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ug.2010 第7卷第8期 VoI.7 No.8 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李学才,张焱兵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孟子从不忍人之心出发,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JE ̄,-- ̄自然的和谐。这些思 想虽较为朴素简单,但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关键词:孟子:人与自然;和谐 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征途中,我们面临着如何正 确定位人与自然关系,并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连接点这一重 大历史命题。从中国思想传统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或 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文对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主要 时”的主张并将其上升到“王道”之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里有四个 “时”字:“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 时”,都要求人类要尊重自然,“取物以时”。 苟子反对违反自然天道,恪守顺时而为、适时而行、适可 而止的“取物以时”原则。最终达到“天地之参”和谐境界。如苟 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 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产卵——引者)之 观点、理论基础、实现的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探寻这一思想 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史观 人与自然和谐,也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学天 人关系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史上的重要范畴。 “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不是西方的上帝或绝对的超越实 体。而是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的统一,这里的“人”是指人和人 类.“合一”指宇宙万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是道德心性层面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天”与 “人”合而为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 来自于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 体。目“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基本含义是“天道”和“人道”的 合一。“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 则.是为天道。天道常与人道对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一 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苟 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应“制天命而用之”。“天道”一般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 “人道”一般指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和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天道”和“人道”合一就是肯定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内在统 因此“尊重天道。服从自然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就 是保持人类自身。作为人类协调与外界关系的道德准则的‘人 道’必须反映和从根本上符合自然规律、生态系统的限定。”『3】 天人合一的首要涵义是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而且是和谐的统一体。基于此,作为先秦儒家不同发展阶段的 三个代表人物,孔、孟、苟的思想容或有异,但在“天人合一”的 根本主张上却有惊人的一致,都主张人类理应尊重自然,和其 他物种共生共存,并提出了“取物以时”和“取物有节”。 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 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 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 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苟子·王制>)苟子强调 砍林、捕鱼和耕耘要适时而行,即“取物以时”。 (-)取物有节 先秦儒家不仅重视尊重自然天道,“取物以时”,而且珍惜 资源。“取物有节”。 “子钓而不纲,夜不射宿。”(《论语·述而》)孔子主张捕鱼 不应用网。那样会把鱼一网打尽;射鸟不应射杀归巢的鸟,那 样会把宿鸟赶尽杀绝。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维持生态平衡, 注意资源的再生和防止资源枯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主张。 “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数罟”就是细密的网。孟子认为只有禁止用“数罟”捕鱼,老百 姓才有食有多余。 “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苟子·荣辱》)苟 子在对待资源上,反对满足自己一时之欲而对其进行无 的索取。如果人类任意妄为,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 二、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既是对孔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一)取物以时 (“取物以时”、“取物有节”)的继承,又对苟子及后来儒家关于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具有巨大启示。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 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据此他提出了“仁民而爱物” 的思想。又从“爱物”出发,进而提出了“取物以时”、“取物以 节”的主张,并把它上升到“王道”之政。 (一)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当时,已经注意到了“取 物以时”,并且将其上升到“孝”的高度。如“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宁固。”(《论语·述而》)在奢侈与节俭上,孔子明确 地选择节俭。“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 祭义》)不在规定的时间内砍伐、狞猎就可能使资源匮乏甚至 枯竭.这就是“不孝”,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的思想。 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取物以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攻,治天下可运之于 32· 掌上。所以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道德推衍到生态环境中.进而提出“取物以时”和“取物以节” 的主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意义 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形成于中国文明的初始阶段,受 当时时代的局限,还属于朴素的理论范畴。没有经过科学系统 的论证。