,表达了抽样2:对意象特点的解说显得单薄,对对妻子的思念。 词人情感的解说也不全面,可得2分。 规范答案: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15
画眉,体现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入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怀念之深。 增分指导:词人创造意象的首要目的是抒情,而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联想”;读者需对意象进行丰富联想,才能领悟词中的美感所在,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这是鉴赏意象、物象类题目首先要注意的。 鉴赏意象这类题目,要注意词人采用的手法,在这句话中,词人由远山的一抹微云,联想到亡妻生前清晨的梳妆画眉,“微云”与“淡眉”有神似之妙,又显示出词人对亡妻的刻骨铭记,触景而神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橘柚垂华实 [汉]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诗中的橘柚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从诗中“乃在深山侧”可以看出它的孤独无依;从“历年冀见食”可见其得不到食用的苦闷心情;从“因君为羽翼”可看出它仍然想得到举荐的愿望。
【答案】 ①孤独寂寞。虽然品格高洁,但生长在寂寞的深山之中。②理想不能实现。虽然委身玉盘,但最终没被食用。③心态委曲求全。希望君子能够举荐自己而委身玉盘之中。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