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景而醉: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以醉写乐 太守醉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乐中含悲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为情而醉:与民同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
醉 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一方之百姓】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情也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单句成对,有双句成对,有三句成对,
对散穿插,富有变化)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
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也”语气词,表判断;“而”连词,表示关系,如: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庐陵欧阳修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表并列关系:溪深而鱼肥。蔚然而深秀者。
(2)表承接关系: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承:临溪而渔〗: (3)表修饰关系:杂然而前陈者,
(4)表递进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5)表转折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美:(1)山水相映之美:山(蔚然而深秀)林(林壑尤美)泉(水声潺潺、峰回路转) (2)朝暮变化之美:早(日出而林霏开)晚(云归而岩穴(xué)暝)
(3)四季变幻之美: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4)动静对比之美:静态(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动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静态(树林阴翳);动态(鸣声上下)。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3.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4、【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是太守醉;共同的心情是“乐”
6.太守“颓然乎其间”是太守贪杯喝多了吗?你是如何理解太守的醉的? “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 “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和百姓和平安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自号曰醉翁也”——作者39岁号醉翁,隐藏了他对岁月蹉跎的感慨:功业未见,韶华已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被贬的情况下还能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足以说明其旷达。〗
中心: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全文经一个“乐”字为文眼,处处围绕“乐”字做文章。第一、二段写太守寄情山水 之乐;这两段文字虽然都是描写醉翁亭周围的优美景色,但描写的角度不同:第一段着眼于空间的变换,第二段着眼于时间的推移。第三段写滁人游山 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第四段先写禽鸟之乐,接着用“然而”一转,通过议论,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含蓄地点明了主题:醉翁之意,本质在与民同乐。这正是他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的题旨。
比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醉翁亭记》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