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散期和发展概况
网络文学、电子传媒时代对印刷时代的颠覆——媒介即信息
一、源流:由现代文学而来启蒙的文学心态——反侵略;救亡文学心态——
歌颂革命
现代王文学的写作传统:启蒙的文学立场反侵略救亡文学形式——歌颂革命一元化、一批先觉这、先知者、双刃剑
二、分期和发展状况
80年代当代文学起源 第一阶段1949——1978: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正式确立中国文艺新方向;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上的讲话;文学写作的格调是歌颂..
1. 十七年时期 即十七年文学
1949——1966
2. 文学一体化:文学按政治意识形态的规划 高宝玉林海雪原蝴蝶迷一
滴泪
文革十年 往事并不如烟 英雄张志和 伶人往事马寅初
诗歌、古典文学 浩然金光大道 走资派 公正诉求 76年 天安门事诗歌运动
第二阶段1979——1990文学一体化解体;文学多元化初步形成 胡耀邦 较量——改革开放20年交锋——改革开放30年
80年代文学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 张一龚柳叶眉——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 90年代文学 务实去政治化 张贤亮 新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冲
击波
新生代写作欲望 身体写作思想解放 新革命意识写作、底层写作兴起
上编 一体化的努力——50到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本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一、时代的转折 “转折”即40年代文学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关系的重组;80年代前;对文学批评“棒杀” 第二节 文学规范和环境
一、总的文学环境
二、惩罚与规约 文艺批评成为文艺界的主要斗争之一——毛
泽东讲话
在50到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文艺批评主要成为体现政党意志的;对作家作品;文学主张和活动进行政治“裁决”的手段.. 文学批评的作用:
1. 用来支持;赞扬那些符合规范的作家作品
2. 对不同程度地具有偏离、悖逆倾向的作家作品加以警示打击..
“反批评”的文章: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三、三次批评运动 1. 电影武训传案
1950——1951
1954——1955
2.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案3. 胡风的“反革命集团”案
第三节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
第四节
本期文艺思想斗争的大致过程
一、建国后;持续的批判与运动构建社会主义一体化文学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和
1957年的文艺探索
1956年提出的发展科学、文艺艺术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大跃进”中的再批判和“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两结合”: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
三、从文艺政策调整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四、文革和文革文学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创作概况 第一节
小说
50年代后;写作状况
一、小说家的分化 “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
发生了许多变化;一部分在40年代表现活跃、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因各种原因或停止创作或移居国外;如:茅盾、沈从文、张爱玲、徐行、钱钟书、废名等..另一部分小说家开始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文学时代的需要;如:巴金、艾芜、沙汀等..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文学观念和小说风 四、小说特点
第三章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和“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生平与创作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套不住的手 买烟叶 田寡妇看瓜 二、赵树理创作特点
文学写作的通俗化;面对现实而写 三、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
四、“赵树理方向”的建构与赵树理评价的反思
政治因素促使“赵树理方向”推向文坛主体成也政治;败也政治
五、山药蛋派 它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是受赵树理的
影响而形成的;作品取材农村;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他们的作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叙事方法;语言通俗明快;人物形象朴实幽默;真实地体现了山西农民生活、感情和审美趣味;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化;乡土化的创作气氛;人们称之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锋、西戎、孙谦、胡正等..
