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晚清江浙地区侈婚现象研究

来源:抵帆知识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月,第43卷第2期,Mar.,2013,Vo1.43,No.2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历史研究】 晚清江浙地区侈婚现象研究 董笑寒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晚清以降,江浙地区的侈婚靡费现象甚为泛滥。具体表现为社会中上层阶级举办婚礼 花费甚巨,因而助长了婚嫁论财的风气,导致社会下层民众亦纷纷效尤。由此产生了男家无力聘娶 致使抢亲等类犯罪频发,女家无力置备妆奁而溺女成风,以及适龄男女婚嫁失时等社会问题。侈婚 风气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关键词:侈婚靡费;婚嫁论财;抢亲 中图分类号:K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3)02-01464)7 清代自康乾盛世之后,国力转衰,但江浙地区的 社会经济与商业城镇却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民 间社会所拥有的财富也随之增多。此外,明代中后 期以降的社会习俗、义利观念以及婚娶观念也随之 逐步演变。在此背景下,中国历史上就曾存在的侈 婚风气,在新的条件下再次蔓延。目前学界对于晚 清时期侈婚现象区域性研究略有不足,本文仅就晚 清时期江浙地区侈婚现象及其影响略加申述,以期 考察其时其地社会生态的一个侧面。 一之俗,奈何“民间侈俗,相沿已久,不易卒 革”。[2](P152) 及至清代,随着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在一些地方,普通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财 富,于是筹备婚礼的消费上限不断提高。由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白银在货币市场上成为主流,进而导致 银钱彩礼大行其道。于是,侈婚之俗遍及民间。江 、晚清江浙地区侈婚现象的主要表现 浙地区的侈婚风俗在清代后期更甚以往,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三端:其一,清代中前期江南地区商品经 济的发展,比明代又有了进步,及至晚清,社会上已 经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二,原本就存在于社会之中的 侈婚习俗,在民间财富大量增长的条件下,得以迅速 蔓延;其三,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随之而来的 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 行为。以下重点论述晚清江浙地区侈婚现象的主要 表现。 侈婚现象伴随着传统的婚姻制度而出现。春秋 时期诸侯嫁子,“百两御之”l1 ’,百两即百乘,谓 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更为奢侈的是 “韩侯娶妻”,“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丕显其光。诸 姊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_1_( 。观 其车马之盛,实为后世侈婚之滥觞。究侈婚之成因, (一)婚娶靡费现象严重 传统婚姻的缔结需行“六礼”,其中“纳采”“纳 征”(或称“纳币”)等礼节,即需用财物之谓。晚清 江浙地区侈婚之“侈”即表现于此,详见下表: “盖贵族豪门倚权势,聘资财,竞为奢靡,以相夸 耀。” j(H 侈婚之风虽然倡自富室,却被“民间效 尤,浸以成俗”。_2 J(H 历代政府均曾明令禁止侈婚 收稿日期:2012-06-20;修回Et期:2012-11-25 作者简介:董笑寒,男,陕西华阴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时代 地区 事实 史料出处 男家具彩礼聘物,丰俭不等,近趋奢靡,中等之家率以百金为聘,寒 素亦必具数十金。 (男家行盘)用如意定,发一金一玉,并钏环饰事,及红绿彩绸,花粉 光绪浙江海 t 团志稿 。 (男家道日)礼品用如意饰事・・…・笄子必以珠饰……服品则披风裙 衫袄裤悉以绸缎为之……礼服用凤冠袍束。 (女家答礼)报之以袍褂疋头靴帽等类。 (男家)行聘,用礼币茶枣。行请期礼,礼币加丰。(女加笄礼,男方) 光绪 浙江桐乡 设筵款女。(合卺后)有换宝牵丝迎花烛坐床撒帐等文……新房须 光绪《桐乡县志》卷二 多备糕果,或匣或串,以供贺客之讨索。 婚嫁竞尚华侈。 (男家)初聘用礼数事,钗镯绫绸等物……前期数日送珠冠袍带…… 同治 一、, 浙江湖州 有以银代者、一… 景 及四季裙袄七事衣钗钏花结猪羊酒米粉面果食之类,或 同治《…湖州府志》卷二 …~……… 。 -N先论财然后行礼,贫富皆然。 … 娶妇之家必用冠帔妆新妇,其婿亦衣公服簪花披红。 至婚姻论财,虽士大夫不免此,甚恶薄。 (男家)初聘用礼数事,钗镯绫绸等物,……前期数日送珠冠袍带, 光绪 浙江乌程 荛 纛喜 髻鬃酒米粉面果食之类,或有以银光绪《乌程县志》卷一 (男家)必用冠帔妆新妇,其婿亦衣公服簪花披红。 光绪 光绪 浙江归安浙江归安  带……仍用礼币,盔 钗镯四季裙袄七事衣等聘金……迎妇至门,茎警 鐾 舆前 ~=光竺《q .  …………归安县志》卷第设花煞神马牲醴香烛。 。一 光绪浙江长兴 鬃 醉裙袄七事衣钗钏花结猪羊酒米 张兴县 卷十 光绪 光绪 浙江德清 婚前数日,浙江德清 勰 男家送凤冠蟒袍朝裙霞骊玉带,嚣七并有七事衣,。事衣'四季裙袄钗 绪《四季裙袄钗 德清县新志》…。 卷 钏笄簪等类……乡间则衣饰可略,而酒肉糕团必加多。 一 (纳吉时)两家通用礼帖礼书,加以彩帛钗钏,或用银两。 (男家行聘)肴馔果品,富者多至数十种,中户惟倩媒请期,其钱币重 光绪 浙江於潜 篓 四季裙袄七事花钗,并酒肉饼果等物。 光绪《於潜县志》卷九 潜虽尚质,较古礼亦已繁矣。若两家从俭,定亲时只送财礼,将婚先 以肩舆接妇过门,至吉期拜花烛而已。 (男家纳采送)金银首饰,布匹酒礼。 光绪 浙江寿昌 迎亲前几日,再馈酒礼。 民国《寿昌县志》卷三, (迎亲日男家要)专舁彩舆,鼓吹往迎。 引光绪旧志 同同治 治 浙江安吉浙江安吉  (量男家行太礼) 有用金银珠玉首饰者,鑫 妻 者,果用茶枣数色,虽贫家不废。 治《 … 安吉县志》一 … 卷第 前期一月则有上头礼,视常礼较丰,或有俱以银代者。 147 续时代 表 地区 事实 史料出处 道光浙江武康墓 道光 : 妻 驿裙袄博椒钏花道光《武康县志》卷五 ~ 浙江会稽 油;汀 话 礼)用礼币蒸羊家雁果饼等物,(女家)答以书籍笔墨冠履 道光《会稽县志稿》卷 糕饼等物。 ’ 娶之日,(女家)用花冠发髻蒸豚蒸鱼果品等物。 光绪 浙江诸暨 纳采,男家用枣果红烛彩花或联果作串,贯以彩线,帖以金纸,并押 钱若干。女家答以糕饵粉团,染红鸭子’笔墨书砚,纬帽缎靴等 (男家)行纳币礼,用绸缎衣裙料若干。 绪 诸暨县志》卷十 (男家纳征)馈银缯盘酒,益以钗镯。(纳采)遣羊酒羹果彩币银榜 光绪 浙江嵊县 量 蓊 誉 垩币,压彩银钞珠翠首饰茶饼羹果各倍民国《嵊县志》卷十三, 社 汀 茴 ’ (奠雁礼)临婚前三日,馈鹅鸡蒸羊豚肩茶果之类。羊豚肩茶果之类。 (女出嫁时)茶瓶酒注炉锴椅桌床帐帷幕首饰衣/ ̄F.41"妾牛马庄田,莫 不毕具。 光绪 浙江玉环 聘金钗钿币帛羊糕饼果之 、 玉环厅志 之 同治浙江新登 委 墨 光绪 浙江永康 光绪 浙江永嘉 轰 喜 之类。纳币问 银元 禺 礁嚣 …嫁备妆 卷十, 康县 卷之 光绪浙江常山蓍 星嘉 螽 及果饼之属’继纳聘,用 《常山县志》卷二 绪《永嘉县志>>卷之 致饼果馈遗女氏宗戚o (纳币)有聘金’备钗钏 光绪 浙江处州 浙 馨 十事。舆从多人,导以鼓乐。嫁者因以加丰,或至耗其生产。里俗 夸羡以为饰观。故谚云:千金嫁女心不足,百金教子如剜肉。 誓嚣 1-I/II ~ 喾翕 ’ 光 ̄绪 处州府志 卷之一 一 (纳币)用金花彩缎羊酒鼓吹钗镯,用代仪,少则十六金,多则二十四 光绪浙江缙云 主 器 言 缙云县志 十 礼或用全猪或半之,特做盘。大馒首或一百或二百,并鸡鹅等物。 由上表可知,在晚清江浙地区,男家在娶妻前需 要准备的聘礼名目繁多。例如,“用礼数事,钗镯绫 148 绸等物……前期数日送珠冠袍带……仍用礼币。及 四季裙袄、七事衣、钗钏、花结、猪羊酒、米粉面、果食 之类” 。如果想用钱财来代替聘礼,那么“少则十 六金,多则二十四金、三十二金不等” 。事实上, 在有些地方,“中等之家率以百金为聘,寒素亦必具 数十金” ;另外也有“I;1--十四金为古礼”的。但 是即便用钱,也仍然需要特定的礼品,如“用金银珠 玉首饰者,果用茶枣数色,虽贫家不废”。 婚娶靡 费的结果显而易见,以致“嫁娶之费,争事角胜或数 千金,竭中人之产而不惜” 。 (二)婚嫁论财之风甚炽 婚嫁论财与婚娶靡费互为表里,既有为结婚不 惜靡费之举,便有议婚时以财为重之习。江浙地区 婚嫁论财之风,由下表可见一斑: 149 续表 由上表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江浙地区,不少地方 (一)女家索取重聘导致男方抢亲等犯罪行为 的情形是“先论财然后行礼,贫富皆然”l8j。对女家 来说,“女家责重聘嫁女,奁赠尚厚,故有已聘背盟 者” J,也有因为“嫁女资奁,俗尚过厚,故生女多不 举”¨ 之事。俗语“百金嫁女犹谓不足”l1ll“千金 嫁女心不足” 等,正是对此状况的生动概括。 关于婚嫁论财的风气,当时江苏通州的一位文 人的评论比较有代表性:“论财援势,士大夫自高门 弟(第),慕其势者结以千黄金不惜也。寻常百姓转 相效尤,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 多寡,不异驵侩卖婢鬻奴之法。”¨1 认为这股风气是 由士大夫的婚娶行为带动起来的,受其影响,寻常百 姓人家在婚娶时也逐渐开始看重对方的家势财力。 而这种婚嫁论财的行为,无异于在市场上买卖奴婢 甚至买卖牲畜。 对于侈婚现象,有人分析道:“今时婚嫁,皆以 为重事。然古之重,重在承先,故以合礼为贵;今之 重,重在夸俗,故以多仪为尚。”