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的真伪与炮制工艺考证及其采收加工概况
吴江平2 黄 力1,2 刘耀武1,2 马 凯3 方成武1,2
1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2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3亳州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摘 要】近年来,由于桔梗野生资源的采挖殆尽,伪品桔梗的肆意流通及人工种植桔梗的药用品质不断下降,因此,加强桔梗资源合理利用,指导提升人工种植桔梗的药用品质已成为缓解桔梗药用资源紧缺的迫切需求。全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述了桔梗的真伪考证、炮制工艺以及采收加工概况,可为桔梗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桔梗的经济收益与药用价值奠定基础。
【关键词】桔梗;真伪考证;炮制工艺;采收加工
1 桔梗的真伪考证
桔梗,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5]
之中,列为下品,亦称之为莽苨,在《本草经集注》[6]之前,桔梗与荠苨不分。南朝陶弘景于《名医别录》[7]中描述“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采根,暴乾”,这与桔梗野生环境及采收方法与时节基本一致,并在其《本草经集注》[6]中明确将桔梗与莽苨加以区别,单列一药,记载:“桔梗,二、三月生,可煮食之。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
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唐代《新修本草》
[8]
桔梗、荠苨乃一类,有甜、苦二种,故本经桔梗一名荠苨,而今俗称荠苨,为甜桔梗也”。至此,桔梗得以正名且与现今使用基本一致。
当今,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四川荷花池等药材市场中均可发现桔梗伪品的存在,其主要为石竹科以及桔梗科沙参属的药材。石竹科植物丝石竹(GypsohilaoldhaminanaMiq.)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者圆锥形,表皮黄白或黑棕,刮皮使用,与桔梗功效完全不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根部与头部常有分叉及凸起的支根痕。药材密度大,质地坚固;断
对桔梗描述为“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
且荠苨、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无心为别尔”。北宋苏颂在其《图经本草》中描述桔梗为:“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夏开小花紫碧色,颇似牵牛花,秋后结子。八月采根,其根有心,若无心者为荠苨”。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
[10]
[9]
中则更是
将桔梗与莽苨分为二种性味功皆不同的品种,描述道:“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
<<上接234页
我们又对实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见图1至图3。从图1至图3中可以直接看出其中两两影响条件的交互作用是否互相影响,圆形(图1)表示两两影响条件互相作用不显著,而椭圆形(图2图3)则表示两两影响条件互相作用显著。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底物浓度为9.3%时,提取时间与加酶量的交互影响不显著。图2 显示了在加酶量为最佳(1.65%)时,提取时间与底物浓度对蛹虫草多肽提取影响效应。从其等高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此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比较显著。由图2可知,提取时间与底物浓度都很高时,蛹虫草多肽提取效率高,都低时蛹虫草多肽提取效率低。由此可知,在实验水平范围内,适当调整提取时间与底物浓度。图3显示了在提取时间(5.39小时)时,加酶量与底物浓度对蛹虫草多肽提取的交互影响效应。从其等高线图可以直观看出此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加酶量与底物浓度存在交互作用。由等高线图和响应面图可知,回归
(通讯作者:苑广信)
图3:Y=f(B,C)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
模型存在最大值,即在提取最佳时间为5.39小时,加酶量1.65%,底物浓度9.3%条件下,蛹虫草多肽提取的OD值最大值为0.87。2.2 重复性实验验证
在优化后的蛹虫草多肽提取工艺下进行5 组平行试验,所得蛹虫草多肽提取量的OD值分别为0.86、0.84、0.84、0.85、0.85,平均值为0.85。通过软件所得的预测值为0.87与验证试验的平均值0.85非常接近,证明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蛹虫草多肽提取工艺可行。
图2:Y=f(A,C)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图1:Y=f(A,B)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
3 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采用Box-Behnken统计学实验设计方法对蛹虫草多肽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快速有效。
参考文献
[1]郑壮丽,黄春花,梅彩英等.蛹虫草
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02):225-233.
