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开设课程中很重要的课程,良好的德法教育是小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向,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课上充分向学生普及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认识法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身心健康
引言:小学开设道德和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人的内在修养,法律法规属于外在约束,这两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时,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进行德法融合教育,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点亮前行路上的明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没有意识到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对学生的约束同样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些教师在教授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时,习惯性把内在修养和道德原则放在首位,只告诉学生一件事的对错,忘记法律法规在学生心中更加神圣不可侵犯,造成学生法律观念淡薄。
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不听话的学生时,告诉学生做某件事是不能做,学生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家长要是说:“这样做是不对的,警察会把不听话的学生抓走”,学生就会感到害怕。因为学生认为是家长是家人,而警察是外在力量,
外在力量并不会包容自己的错误,所以学生会努力改正做错的事情,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也要告诉学生不遵守法律法规的后果。比如,学生之间打架斗殴时,有些教师教育学生会告诉学生:“这样做违反了校规校纪,损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样只会让学生认识到打架斗殴需要对他人和学校负责,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不仅会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当情况严重时可能需要负法律责任。
(二)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教师需要注意的不应该单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要融合法治教育,让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有收获。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上过保守,只知道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不敢尝试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小学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活力,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如果一味只按照念书本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差,学生接受慢,这会让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师自身道德和法律素质不高
教师行业中教师的法律素养良莠不齐,有些教师对于法律知识一知半解,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忽略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教授课程时,只会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样做是错的,那样做是对的,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法治教育的魅力,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法律水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教学方法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想要做到德法融合授课,首先教师要了解法律,正视德法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德法修养,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其次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德法水平进行摸底评估,知道学生的水平,然后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价值,让学生心中悬起一把法律的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期望,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想法,有目标才能有行动,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二)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精确的教学导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集体生活已经有所适应,这一时期,学生已经有是非对错观念,但有时学生想要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会选择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去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时候老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
在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这节课程里,教师会先给出几钟情景展示,让学生判断情景中的同学做的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会对情境中的同学表示肯定,如果不正确,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方式,以此来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这个过程是比较完整,但其实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法律知识。
例如,学校要举办花篮比赛,有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于是就拿了妈妈的作品去参赛。教师不应该只告诉学生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应在与学生互动得出结论后,给学生普及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普及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可以使用,或者使用时必须经过他人同意,否则需要付法律责任,在学生心中种下法律的种子,有益于日后他们的发展。
(三)探索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小学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上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把学习到的德法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请家长一起演一出情景剧,让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进去,设身处地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上课时准备一个与上节课程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抢答评价,对抢答的学生给予赞赏和奖励,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教师重视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教育对学生十分有利,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德法知识能够帮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王清.德法融合引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4):2.
[2]翁火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法融合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000(016):P.53-54.
[3]张凤莉.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好家长,2019(3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