l1 以“承先”为重, 和以“夸俗”为重,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婚娶观念。 “承先”就是繁衍宗嗣,使祖宗的血脉得以延续。即 所谓“昏礼者,人伦之始,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 世者也” 1 。在此基础上,虽然也讲六礼,即问名、 纳吉、纳采、纳征、请期、亲迎,也需要设宴以飨亲朋 戚属,但都属于必不可少的礼节,而不在于花费多 少。“夸俗”则是另一种观念,是把嫁女娶妇当成是 炫耀财富或门第的手段,不少人以此相互攀比,“嫁 娶务以华靡相高,有为子聘妇嫁女治奁而鬻产 者” 。此种风气,“虽士大夫不免”_3 J。作为“四 民之首”的士人尚且难以免此恶俗,广大百姓更是 纷纷效尤。 二、晚清江浙地区侈婚现象的社会影响 侈婚现象对晚清江浙地区的社会影响甚大,笔 者爬梳其时有关的官员奏折、方志、刑案汇览、报刊 等资料,将其影响归纳如下: 150 频发 明清以来的江浙地区日益繁华,士绅商贾在婚 礼上穷奢极欲,大讲排场。为了满足“脸面”上的荣 耀而大索重聘,渴求妆奁,导致整个社会的结婚成本 不断上升。而社会下层的百姓在这股侈风的吹熏之 下,要么为了面子伤了里子苦苦支撑,要么被逼犯 法。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审中,江苏省就发生 一起此类案件。灶民陆来蒽向自己的舅舅提亲,想 娶表妹为妻,舅舅却“嫌贫未允”,而将女儿许配给 了“家道殷实”的崔家。陆来蒽一怒之下将表妹抢 回家,强行拜堂成亲。后来舅舅报官,陆来蒽遂因 “强抢民女奸占为妻”而被判绞监候。_】 根据《大清 律例》的相关规定,“强夺良家妻女,奸占为妻妾者, 绞监候” 。此即说明抢亲实为违法犯罪行为。但 被逼无奈之下,此种情况亦不鲜见。 如江苏宜兴,“至宜兴婚俗,最为繁琐,费亦甚 巨。小户寒家,多有年近而立,而尤鳏居独处者。于 是抢亲之事,时有所闻。盖婿家贫寒,而女家索财礼 过奢(妆奁资至少亦须六、七十元),无力应付,不得 已而出此野蛮手段也。其抢亲,约亲友七八人,逗留 女宅,托词闯进,见女即抢之而去。女家格于俗例, 事后无可如何也”[19](P182)。 (二)男家娶妇索要厚奁导致溺女风气蔓延 侈婚风气对于广大生活贫困的黎民百姓来说, 压力是双向的。不仅有上述的男家因无力聘娶而抢 亲的行为,也有女家因为无力准备妆奁,又迫于“厚 嫁之风”而残忍溺杀女婴的无奈之举。显然,后者 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更为严重。溺女所造成的男女性 别比例失调,使得之后一段时期适龄男性无法得到 配偶,进而间接增加了抢亲类犯罪行为的发生几率。 在晚清前期,“婚男破家,嫁女鬻产,故十夫而 九旷室,十室而九溺女,甚至有争聘仪讼官府者,遂 成溺女之风”l20 J。溺女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 者认为,由侈婚所造成的“厚嫁之风”对女家的压 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不少地方“婚嫁以靡 财”,“民间嫁女丰于妆奁,故俗多溺女”_2 。由于 社会财富的分布不均,在士大夫们、商贾们大肆奢华 举办婚礼的同时,更多下层民众仍在为生计而奔波 劳作。糊口尚且不易,结婚又从何谈起。在自然经 济仍然是主要经济形式的近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生了女儿就意味着少了一份劳动力,而多了一份嫁 妆的负担。在自己现在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状况 下,还要背上将来嫁女的沉重负担,溺女似乎成了类 似壮士断腕那样的求生手段。因此,不少家庭“每 为家计累,故多溺女”。_l 从这个角度理解,或可对 “溺女”的父母少一丝愤恨,而多一丝怜悯。 (三)婚嫁论财导致广大下层适龄青年婚嫁失 时 第一,厚聘与厚嫁的风气,对于生活穷困的下层 百姓来说,意味着婚龄的延迟。男女两家定亲之后, 双方都出不起聘礼妆奁,于是已经定了亲的男女就 不能成婚。 第二,男方索求嫁妆,女方争较聘礼,而双方家 庭互不让步的结果,必然导致男女婚期的延迟。例 如,在晚清的江苏,“男女两家,自行聘以至过门,但 以夸多斗靡为事,礼或不备,难以成婚。其计妆奁, 则金珠彩币,必求充筐盈箱,其重迎娶,则花轿珠灯, 必欲填衢塞巷。于是有索开门钱者,有索盘头费者, 种种陋习,不可枚举。尤可笑者,两家力量不支,相 约掩人耳目,更有强抢硬娶之亲。……至于不能措 办,贻误终身”[ ] 。就算双方日后成婚,也因已 有前嫌,多成怨偶。 三、“文明结婚”及其他 与侈婚靡费相反,清末也出现了一些花费较少 而且西化的“文明结婚”。这一方面是因为物极必 反的规律使然,另一方面则源于近代江浙地区所受 到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 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相对于传统的 婚礼,文明结婚的特点是:“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而取男女之同意。”