第三节
柳青的创作
一、生平和创作 二、创业史 梁宝生 第四节
其他农村题材作家
一、周立波 山乡巨变 农村合作化三长篇 山乡巨变三里湾创业史 将湖南方言引入文学作品
二、李准 不能走那条路成名作 李双双小传歌颂大跃进孙喜旺 黄河东流去坚韧生存状态
第三章 对革命历史的叙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战争题材小说总体特征
革命历史的正面描述 保卫延安林鹏程 红旗谱梁斌 英雄成长小说
一、三家巷欧阳山周、陈、何、区家
二、青春之歌杨沫 主人公林道静换男友过程即她走向革命的过程 第四节 革命浪漫传奇未祛魅
曲波林海雪原 知侠铁道游击队 红岩
第四节
短篇小说
一、峻青、王愿坚的创作 峻青:动态 黎明的河边 情节细腻化;环
境相映化
王愿坚:诗意 七个火柴
二、茹志鹃百合花 美妙的情感表达;没有爱情的爱情;人物形象的塑造;
对既往英雄模式的颠覆
第五节
孙犁与荷花淀派
一、孙犁的创作 芦花荡短篇 铁木前传中篇小马儿、六儿 荷花淀山地
回忆妞儿
二、小说特点
1. 独具特色的时代风云录强调文学作品的时代性、诗化小说的意境美 2. 纷繁多姿的妇女形象 3. 浓郁隽永的诗情画意 4. 纯熟新颖的白描手法 5. 浑朴自然的艺术结构
六、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在孙犁影响下形成的当代文学史上
的重要流派;这个流派作品情感真挚;质朴清新;风格鲜明;小说追求诗的意境;文笔婉约流畅;于淡淡的客观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情志;作品语言简单雅致;有一种朴素单纯的美;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等..
第四章 在主流之外 第一节
被压抑的小说
一、通俗小说的消失
二、都市小说向工业小说的转型 工业小说的代表:南 胡万春 上海
北 万国儒 天津 第二节 “百花文学”之干预生活小说
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 无物之阵 第三节 爱与革命 宗璞红豆 第四节 爱与道德
一、邓友梅在悬崖上 婚外情、人情、人性爱与道德 二、陆文夫小巷深处 人性原始资金、生存
第六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创作概述
第二节
杨朔模式
一、诗意 诗的意境、诗意的艺术形象
二、歌颂性 宏大政治性主题、细节描写给人矫揉造作之感、政治媚俗 三、结构 写景——记事记人——点题
四、作品 荔枝蜜 茶花赋 海市
散文三大家:杨朔 诗的意境;政治性主题
刘白羽 气势磅礴;大开大合;情感豪放;议论较多长江三峡日出
秦牧 知识性充足;夹叙夹议
第三节
当代杂文
邓拓“燕山夜话”:针对现象发表议论的随笔、杂感专栏、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邓拓、吴晗、廖沫沙以“吴有星”的共同笔名;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强调现实的针对性.. 下编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 概况:新时期文学创作概况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清除思想污染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审美冲击、出国热
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王蒙、张贤亮 刘心武 马原、莫言、余
华、葛菲
四、文学精神与文学特征
80年代文学特征:
1>
尽管文学自觉很是激动人心;但是必须指出中国作家都有着相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面临着具体境遇中的历史提问;这种责任承担使有关历史清算和历史记忆的书写;成为作家自觉地选择..
2>
作家的意识和题材状况影响了80年代文学的内容结构和美感基调;整个作品显得沉重紧张
3> 4>
具有强烈的探索创新意识 继续了当代文学的潮流倾向
80年代 承上启下、思想启蒙 85年之前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继续
85年之后 社会政治文革——寻根、现代派、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 爸爸爸韩少功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小鲍庄王安忆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村 透明的红萝卜莫言 山上的小屋残雪 重写文学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伤痕文学 概述
19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作家敏
一、概念: 伤痕文学是指在
锐地感受到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文学的使命;利用文学;对既往历史进行清算;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的触及到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揭示了浩劫造成的巨大社会灾难和沉重心灵创伤;对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戕害发出了愤怒的控诉..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叶欣等..
二、产生背景 新时期以来的感情要求 三、特征 1> 2> 3>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倾向 使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 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
第二节
刘心武的创作
一、班主任 80年代后 如意 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魏锦心爱情的位置
第三节 对苦难的书写:从维熙和张贤亮
一、从维熙
大墙文学:从维熙在题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开拓;率先通过监狱劳改的生活的描写再现了在社会主义曲折的行程中;由左倾路线造成的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时代悲剧;这些作品一现实主义的冷峻和浪漫主义的激情相结合;在揭露左倾路线的危害和“四人帮”肆虐的同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万折不屈的坚贞信念和九死不悔的崇高理想..由此;人们把从维熙的这批文学作品成为大墙文学..
