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11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在广西那坡县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所高级工程师张远海说:它不仅是天坑,洞穴也非常漂亮,洞穴里面的钟乳石都保存很好,没有遭到破坏。天坑并不是陨石撞击的结果,也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创造,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是流水和岩石长期作用的杰作。
热点解读
喀斯特地貌是常见的地貌类型,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高考试题中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喀斯特地貌对交通、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业等产生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以综合题目考查形式为主。
考点链接
1、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
作用 溶蚀 淀积 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1)岩石可溶性: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
(2)岩石透水性:
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溶蚀力:
1
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4)水流动性:
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
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5、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成因
类型 地面喀斯特地貌 形态 峰林、峰丛、孤峰 溶蚀洼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蚀 淀积 溶蚀 成因
6、中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区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7、桂林“山水”成因分析
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成因如下表所示: 喀斯特作用条圈层 件 岩石的岩石圈 可溶性 水的溶大气圈 蚀力 水圈
自然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因素 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广布 岩石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好,条件 可溶性强 气候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条件 水文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形2
条件 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侵蚀作用强烈 生物圈 生物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条件 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8、喀斯特地貌对农业、交通、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耕地少;土层薄,土壤贫瘠;多地下暗河,缺乏地表水,水资源短缺。
对交通的影响:
地表崎岖,多地下暗河、溶洞,桥隧比例高,交通线路的建设时工程量大,难度大,投资高。贵广高铁桥隧比例高达83%,其中贵州段桥隧比例高达91%,贵州段高铁造价高达一公里一亿。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石灰岩广布,水的溶蚀强烈,基岩裸露,已造成石漠化;植物说量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基岩裸露,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退化,耕地面积减少;多地下暗河,缺乏地表水,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小气候环境恶化;导致贫困人口多,人与环境矛盾尖锐。
对旅游业的影响: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9、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交通建设,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