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年苏州大学翻译硕士(MTI)入学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及标准答案

来源:抵帆知识网


2015年苏州大学翻译硕士(MTI)入学考试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背景:1964年( )发表《林纾的翻译》一文,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化境\"是指艺术上臻于精妙超凡之境,以言翻译,大概就是得心应手、至善至美。

(分数:2.00) A.钱钟书 √ B.谭嗣同 C.严复 D.郭沫若

【解析】钱钟书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翻译标准--化境。钱钟书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2.背景:印度人( )不但一生从事创作,写了50余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而且还创作了2 000余首优美的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

(分数:2.00) A.泰戈尔 √ B.果戈理 C.甘地 D.阿兰达蒂

【解析】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他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谱写了2 000多首歌曲。其创作的歌曲《人民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3.背景: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 )的作品,借此他成为当年日本文坛的风云人物。

(分数:2.00) A.大江健三郎 B.川端康成 √ C.小林多喜二 D.井上靖 【解析】《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小说描写一个性格孤僻的青年学生在与纯朴善良的江湖艺人结伴而行的旅途中心灵得到净化的故事。作者以伊豆秀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青年学生同少年舞女在邂逅与分别之际的感情变化,描写了他们之间纯真无邪的思慕之情。小说结构严谨、文笔清新,通篇洋溢着青春和抒情的气息。

4.背景:《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说:\"他是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的创新者。\"此人就是( )。

(分数:2.00) A.亚瑟.韦利 √ B.爱德华兹 C.劳费尔 D.庞德

【解析】亚瑟.韦利是20世纪英国著名东方学家、文学翻译家,被西方世界称为未到过中国的

1

中国通。他一生大部分精力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翻译与研究。其主要翻译代表作包括英译本《道德经》,《西游记》的节译本(译为《猴》)等。

5.背景:( )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提出了\"中立一元论\"的学说,并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

(分数:2.00) A.罗素 √ B.杜威 C.笛卡尔 D.休谟

【解析】罗素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和美国的詹姆斯提出了\"中立一元论\",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种哲学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纯粹经验\"是世界最基本的要素,它既非物质、也非意识,而是既可构成物质也可构成意识的\"中立的实体\";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仅仅是\"纯粹经验\"本身之内的区别;企图超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走哲学上\"第三条路线\"。

6.背景:在下面的四部作品中,哪一部不是杰克.伦敦的著作?( ) (分数:2.00) A.《马丁.伊登》 B.《白牙》

C.《野性的呼唤》 D.《嘉莉妹妹》 √

【解析】杰克.伦敦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马丁.伊登》《深渊中的人们》《海狼》《荒野的呼唤》《白牙》等,短篇小说《德布斯之梦》《墨西哥人》《强者的力量》,论文集《阶级的斗争》《革命》等。《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

7.背景:梁启超翻译的很多小说用的都是( ),与林纾和严复的古奥的译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分数:2.00) A.白话文 √ B.文言文 C.方言 D.北京话

【解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学者。他在翻译上采用豪杰译,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采用白话文进行翻译,其翻译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8.背景:莫扎特生前未完成的作品是( )。 (分数:2.00) A.《卡农》

B.《婚礼进行曲》 C.《安魂曲》 √ D.《欢乐颂》

【解析】莫扎特是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仅仅35年的短暂一生中,写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作品风格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严谨。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有《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其中,《安魂曲》在他死后由其学生弗朗茨.苏斯梅厄代为完成。

9.背景: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在共和国后方活动的叛徒、间谍和破坏分子等反革命分子被统称为( )。

(分数:2.00) A.第五纵队 √ B.纳粹

2

C.骷髅会 D.山口组

【解析】第五纵队是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在共和国内部活动的叛徒、间谍和破坏分子等反革命分子的总称。1936年10月,以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叛军和德、意法西斯军队联合进攻西班牙共和国首都马德里时,叛军将领摩拉在一次广播中扬言,他的四个纵队正在进攻马德里,而第五纵队已在首都等待着。后来第五纵队即成为帝国主义在他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时收买的叛徒和派人的间谍的通称。