“二,定婚后,男女立约,先以 求学自立为誓言。”“三,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 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 ](H粥 由此可见,文 明结婚的出现,正是为了剪除传统婚礼中一些弊病 如父母包办夙习,以及侈靡操办婚事的风气。 一些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文人强烈反对侈婚。 陈王撰文抨击江浙近世婚礼:“竞事纷华,互相凌 驾,富者竭其脂膏,贫者亦思步武,相穹以力,相尽以 财,不至于犬竭兔毙不止。以此诸因,遂生诸果,往 往庆贺未终,丧吊已至,爱情未结,怨仇旋生者,多不 可以数举焉。”[23](P856) 然在当时,倡导节俭的文明结婚者毕竟为数不 多。文明结婚当然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是其 在近代整个中国社会的婚姻形式中所占的比重,细 微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人的初次婚姻,也都采 取了传统形式。可见,文明结婚在当时的影响力远 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虽然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参 与者后来都身体力行了所谓的“新式婚姻”。 直至民国时期,江浙地区的侈婚现象依然屡见 不鲜。如浙江台州,“巨室豪家以奢相炫,婚嫁动逾 万金。婚嫁论财此等敝俗至今未改” J。又如浙江 丽水县,“聘礼之奢者,侑以簪珥彩帛,复饰文绮,为 人物花卉,珍禽异兽,各数十事。舆从多人,导以鼓 乐。嫁者因以加丰,或至耗其生产” j。再如在浙 江松阳县,女家“嫁女奁资素裕,动费千金、数千 金”,耗费甚巨,因此有俗谚“嫁女千金恒不惜”。可 见及至民国,“嫁女厚奁之风仍然” 2 。究其原因, 大多“因人民知识浅陋,举行新式者尚不多见”,因 此“普通婚礼仍照旧俗举行”,而且“仪式较为繁 重”。[271 由此可知,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大声疾呼的 “文明结婚”、倡导婚事节俭等口号,即便是在受西 方文化冲击最为强烈的近代江浙地区,其影响也仅 限于少数商埠。在大多数地区,侈婚之风依然严重。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z].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湖州府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5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缙云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66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5]海宁州志稿[z].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3 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安吉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9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7]黄岩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5l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8]乌程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6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9]分水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27 】5】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oo. 1999. [10]淳安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O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9]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z].石家庄:河北人 民出版社,1986. [11]永嘉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59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0]义乌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67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2]处州府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62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1]衢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56册.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3]通州直隶州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 5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4]诸暨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41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2]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4. [23]张楞、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24]台州府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45 [15]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z].上海:广百宋斋校印, 1891(清光绪十七年). [16]嘉兴府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4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5]丽水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6l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6]松阳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67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光绪宣统朝[z].档 号:03—7227—054,档号:03—7284—016等. [18]大清律例[z].田涛、郑秦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7]盱眙县志略[z].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 58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炜评] On the Phenomenon of Costly Wedding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ONG Xiao.han (College ofHistory,Renmin University f oChina,Be ng 100872,Chia)n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stly wedding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which was that the upper and middle class spent SO much money on wedding that the social custom of mercantile marriage was encouraged,and the lower class followed the lead.The crime of kidnapped marriage,the female babies were drowned by their parents in desperation,and young people cound not get married,and all of these were a result of excessively costly betrothal gift.The custom of cosily wedding was still influential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Key words:costly wedding;mercantile marriage;kidnapped marriage 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