2018.07
235
医苑纵横
面常用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花纹;气微,味极苦而涩;同时,亦有将同科植物灯芯蚤缀(ArenariaJunceaBieb)以及石头花(GyposopilaacutcfolicFisch)的干燥根充作为伪品桔梗药材流通。桔梗科沙参属植物长柱沙参(A.stenanthina(Ledeb.)Kitagawa)的干燥根上部膨大,往下渐细,表皮呈现淡黄至黄褐色,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药材的形成层极不明显,同时以同科同属植物轮叶沙(Adenophoratetraphylla(Thumb.)Fisch和杏叶沙参(A.axillifloraBorb)的干燥根在药材市场作为桔伪品梗也有流通。
“去芦,麸炒”以及明•《奇效》中的醋制。2.3 现代炮制工艺
桔梗中有效成分目前约定俗成为桔梗皂苷,刘汉珍等[15]采用重量差异法对各种类型的桔梗(包括:生桔梗,烘干桔梗、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桔梗)中总皂苷粗品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经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桔梗中总皂苷粗品含量均比其生品要高。罗学伦等
[16]
可分为,南北桔梗。“北桔梗”分布于华北、东北地区,产量大;“南桔梗”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品质佳,现对南北桔梗的概念区分逐渐淡化[13]。野生桔梗资源主要分布于吉林龙井、永吉、汪清、辉南;黑龙江同江、海林、宁安;辽宁岫岩、义县、凤城;内蒙古莫力达瓦、牙克石、扎兰屯、鄂伦春;河北抚宁、宽城;贵州都匀、清镇;安徽怀宁、桐城、岳西等地。
安徽省是我国人工种植桔梗主要聚集地,其中尤以阜阳市太和县的桔梗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现如今,栽培桔梗种质资源大多均为从我国东北地区引种,生长快且产量高,作为食品具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采用重量差
异法对各种类型的桔梗(包括:生桔梗、姜制桔梗、酒制桔梗、醋制桔梗、蜜制桔梗及炒桔梗)中总皂苷含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与刘汉珍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各种炮制加工后得桔梗中的总皂苷含量均比其生品高,尤以蜜制最佳。王正益等
[17]
2 炮制工艺考证
桔梗为宣肺、利咽的常规用药,生品性平、味苦,炮制后可增强其疗效,改善品性,扩大其药用价值。历代以来,对桔梗的炮制方法叙述较多[12]:2.1 净制与切制
净制方法最早见于唐•《理伤》中的“去芦,去苗”;宋•《洪氏》)中描述为:“洗净去头尾”;元•《汤液》中描述为:“去芦,米潜浸一宿”;明•《入门》)则为:“去头及两畔附枝”;清•《得配》中描述为:“刮去浮皮”,至今一直延续为去头芦,刮皮使用。切制方法历代各异,最早见于宋•《证类一雷公》中的细剉,亦可见于宋•《证类》中叙述的碎剉或捣罗为散;宋•《普本》与宋•《洪氏》叙述为切作小块与薄切,至此与现今桔梗药材切成薄片基本一致。2.2 炮炙
历代以来对桔梗的炮炙方法百花齐放,形色各异。主要分为以下八种:宋•《证类一雷公》中的药制:“于槐砧上细剉,用百合水浸一伏时,漉出,缓火熬令干用。每修事四两,用生百合五分捣作膏,投入水中浸”;宋•《总录》、宋•《朱氏》以及明•《普济方》中的炒制:“去芦头炒”、“剉大块,慢火炒令变紫黑色”以及“细剉或剉碎,炒微焦为度”;宋•《普本》中的姜汁制:“切作小块,姜汁浸”;宋•《总录》、元•《活幼》与明•《普济方》中的蜜制:“切用蜜拌干饭上蒸三日”、“剉用蜜水浸透或蜜水剉用”以及“剉,蜜拌,甑上蒸”;元•《汤液》与明•《蒙荃》中的米泔水制:“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用”以及“入药芦苗去尽,泔渍洗,米泔浸一宿,焙干”;明•《普济方》中的酒制:“去芦头,切碎,酒炒金黄色”;明•《奇效》中的麸炒:
采
用正交试验法,对桔梗在经过不同炮制条件下炮制后得桔梗总皂苷浸出率与收得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显示桔梗烘法的最佳炮制条件为90℃下烘45 min。以上实验结果均显示桔梗经各种炮制方法炮制后,均可明显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强疗效。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从本草的真伪考证为源,系统阐述了桔梗的常见伪品,为规范桔梗的市场流通提供保障;从其炮制工艺概况为由,追溯历代桔梗的常用炮制方法,为提高桔梗的药用疗效开拓思路;从其采收加工的概述为切入点,为提高桔梗经济收益与疗效价值,促进桔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从桔梗的资源分布为据,为提高其人工种植品质提供合理化建议。
(通讯作者:方成武)
3 采收加工概况
药用桔梗传统的采收加工方法一般为用锉刀、瓷片或者竹片趁鲜去除鲜根与外片,洗净晒干。若不趁鲜,堆放至一定时间后,其根部的外皮则难以去除。刮皮后应及时晒干,久至易发生霉变,出现黄色水锈,影响药材质量。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为:“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后干燥使用”。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8]中明文指出须去除须根并趁鲜刮去外皮。
关于药用桔梗是否应去须根,刮外皮,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对国家法规中关于桔梗的炮制工艺的相关规定的一个挑战。最早,王孝涛等[13]采用溶血指数法测定不同类型的桔梗包括是否去皮以及桔梗皮和桔梗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中的总皂苷含量,其结果表明:桔梗是否去皮对其苷含量的影响不大,甚至带皮桔梗中总皂苷的含量略高于不带皮桔梗;桔梗皮的皂苷含量与桔梗的其它部位总皂苷含量大致接近。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444.[2]杜慧琴.中药桔梗化学成分及其抗肿
瘤活性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5.
[3]何美莲,程小卫,陈家宽等.桔梗皂
苷类成分及其质量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06):457-460.[4]郭丽.桔梗质量标准研究[D].中国中
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07.
作者简介
吴江平,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标准与活性成分研究。
4 资源分布
桔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长于海拔200~800 m左右的荒山草丛、林缘草地之中,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可见桔梗的分布,按种植地区
通讯作者简介
方成武,男,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与质量标准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KJ2018A0882),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6030801113)。
236
2018.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