10.背景:美国规定公民具有合法持有枪支权利的法律文件是宪法( )。 (分数:2.00) A.第一修正案 B.第二修正案 √ C.第三修正案 D.第四修正案

【解析】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纪律优良的民兵部队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受侵害。\"

11.背景:非暴力不合作最早是由印度圣雄甘地倡导的一项( )的运动。 (分数:2.00)

A.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 B.争取教育平等 C.消除种族歧视 D.反腐败

【解析】非暴力不合作是印度人民以和平方式开展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由甘地倡导。主张采取总罢业、和平示威、抵制英货、拒绝为英国殖民政府机关服务等群众性斗争方式,反对英国的统治,企图用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迫使英国当局让步。

12.背景:纳斯达克指数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其基本指数为( )。

(分数:2.00) A.10 B.100 √ C.1 000 D.1 0 000

【解析】纳斯达克指数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基本指数为100。

13.背景:不属于欧元区的国家是( )。 (分数:2.00)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瑞典 √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内使用欧元的国家,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

14.背景:2014年北京APEC会议提出的\"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指的是( )。 (分数:2.00)

A.中国一俄罗斯天然气管线之路 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C.中欧高速铁路

3

D.中欧陆地丝绸之路

【解析】\"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5.背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在任的日本首相是( )。

(分数:2.00) A.河野洋平 B.野田佳彦 C.田中角荣 √ D.福田赳夫

【解析】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来中国访问。中日两国政府于29日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6.背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不包括( )。 (分数:2.00) A.伏羲 B.女娲 √ C.燧人 D.神农

【解析】三皇五帝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7.背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不包括( )。 (分数:2.00) A.五台 B.峨眉山 C.九华山 D.崂山 √

【解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被认为乃四大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崂山被认为是中国道教名山。

18.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甲之年\"指的是( )。 (分数:2.00) A.六十岁 √ B.七十岁 C.八十岁 D.九十岁

【解析】花甲之年是人到六十岁的代称。古人把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按序相互配合来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也称一个甲子。

19.背景:中国第一部以笔记体写成的科普著作,是北宋沈括所著的( )。 (分数:2.00) A.《儒林外史》 B.《文心雕龙》 C.《梦溪笔谈》 √ D.《徐霞客游记》 【解析】《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所撰,原书30卷,现传本26卷,是第一部以笔记为体裁的

4

综合性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记述了当时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地质、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作者对它们的见解,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20.背景: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考察站是( )。 (分数:2.00) A.中山站 B.长城站 √ C.昆仑站 D.泰山站 【解析】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半岛北部尖端附近的乔治岛上,位置是南纬62°13',西经58°55'。1984年12月31日正式奠基,命名为\"中国南极长城站\"。

21.背景:著名雕像《思想者》是( )的作品。 (分数:2.00) A.米开朗琪罗 B.罗丹 √ C.马约尔 D.布朗库西 【解析】《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家罗丹所作大型群雕《地狱之门》中的一个形象,创作于1880年。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22.背景:( )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的一种天体。

(分数:2.00) A.超新星 B.白矮星 C.黑洞 √ D.虫洞 【解析】黑洞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半径收缩到引力半径以内的特殊天体,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天体。它是质量很大的恒星演化到最后,发生超新星爆发时残留下来的恒星的内核在引力作用下坍缩而形成的。黑洞是一个空间和时间极度弯曲的地区,由于区域内引力场极强,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吸收进去而不得逃脱,包括光都跑不出来。

23.背景: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升空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 )。 (分数:2.00) A.挑战者号

B.哥伦比亚号 √ C.发现号

D.亚特兰蒂斯号 【解析】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Columbia)\"号。 24.背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是( )。 (分数:2.00) A.马特峰 B.少女峰 C.勃朗峰 √ D.罗布森山

5

【解析】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海拔4810米,有\"欧洲屋脊\"之称。

25.背景:PM2.5中的PM的英文全称是( )。 (分数:2.00) A.Particle Matter

B.Particulate Matter √ C.Particular Matter D.Partial Matter

【解析】PM2.5是指在空中飘浮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人颗粒物。其中\"PM\"是英语Particulate Matter的缩写,也称细颗粒物。

二、 应用文写作(总题数:1,分数:25.00)