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玲 风泪眼系列 鹿回头系列
二、张贤亮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及唯物论者启示录绿化树原罪感;
张永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习惯死亡
第五章 其他伤痕文学小说 苦难诉求;建构新的主导文学 第六章 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 高尔泰美学家 第二章 第一节
反思文学
概念: 它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远因前缘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写作潮流;这些作品表现内容从文革上溯5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转变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
会根源及责任做出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它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代表作家有:王蒙、李国文、张一弓等..
第一节
张一弓、茹志鹃的小说
一、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 二、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老甘、老韩、老寿 第二节
李国文、王蒙的小说
一、李国文月食
二、王蒙蝴蝶布礼 意识流小说 第三节
高晓声的小说
一、乔典运人性发觉、思考;语言朴拙买票无字碑香与香五爷 嫉妒性、奴
性
二、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自主意识缺乏、跟风派陈奂生上城文化劣根性
反思文学涉及内容
1>
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2>
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李国文的月食、王蒙的蝴蝶
3>
对扭曲的人格和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现场和针砭..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第三章 第一节
改革文学 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政策方针的确立;新时期的文学迅速对新的时代客体做
出了反映;作家们以自觉的参与意识表现出了改革春潮多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撞击;以及改革突破重重阻力;艰难进行的社会状况;对改革的进程做出了及时、迅速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代表作家有:蒋子龙、柯云路等..
第二节 第三节
蒋子龙的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改革精神重知识、爱人才 柯云路、李国文的小说
一、柯云路新星李向南 改革寄予领导 二、李国文花园路五号刘昭 三、张洁沉重的翅膀 第四节
对文革在民间引起变化的描写
一、何士光乡场上
二、贾平凹的小说前期明朗小巧秀丽 陕南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两对夫
妻 意识转变腊月 正月浮躁长篇
三、路遥 陕北 质朴 陈忠实白鹿原关中
人生高家林 刘巧珍 黄亚平 城乡对峙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摆脱农村
第四章
知青小说
老鬼杨沫之子血色黄昏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叶欣蹉跎岁月 孔捷生今夜
有暴风雪扞卫知青精神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 军事文学 李存保高山下的花环
第五章 第一节
寻根文学
地域风俗小说的兴起
一、汪曾祺异禀受戒
二、邓友梅烟壶京味儿 吴世宝 古月轩 三、冯骥才三寸金莲炫智神鞭 第二章
寻根文学的缘起和特点
一、概念: 它是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现象;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越来越多的吧现实社会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关照;他们或者对民族的劣根性进行批判;或者对民族的优秀传统予以弘扬..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寻求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支撑点;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它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王安忆等.. 二寻根文学的源流
1. 根源之一归巢根 2. 新时期的“文艺复兴” 3. 西方思潮的冲击 四、理论指向
1
2民族文化传统规范的 民间文化赞扬或批判 第三节 原始主义倾向的小说
一、原始生命派刚性张承志北方的河
对个体生命的赞扬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二、柔性原始主义文化
1.莫言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
2.王安忆小鲍庄以柔克刚;以和为贵 阿城棋王 第四节 原始主义的批判 韩少功爸爸爸
第六章 第一节
先锋小说 现代派小说
高行健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灵山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曲 残雪山上的小屋
何新中国可以说不反对现代派 三只小风筝 李陀 冯骥才 刘心武
第二节
先锋文学
一、概念
指1990年代中后期涌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的作品;这些小说从否定和怀疑的立场出发;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解构和颠覆;带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在艺术上;先锋小说向传统小说发出挑战;从叙事形式和语言的变革;通过对叙事方式和对语言表达的核心的追求来表达到颠覆传统故事;解构意义的目的..先锋小说因其晦涩;反理性等倾向遭人诟病;但是;他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拓展了当代小说的意识事业和表现手段;丰富了当代文学审美体系..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等..
