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三 历 史 等 考 训 练 卷
1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上海市历史等考训练卷(2)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下列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夏、商、周 C.辽、宋、金
B.魏、蜀、吴 D.辽、金、元
2. 6-7世纪,阿拉伯半岛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在意识领域的表现是
A.逊尼派壮大 B.什一派壮大 C.伊斯兰教创立 D.希腊文化一尊 3.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主要得益于
A.国王授权 B.教会支助 C.教皇敕令 D.市民集资 4.班固《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在班固看来,秦国强大主要得益于商鞅改革中 A.废古道 B.重农业 C.奖军功 D.倾邻国 5.唐朝为加强对西部疆域的统治和保障丝路商旅的安全,设置了
A.西域都护府\\安息国 B.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C.南中八郡\\河西四郡
D.宣政院\\伊犁将军
6.下列被誉为:集司铎(天主教神职人员)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于一体的人是
A.利玛窦 B.徐光启 C.马丁·路德 D.严复
7.14世纪以来,将古代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进行新的组合,进而生成的“新文化”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8.他是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军事,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还具有法学家的才能。“他”是
2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A.华盛顿 B.拿破仑 C. 林肯 D.孟德斯鸠
9.下列现象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的是
A.君主立宪 B. 现代工厂 C.早期殖民扩张 D.启蒙运动 10. 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要求贸易机会均等,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此要求最早出现在
A.《南京条约》 C.“门户开放”政策
B.《马关条约》 D.《九国公约》
11.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日记中的“銮舆”指代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慈禧太后 12.右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盘龙加盖”邮票,造成这样使用邮票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控制中国邮政 B.袁世凯欲复辟帝制 C.政权更替之时应急 D.辛亥革命不彻底性
13. 陈独秀曾言“人类之得以为人,不至于永沦为奴籍者,非法兰西人之赐而谁耶?”这里“法兰西人之赐”主要体现在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法国民法典》 D.《解放宣言》 14.观察右侧历史示意图,它反映的形势是 A.一战前欧洲 B.一战后欧洲 C.二战前欧洲 D.二战后欧洲
15.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统治时期,被誉为英国的鼎盛时代。她在位时,英国
A.由等级君主制走向君主专制
3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B.由君主专制走向君主立宪制 C.实现由割占港岛到霸占香港 D.排挤了荷、法确立海上霸权
16.一战之前,列强所争夺的巴尔干地区,其行政关系在名义上隶属于
A.俄罗斯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 C.奥匈帝国 D.德意志帝国
17.“我们为国家争取了年半的和平,及一个让我们预备部队的机会,以防卫纳粹德国冒险攻击我们的国家。这肯定是苏联的得益和德国的损失”。此说应出自
A.希特勒 B.斯大林 C.丘吉尔 D.罗斯福
18.“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该条款出自
A.《巴黎条约》 B.《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C.《罗马条约》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
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作出此判断是基于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2019年某校历史社团以“百年庆”为主题举行活动,下列可列入选题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护国运动 D.中国共产党诞生
二、综合题(共60分)
(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
资本主义经历萌芽、发展和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 21.完成下列提纲(10分)
A.文艺复兴 B.圈地运动 C.手工工场 D.法国大革命E.宗教改革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
1.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1.2 ① 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
4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1.3 ②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资本主义文化的形成
2.1. ③ 标志着封建文化的没落和资本主义文化的诞生 2.2.16世纪的 ④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3.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变革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3.1.通过国内战争、“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2.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将“三权分立”政治构想付诸实践
3.3. ⑤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22.若就提纲中2.3.展开陈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6分)
“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
A
(二)漫画中马歇尔计划
时事漫画是以简单而夸张的绘画艺术记述的历史,包涵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三图分别选自美国、英国、前南斯拉夫发表的有关马歇尔计划的漫画。
B
C
—马丁·路德墓志铭
E
D
5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图一
Its the same thing without 标mechanical problems(没有题 机械我们在干一样的活儿) 图二
图三
European Stakes(欧洲的赌注) Feast(盛宴) 作赫布洛克 者 出处 画A 面
问题:(19分)
23.依据画面,完善表格中的“A”处说明。(2分)
24.阅读材料,观察画面,指出三幅漫画作者分别对马歇尔计划持怎样的态度?说明理由。(9分)
25.作为研究马歇尔计划的材料,你怎样看待它们的史料价值?(8)
(三)梁启超眼中的欧洲
记得一位美国有名的新闻记者赛蒙氏和我闲谈。
他问我:“你回到中国干什么事,是否要把西洋文明带些回去。”我说:“这个自然。”
6
Illingworth, Leslie Gilbert 英国《每日邮报》 1947.6.17 画面前景是西欧、日本领导人对马歇尔计划充满了好奇。 —— 前南斯拉夫杂志《Jez》1948.6.19 马歇尔给聚餐的欧洲各国领导人下毒。 美国《华盛顿邮报》 1949.1.16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他叹一口气说:“唉,可怜。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
我问他:“你回到美国去干什么。”他说:“我回去就关起大门来等,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进来救拔我们。这样说来,欧洲不是整个完了吗?”
