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顶棚抹灰层脱落事故分析及处理

来源:抵帆知识网
1.⼯程概况

  某6层商⽤综合楼,混凝⼟框架整体式楼(屋)盖结构。结构为C25商品混凝⼟,⽤多层胶合⽊模板成型,脱模剂采⽤乳化废机油。其⼆、三层为洗⾐、净菜业务⽤房,结构构件处于潮湿⼤⽓环境。为防⽌冷凝结露带来的危害,现浇混凝⼟楼板顶棚⾯层为厚20mm 1:3⽔泥砂浆抹灰,涂料⼆度刷⽩。⽔泥砂浆采⽤42.5R普通硅酸盐⽔泥及当地优质河砂(中砂)。抹灰层施⼯时间在3⽉中旬,⽽后进⾏楼⾯⾯层⽔磨⽯施⼯。事故发⽣时已完成⼆~四层⽔磨⽯地⾯铺贴,但尚未进⾏门窗框安装。   2.事故现象

  顶棚抹灰层于施⼯后1周内普遍开裂,不规则裂缝宽度0.2~0.6mm不等,裂缝间距约40~60cm,且有通长裂缝。施⼯后不到1个⽉,出现⼤⾯积空⿎、脱落。空⿎区⽤⼩锤轻击,抹灰层即可脱落。脱落区边缘⽤⼿指便可剥离基层。脱落的⽔泥砂浆层与结构的结合⾯光滑平整,未见其他异常。楼层层⾼4m,抹灰层⼤块脱落幸未伤及⼈员。   3.事故原因分析   3.1 可排除的因素

  抹灰前,现浇混凝⼟顶棚表⾯的凹凸处已填平或凿去,避免了因局部抹灰过厚⽽产⽣的⼲缩开裂。经观察和分析,在墙体和混凝⼟板交接处、结构主体部位都未出现裂缝,裂缝只出现在抹灰层,且⽆⼀定规则,因此,可以排除因地基沉陷、结构变形、构件挠度、错位等引起的开裂。

  ⼯程采⽤配合⽐为1:3⽔泥砂浆。其中,砂的含泥量和⽔质都符合要求。⽔泥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可排除⽔泥安定性不良引起的膨胀开裂。   3.2 影响因素

  (1)施⼯准备不⾜。主要表现为:抹灰前对基层的脱模剂、油污等清理不⼲净;使⽤胶合板模板,抹灰基层较光滑,虽采⽤1:1的⽔泥砂浆内掺107胶并⽤⽵丝甩到基层上的⽑化处理办法,但是甩点零星且不均匀,终凝后⾃然风⼲⽽未浇⽔养护;抹灰前对基层浇⽔不充分,导致抹灰后砂浆中⽔分很快被基层(或底灰)吸收⽽急骤⼲燥。从⽽,影响了抹灰层与基层的粘结⼒。

  (2)抹灰操作不当。现浇混凝⼟楼板顶棚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不得⼤于15mm,⽔泥砂浆的每遍抹灰厚度以5~7mm为宜。本⼯程抹灰层厚度约为20mm,且由于抢进度,未待前⼀层砂浆⼲燥就进⾏后⼀层涂抹,每层抹灰跟进过紧,实际上近于⼀次抹灰,使得湿砂浆粘在⼀起,起不到分层作⽤,造成砂浆收缩率过⼤⽽产⽣空⿎、裂缝,⼜过厚的抹灰层,使粘结⾯处产⽣滑移。

  (3)选⽤⽔泥不当。所选⽤的42.5R普通硅酸盐⽔泥的特点是: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收缩⼤,易使抹灰层产⽣收缩裂缝。另外,所⽤⽔泥中的SO3含量为2.16%,研究表明当⽔泥中三氧化硫含量为3.1%时,⼲缩最⼩,⽽其含量偏离该值时,⼲缩⼜逐渐增⼤,加之在抹灰后浇⽔养护不够,使收缩加剧。

  (4)在顶棚抹灰完成后,开始进⾏各楼⾯⽔磨⽯的施⼯,施⼯过程中的振动也促进了板底裂缝或空⿎,并导致脱落。   从以上分析看出,施⼯操作不当是造成本⼯程事故发⽣的根本原因,早强⽔泥的使⽤促进了抹灰层的空⿎、裂缝。   4.处理措施

  未起⿎的裂缝处,⽤107胶⽩⽔泥刮抹缝;对于起⿎处,则⽤锤确定起⿎区⼤⼩,做好标准矩形画线,采⽤切割机割去以避免影响相邻部位。改⽤42.5普通硅酸盐⽔泥,同时尽可能减少⽔泥⽤量。严格控制抹灰砂浆的流动性和保⽔性,做到砂浆随拌随⽤,在初凝前⽤完。返⼯⾄今已数⽉情况良好。具体⼯序操作如下。

  (1)清理基⾯。基层上的隔离剂、油污⽤10%的氢氧化钠⽔溶液清理⼲净,扫净残浆、灰尘;⽤1:1⽔泥扫净,掺10%的107胶薄抹⼀层。

  (2)基层湿润。常温下在抹灰前1天进⾏基层喷⽔湿润,抹灰时再洒⽔⼀遍。

  (3)分层抹灰。抹头道灰时,与模板⽊纹的⽅向垂直,并⽤钢⽪抹⼦⽤⼒抹实,越薄越好,底⼦灰抹完后,紧跟抹第⼆遍找平,厚度6mm左右,待六七成⼲时,即罩⾯。刮杆刮抹灰⾯时要⽤⼒均匀,避免粘结⾯错动⽽起⿎。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不⼤于15mm。每遍抹灰完成时及时洒⽔,抹灰完成后洒⽔养护7天以上。      (4)加强管理,每道⼯序由专⼈负责,并及时检查维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