三、形成背景 1. 政治反拨
2. 西方文学的影响 3. 文学自身变化发展 4. 商业文化
85、86兴起 88、89、90 90年代后衰落 三、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残雪——感觉主义派
四、艺术特征
1. 反小说、元小说的探索
思想特征
1.对人类生存的本源性和终极性的质疑 格非青黄 2.对历史缺失的特殊解释
3.对传统理念的价值的颠覆和反思 现实一种 4.对世界荒谬和暴力的认知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三节 先锋小说作家
一、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古典爱情许三观卖血记 三、格非大年 第七章
新写实小说
一、概念 它是1980年代后期在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背景下回归写
实的小说潮流;小说通过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以及对生存状态和本象的还原;这样原生派生活的表述;表现出了消解崇高的、世俗化的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 二刘震云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冷峻批判 一地鸡毛单位
四、写作特点
1.庸常人生的平实描写 一地鸡毛不说爱情池莉 2.生活流似地叙事结构 方方落日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惋的审美风格 池莉 悲惋温情 淡淡的哀伤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 福柯法解构史学
三、特点
1.用小写的、复线的历史代替大写的、单线的历史 灵旗白鹿原花腔 方法:一写个人代替国家、军队;以对家族、村落历史的叙述代替纯粹的阶级斗争的叙述 花腔李洱
2.用主体化、偶然的历史代替客观的、必然的历史 故乡天下黄花刘震云
王朔空中小姐橡皮人
第五节 第八章
上海宝贝
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
一、现实主义冲击波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潮流;小说主义描写社会转型期国企改革陷入困境的状况;以及工人们从困境中突围时表现出的人格自守和分享艰难的精神..小说表现了作家一定的忧患意识和对底层民众的关注;但是缺乏直面现实、冲击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九十年代末;此类小说式微..代
表作家有:何申、谈歌、刘醒龙、关仁山等.. 二、新生派小说晚生代小说 谈歌大厂 国企倒闭 刘醒龙分享艰难 特点:1..叙事伦理
2. 欲望化的狂欢叙事物欲合法性性欲身体合法性
晚生派小说家:朱文、刁斗、述平、东西、林白、毕飞宇、陈染、徐坤、李冯、邱华栋、张文、鲁阳、韩东、何顿、鬼子边缘化、私人化 邱华栋生活之恶哭泣游戏 韩东我的柏拉图 李冯招魂术 朱文吃了一只苍蝇我爱美元
张文桃李 导师死了 韩东障碍 刘建忠母亲大地全家福 后现代网络小说繁荣
1. 反深度模式;平面化
2. 底层写作兴起小幸福;痛苦生存状态 3. 新革命历史小说兴起亮剑历史的天空 第九章
诗歌
颂歌1949——新民歌运动56—57——天安门诗歌运动 闻婕 天山牧歌歌颂爱情
李季 河南 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羔羊传杨高 民歌与信天游结合、通俗化 80年代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文学现象;他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磨难与嘲弄的一代青年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他们多强调主体
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向 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冲击了传统的审美习惯;重构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审美习惯;拓展了当代诗歌的艺术表现空间;为当代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迪..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方颔、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 源头:
1. 白洋淀诗派知青传抄
2. 同仁刊物——今天9期停刊
北岛回答 舒婷致橡树 三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舒婷 一代青年的崛起 人性的复归 女性生命意识的彰显 神女峰 顾城 英儿 第三代诗人
意象意境写平凡人、日常、普通东西、鄙视高贵典雅的东西 1.平民意识与非崇高倾向 于坚芸芸众生 2;文化重构与反文化现象
3. 重视和强调生理体验
4. 采用鲜活、通俗甚至俚俗的口语;并且有幽默嘲讽的语言风格;在行文上;
强调强烈的宣泄性
王晓云特殊病房冷漠 麻木 韩东我的好妻子 杨炼大雁塔 李亚伟中文系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于坚第五十一号他们 民间派 知识分子
第十章
话剧十七年
老舍茶馆 龙须沟 历史剧 郭沫若屈原
社会教育剧 从深千万不要忘记 霓虹灯下的哨兵 80、90年代的话剧 学校西方——生吞活剥 京华风俗戏
京华风俗戏是指1970年代末期;以苏叔阳、李龙云为代表的一批北京作家的创作;这些作品不去着意构造集中的和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而是将作
者笔下的人物置于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中;通过赋予民俗色彩和地方风情的 生活画面以及各具个性的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透视社会历史;折射时代
的变化;这些作品十分接近老舍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京华风俗戏..代表作品有:左邻右舍小井胡同
文化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重复、矫情风雨天一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