26.请以《记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为题写一篇文章。(约450字)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记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 周恩来,在中国几乎等同于总理的代名词。提起他,人们心中总会浮现出忍辱负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形象。他一生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坚定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的信念不动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动摇,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杰出的国家领导人。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问题严峻。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1960年6月至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里,周恩来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达115次。其中1960年下半年19次,1961年51次,1962年45次。他及时审阅粮食报表,精心计算粮食安排,多次出京调查粮食情况,解决粮食调拨问题。从周恩来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现仍保存的32张报表中,周恩来的笔迹有994处之多。例如在《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这张表上,周恩来用红蓝铅笔作标记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在表格边上进行计算6处,批注数字70处,批注文字7处,整个表格密密麻麻地留下了周恩来的手迹。这些报表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周恩来极端负责精神的生动见证,也是周恩来举轻若重领导风格的生动体现。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

6

建立后的第一批国家领导人,以其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是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

【解析】 本文是一篇命题应用文。分析文章题目\"记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记\"说明这应是一篇记叙文章,需要描述一件或几件事以说明国家领导人物的\"杰出\"。本文所记叙的对象是周恩来,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开门见山,表明了题目要描述的对象,并点题;第二段以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的事迹说明他的杰出;最后一段,总结并再次呼应题目。

三、 命题作文(总题数:1,分数:25.00)

27.请以《论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的利和弊》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约800字)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论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的利和弊 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传播者,由于设施先进、馆藏图书资源丰富等特点,在高校开展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不断推动高校师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的同时,也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吸取精神文化的良好渠道。虽然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在我国早已展开,但进程缓慢。从社会需求和大学图书馆自身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对公众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利大于弊,且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可以使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学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超过6亿册,而真正得到充分利用的仅有40%~60%,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被束之高阁,处于闲置状态,这是对馆藏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通过对公众开放,打破原有的禁锢,利用互联网联系起各大学之间的图书资源,可以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种形式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既为需要的人提供了机会,也提升了大学图书馆资源本身的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是对公众求知的一种引领,是对社会阅读氛围的培养。正所谓每一个有气质的城市,都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城市。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电子产品的入侵使得越来

越少的人肯静下心来去读纸质的书页,紧张的生活节奏、文化快餐的盛行也让慢阅读变得可望而不可即。虽然我们知道大学图书馆并非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它是一种助推器,是一个契机。高等教育本身并非义务教育,但是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无异于高等教育向普通民众伸出的橄榄枝,让

7

更多的人被阅读所吸引。 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符合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1世纪的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了这样的基本点:终生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学图书馆中收藏的图书是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信息载体。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必将让全社会共享人类智慧成果并发挥其对于人类创造力的启迪功能。高校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情报上有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有更大的责任与义务。它可以为公民设立业余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和谐小康社会发展。 当然,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也有一定的弊端。 首先,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随着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大学内原本有条不紊的校园秩序将会经受一定的冲击和考验。治安问题首当其冲,其次是环境卫生、后勤保障等问题。外来读者的增加势必挤占图书馆的自习阅览座位,增加借阅检索系

统的负担,这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其次,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使大学图书馆陷入两难境地。许多大学图书馆盲目采购大量利用率较低的图书资料,不仅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还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使读者大量增加,这批读者也许会加入到争抢利用率较高的那部分图书资料的队伍中,使图书馆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众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图书馆逐步向全社会开放,成为社会性、公益性图书馆必然是将来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因此,大学图书馆只有在满足本校师生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前提下,在实行对公众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效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努力。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国,启迪民智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也势必会对本校的图书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只要转变观念、管理到位、安排合理、措施有力,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就会形成一种供需相长的双赢局面。)

【解析】【构思谋篇】 本题为命题作文,是一篇利弊型作文,通过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写作时应围绕\"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这一现象,自选立意,或着重指出开放后对大学的影响,或指出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后带来的好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题目是利弊分析,故而在写作时需要分别分析其优点及缺点,同时还应注意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即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范文赏析】 本文作者对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持肯定态度,指出这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先从资源的利用率、对阅读型社会建设的促进、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的积极影响,然后从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环境以及自身的馆藏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弊端,最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文章紧扣主旨、层次清晰、结构严密、行文凝练而洒脱。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