我对於这个疑问,毅然决然答应道:“不然,不然,大大不然。欧洲百年来物质上、精神上的变化都是由‘个性发展’而来,现在还日日往这条路上去做。他和古代中世乃至十八世纪前的文明根本上有不同的一点。从前是贵族的文明受动的文明,而如今却是群众的文明自发的文明。从前的文明是靠少数特别地位特别天才的人来维持他,自然逃不了‘人亡政息’的公例,而今世的文明是靠全社会一般人个个自觉日日创造出来的,所以他的‘质’虽有时比前不如,但他的‘量’却比从前来得丰富,他的‘力’却比从前来得连续。现在的欧洲一言以蔽之,万事万物都是‘群众化’。英国从前种种权利都是很少数的贵族专有,渐渐拿出来给中级的人共享,渐渐拿出来给次中级又次中级乃至最低级的人一齐共享。不独物质上的权利如此,就是学问上艺术上乃至思想上。英国固然是最好的模范,其他各国也都是同一趋势。”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1920 问题:(25分)
26.简要说明梁启超与美国新闻记者对话的时代背景。(4分)
27.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赛蒙氏对中西文明的不同态度。(6分)
28.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眼中的欧洲文明”?(15分)
参考答案(2)
一、选择题(40分)
1.A;2.C;3.B;4.B;5.B;6.A;7.A;8.B;9.B;10.C; 11.B;12.C;13.A;14.A;15.C;16.B;17.B;18.D;19.C;20.B。 二、综合题(60分)
7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一)
21.①B ②C ③A ④E ⑤D 22.BCE
(二)
23.画面中,用人力生产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鲜明
反差。(2分)
24.图一,作者赞同马歇尔计划;理由:画面用美苏两国(或两大阵营)使用人力和机械不同的生产方式的情境,宣扬马歇尔计划的优越性;图二,作者对马歇尔计划好奇且疑虑。理由:画面前景中西欧、日本领导人对马歇尔计划充满了好奇,后景中却是一些被饥饿、疾病、死亡和恐惧所困扰的人,且漫画以“欧洲的赌注”为标题,对马歇尔计划未来充满疑虑。图三,作者反对马歇尔计划,理由:作者把马歇尔计划看作是给西欧各国下毒,批评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居心叵测,意在控制欧洲。(9分)
25.三幅漫画都可作为评价“马歇尔计划”的原始史料;但它们中的任何一幅都没能全面地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本相与影响(3分)。三幅漫画都涉及马歇尔计划的评价,但这三位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反映了漫画家的主观意识、报刊的舆论立场、社会的价值取向(3分);也造成了对历史的片面解释和史料的局限(1分)。我们在解读史料中,要坚持唯物史观,置于时代背景下,既要关注对漫画(材料)出处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也要在占有较多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1分)
(三)
26.时代背景:
世界:一战刚结束,西方各国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国际格局不稳定。(2分)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2分) (2)不同态度:
梁启超认为西方文明经过一战虽有所衰退,但民主化(群体化)和个性化得以发展;其数量、力度、范围、空间也在扩展;中国还应积极学习西方文明以改变中国。(4分)
8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赛蒙氏认为西方文明经过一战打击,已破产,需要引进中国文明来拯救。(2分) (3)答题思路:能依据东西方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内容,辨证地指出梁启超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参考范文:
经历一战的考验,西方人们对通过科学与工业文明深入反思,一片悲观,力倡“西方文化的没落”,有的甚至还寄望于中国文明来拯救西方。但是,梁启超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凭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客观理性的分析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并依据中国的现实,依然肯定要用欧洲文明的特质来推动中国的发展与变革。究其本质,是梁启超个人政治主张以及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产物。
在梁启超眼中欧洲文明是十分进步的,不认可“西洋文明破产,只有中国的文化中的才可以拯救欧洲的观点。在他看来近代以来欧洲民主和“个性”张力还在扩展,社会文明基础还在扩大,并且向纵深发展,即使遭遇了一战的危机,仍在不断发展,值得中国学习。 这种认识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经历西方屡次侵略后,希望通过西学东渐,实现社会转型,融入现代世界的愿望。然而由于学习的不彻底,以及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稳固,封建思想顽固且深入人心,都未能帮助中国完成社会转型,融入现代社会。面对民国以来的乱局和社会危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试图引入西方的民主科学,实现全面西化,来冲破旧思想,旧文化。而梁启超对于西方文明的认同正是建立于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的。但其对一战后欧洲文明的反省和肯定,也是之后他倾向“中西文化调和论”的基石。
此外,他的这种认识还是他个人政治主张与立场的投射,有一定主观性。首先,他作为维新变法的倡导者,他的思想无疑是比较激进的,主张学习西方来拯救清政府统治。另外,他还是新文化时期,中西调和论的提出者,因此他认为西方文明中有可取之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最后,他曾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批评。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而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这与西方文明中人文主义、个性发展、群众化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可以看出,他眼中的西方文化是基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与观念, 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强烈的个人色彩。
9
高三历史等考训练卷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