另外在当时崇尚“以攻伐为贤”、“率兽食人”的时代根 本没有实现这种思想的现实基础,因而孟子也被当时视为“迂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人 与自然和谐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他认 为,人性善,“仁义理智,我固有之”,主张人们通过道德自觉将 仁义礼智“扩而充之”进而担当“平治天下”的历史使命和“泛 爱众”的社会理想。即“通过推己及物的思维方式,对动物的同 性体察,为人类尊重和保护动物提供情感动力”[41,也奠定了 “人与动物共生共存的心理基础”[51。 (二)孟子“仁民而爱物”的主张 孟子由推己及人,进而推己及物,从而提出了“仁民而爱 物”的主张。“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 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作为爱 人的美德,不仅应体现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与民众上,还要推 及到其他有生命的个体上.这就是把人伦道德推衍到生态环 境中。”旧孟子这就把人际道德与生态伦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因此就有了齐宣王以羊换牛的故事。孟子见齐宣王日: “臣闻之胡龅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 ‘牛何之?’对日:‘将以衅钟。’王日:‘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日:‘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 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齐宣 王并不是舍不得一头大牛而换成一只小羊.而是看着无罪就 死的牛哆嗦可怜的样子.动了他的仁爱之心和恻隐之心也即 “不忍”之心。这就是“以己之心度禽兽之腹的思考方式,充分 体现了儒家的无私和博爱。” (三)孟子“取物以时”与“取物以节”的主张 孟子由“爱物”进而提出了“取物以时”与“取物以节”的主 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海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也。”(《孟子·梁惠王》)“不违农时” 和“斧斤以时人山林”体现了孟子尊重生物生长规律.“取物以 时”思想主张。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 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檗之生焉。牛 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 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孟子·告子上》)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 盛,由于临近都市,常被砍伐和牛羊啃咬,所以变得光秃秃的, 点也不美了。牛山从美到不美是因为人类取物无节制的结果。 三、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实现的路径 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实现的路径是“内在超越”.而不 是西方文化的“外在超验”。“所谓的内在超越是一种扩展、提 升和不断突破自我,最后达到自我完善。.”阍 孟子的“内在超越”是从心性学角度来阐明的。孟子认为 “万物皆备于我”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内在 超越就是“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的:‘思诚”就是“尽心”。因此只要尽心 尽性就能知天,不必再向心性之外求什么天道,只需通过内心 的体验来挖掘自身内在的善,这就是心性之学的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具体来说就是孟子认为人性善.人应该把善 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由推己及人到推己及物.把人伦 阔而于事情”。但是当今世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匮乏 甚至枯竭正威胁人类的生存,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工 业化、城市化阶段。摒除西方的“人类中心论”和“自私而用智” 的思想.挖掘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内涵,对于我们进行社 会主义和谐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摒除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 关系 人类进入了近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 文明、城市文明给人们带来便利富足生活的同时,人类生存条 件却被大大的破坏掉了,甚至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 种对象观长期以来把自然界看做相对于人类的自然.而是人 类生存于其中并与之具有血肉联系的自然,因此它倾向于把 自然当成只是满足于人类欲望的有用物品加以乱用甚至不惜 牺牲大量生命物种和毒化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91结果出 现了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人与自然关系错乱导致的恶果。 那么如何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自 然的同时应该注意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 和谐发展,应该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之子,自 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孟子“仁民而爱物”的 主张就是要求我们对自然界的保护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 是要求我们从心里善待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不仅是纯 粹的外在规范,而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变成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信念,而不是解决目前危机的权 宜之计”[1Ol,从而实现“与天地合其德”。 (二)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是我们既定的目标,但是“不 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till。因 此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时候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孟子 的“取物以时”、“取物以节”和“仁民而爱物”思想就是要求我 们注意尊重自然生长的规律。 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把尊重自 然规律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 程中,应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把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 结合起来!因为如果没有生态系统的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类的 文明进步都可能是虚幻的想象。 参考文献: [1】1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59. 【3】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03. [4][5117】明朝.先秦儒家和谐思想[J】.聊城大学学报,2008,(6). [6朱贻庭.6]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18. [8陆自荣.8]儒家和谐合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 [9】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oo2.242. 【10】吕慧燕,刘辉.先秦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叨.前沿, 2009,(9). 【ll】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