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路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真心英雄》
一、导语:
课前播放的歌曲什么名字?(学生:《真心英雄》)老师特别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确人生旅途不是时时都一帆风顺,往往充满心酸,饱含泪水,如果说,成长必须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孤独,就是我们成长旅途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今天我们随着曹文轩笔下的杜小康,一起踏上一段孤独之旅,开启我们体验孤独的旅程。
二、整体感知:聊一聊小康的故事
1、跳读课文,聊一聊小康的故事。请同学以“过去……后来……最终……”的句式来聊一聊杜小康。
2、同桌交流小康的故事。
3、一学生面向全班同学分享小康的故事。
4、教师概述杜小康的成长经历。
三、细节揣摩:品一品小康的孤独
1、放鸭的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孤独。)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杜小康孤独的词句。自我朗读后小组合作完成。
大屏幕出示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位同学朗读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其余同学听读思考:你体验到了一种怎样的孤独。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班上朗读交流。
2、学生交流,着重赏析课文第9、11、13、15、17、28、29、30段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享,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品味到的杜小康的孤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孤独?那是一种背井离乡的孤独,是别离母亲的孤独,是没有伙伴的孤独,是没有说话人的孤独,是没有思想交流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恰恰是杜小康由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学去放鸭时体验到的,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他的迷茫、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你能否感受到吗?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也想到我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
4、教师谈孤独体验,师范求学过程中,孤独无法排解,独自在大操场上边走边哭。
5、学生谈自己的孤独体验。
四、心路体验:理一理小康的心路历程。
1、再读课文,根据时间的推移梳理,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写到横线处。
去往芦苇荡, ;
到达芦苇荡, ;
生活在芦苇荡, ;
搏击暴风雨, 。
小康的四句话:
2、学生分享,教师引导重点赏析第5、21、28、33、41、48自然段。
3、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梳理,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由开始离开家乡到芦苇荡的恐惧、茫然、害怕、胆怯,到适应了这份孤独,到最后在暴风雨的洗礼中长大了,变得坚强,可以说孤独之旅就是一个艰苦的成长之旅。
五、环境把握:读一读景物描写部分
文章的作者曹文轩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请同学朗读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部分,赏析其妙处,分析其作用,做出批注。(赏析角度:1.修辞手法。2.调动感官。3.词语运用。)
2、交流分享。重点赏析21段:修辞和动词 “涌”、“围”;36段:修辞和措辞,烘托作用等;
3、总结景物描写作用:(1渲染氛围,设置情景。(2)推动情节发展,找鸭子。(3)衬托人物成长过程。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写作训练:写一写我对成长的感悟
进入心灵之旅的最后一站,写写你的成长感悟。
自写——小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困难、挫折和孤独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从杜小康的身上我们今天又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那么经历了孤独之旅的杜小康后来会怎样呢?展开想象,续写《孤独之旅》;课外阅读《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推荐央视《朗读者》。
《孤独之旅》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八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孤独之旅》效果分析
《孤独之旅》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也是成长之旅,杜小康这个油麻地的富家子弟在家道中落后被迫与父亲外出放鸭,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逐渐成长,因此,在构思本文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字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孤独”。孤独是客观存在的,成长是渐次发展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克服孤独的过程。
因为是自读课文,对这节课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淡化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落实,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人物、感受人物心理变化;悟主题,领会生命真谛。
一、教学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在本课的教学中,围绕”孤独“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孤独,读孤独,议孤独,释孤独,可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已深刻体味到了杜小康的孤独了,但是前面说了本文有两个关键词,除了“孤独”,还有“成长”,怎么去看他的成长呢,引导学生找了心理变化的词语,从中发现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克服孤独的过程,杜小康是在克服孤独中成长的。
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的第二要素,杜小康是本文的主角,作者展现这个人物在克服孤独中的成长,那么,对人物的分析,无非是抓住细节,细读文本,文中有两处细节不容忽视,一处是他说的四句话,另外就是四次有关成长变化的句子。仔细分析这两个细节,会发现杜小康在孤独和责任中成长了。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找到的词语中学生可以感受了杜小康的孤独感确实在逐渐减少,他慢慢克服了孤独,对于他的成长引
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品读中去感受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因为成长意味着责任感的增强,而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中是很好地体会到了。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
无论在谈孤独还是谈成长的环节中,都加入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理解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联系自身经历,调动自我体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以写作训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成长真谛。
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为“写写你的成长体验”,不仅加深同学们对主题的深入理解,调动了学生自我生命体验,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孤独之旅》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鲁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
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独之旅》 评测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撅断( ) 轩敞( ) 雍容华贵( ) ...
二、将“忽然”“居然”“茫然”“突然”“显然”填写在横线上。
①但它竟然在一天早上, 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②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 地对前方感到 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③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 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④父亲 也是有所慌张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相关题目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1. 第①段中4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父子俩最大的敌人是孤独?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一敌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他都受了什么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到那十几只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雨过后的“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子。”品味一下加粗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第④段写杜小康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能结合课文其他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长大了?
9.理解句子“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结尾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一种什么描写?如果把这节文字删掉有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答:感到茫然 感到害怕 缓解恐慌 依然恐慌 孤独逼近 面对孤独 不再恐慌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12品味语句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1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jué xuān yōng
二、①忽然 ②突然 茫然 ③居然 ④显然
三、1.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虑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2.父子二人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失去了与人的交往,而且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单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与折磨。明白了既然无法回避,于是坦然地面对,坦然地忍耐。3.孤独的磨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磨难。4.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来承担;又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战胜了这样的磨难,感到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5.找回了走失的鸭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举动而兴奋,内心不再悲哀难过,所以有这样的感觉。6.在本文中鸭子是杜小康的一个客观对应物,伴随着鸭子的成长,杜小康也真正长大了,意识到了成长的责任。
7.这段写暴风雨中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存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的环境里成长了。
8.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东西,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生活的渴望,尤其是要战胜孤独,杜小康终于能够战胜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9.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身体和心灵承担;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
动得哭。
10.这是细节描写。不能删去。它既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中寻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的情节;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含义深刻,余味无穷,让读者读后沉思良久。
11.(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13.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
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14.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之旅》课后反思
教学《孤独之旅》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速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在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
但是,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学才会相长。
《孤独之旅》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任务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如下设计: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
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