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2008年第29卷第4期483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脾阳,以致脾阳不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进一步可起肾阳不足。二者相辅相成,一损俱损,故治宜温肾健脾止泻。神阅、关元为回阳救逆之要穴,肾臆、命门以附子灸治最能温肾补火,中脱、天枢、足三里能调整脾胃机能,治泻止痛消胀,温针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其温阳散寒之功更著。肾阳得复,脾阳得运,“五更泻”得愈。需嘱其忌食生冷,油腻之品,避风寒,免劳累,对缩短病程,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西药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炎,收敛止泻之品。也能暂获一时之效。但药物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用针灸治疗本病,在于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整自身的内环境,使肌体达到“阴平阳秘”,故为治本之法,疗效更佳且无毒副作用。(收稿2007一10一11;修回2007一11一12) 针刺单刺穴治疗坐骨神经痛40例刘媛越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单刺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取单刺穴, 对照组40例,传统循经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 3%(尸<0.05)。提示:针刺单利穴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祛邓通络,同时还可以避免直接刺激患部诱发疼痛。 主题词 坐骨神经痛/针刺疗法经验穴 2005 ̄20O7年,针刺单刺穴治疗本病40例,报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劳累或天气变化有反应。好转:疼如下。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欠满意,劳累或天气变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来自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化有明显反应。无效:疼痛无改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19 ̄61岁;病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24例,显效10例,程最短ld,最长22d。对照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治21例;发病年龄22 ̄58岁;病程最短者ld,最长者30愈16例,显效6例,好转n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余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38%。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尸>0.05),具有可比性。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痹证”诊断标准:①疼痛位于坐讨论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究其骨神经分布区内并沿其通路放射。②在坐骨神经通路病因、病机,多因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客上的腰椎旁点、能骼点、胭点、胖点、外跺点有压痛。③于经络;或因跌仆闪挫损伤经络,二者均致气血运行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临床X线或cT检查符合坐骨神畅,气滞血凝,不通则痛。治疗以祛邪通络为法[j1。祖国经痛的表现。医学认为太阳经居表,犹一身之藩篱,最易被邪侵袭。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单刺穴(经验穴,位于上肢尺又因足太阳膀胧经“夹脊抵腰中,人循普……。其支者,骨小头与尺骨鹰嘴连线近端2/3与远端1/3交界处)。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人胭中・…。其支者,过稗枢(臀部针刺方法:患者站立位,取对侧单刺穴(右病取左,左病环跳穴属足少阳经),循辞外从后廉(大腿外侧),下合取右),针尖沿尺骨下缘进针,垂直进针1.5寸,得气后胭中,以下贯排内,出外躁……”所以确定坐骨神经痛施雀啄泻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远端放射至手部,边行针主要为足太阳膀胧经为病,传统针刺治疗多循膀胧经边令患者活动患下肢,最好使其保持引起疼痛最明显取穴。而本治法所取单刺穴,跟据其定位应属手太阳小的体位,留针ZOmin。对照组循经取大肠俞、肾俞、秩肠经,小肠经与膀胧经属同名经并于睛明穴相接,同名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同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针刺单刺样采取泻法,得气后留针Zomin。两组患者均隔日针刺穴同样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祛邪通络,同时还可治疗1次,7一10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1 ̄2疗程后以避免直接刺激患部诱发疼痛。取单刺穴治疗坐骨神统计疗效。经痛实为“九针法”中远道刺与巨刺法相结合之意,诚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如《素问・谬刺论》云:“邪客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验阴性,劳累或天气变化无反应。显效:疼痛基本消失,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以右治左,以左万方数据484陕西中医2008年第29卷第4期治右。”的治疗原则。《素间・太阴阳明论》又云:“阳病者,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所以《灵枢・终始篇》提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本法下病取上,右病取左有效祛除经络之邪,疏通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针刺的刺激,使脑啡吠与脑内吗啡受体相接合而达到镇痛目的。针刺单刺穴镇痛还可以体现大脑皮层“优势效应”原理,通过刺激对侧上肢相应部位,使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点,抑制病侧的兴奋灶,调节大脑失衡状态,改善患部组织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达到治疗目的。针刺单刺穴治疗肢体痛症是胡慧明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取穴简便,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1]刘清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坐骨神经痛4[ 3例〔J〕.陕西中医,28(8):1064一1065・( 收稿2007一09一05;修回2007一10一16)电针灸配合TDP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刘昌群摘要陕西省宁强县医院(宁强724400)目的:观察电针灸配合TDP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疥的疗效。方法:针刺取阳白透鱼腰、迎香、下关等穴为主,配合TDP灯照射。结果:总有效率达97%。提示:针刺加温和灸配合TDP灯能散寒舒筋,调和气血,使经脉气血通畅,经脉得养,使局部面神经功能得到尽快恢复。主题词面瘫/针灸疗法穴,阳白穴鱼腰穴迎香穴下关 笔者从2004 ̄2006年,采取电针加温和灸配合TDP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 0例,均为门诊住院病人,男43例,女47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6.6岁;病程最短Zd,最长2个月;左侧36例,右侧54例,诊断依据为患侧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口角歪斜向健侧,食物易停留在面颊内。治疗方法取穴:阳白透鱼腰、 迎香、下关、地仓、颊车、合谷。配穴:颈项强痛取风池;不能皱眉者取攒竹,不能闭目者取瞳子修、下睛明;示齿困难者取迎香、下关、颧骼;鼻唇沟平坦者取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取水沟;舌麻味觉减退者取廉泉;耳后疼痛者取翁风。皮肤常规消毒,选用28号1寸一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合谷穴行滞针法。接通805一C型电针治疗仪,以下关为主穴,另外择取每穴行电针10min,每次2 ̄3个穴位,波型为连续波。合谷为疏密波。频率为120一200次/min,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留针3o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不能痊愈者继续进行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温和灸: 取穴: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颧艘。起针后,将一端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约距0.5 ̄1.0寸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3 ̄smin,至皮肤呈红晕为度,共需3O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以TDP灯照射病侧半h,每日1次,0次为1疗程,1疗程间休息3d。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颜面表情运动恢复正常,左右对称。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恢复,鼓腮时患侧口角轻度漏气;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结果9 0例中,痊愈8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疗程最短7d,最长2个疗程。典型病例陈某, 女,4岁,2教师。2006年n月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3d,d前晨起发现右侧额纹变3浅,口角漏水,藏食。经某诊所治疗无明显改变。查: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平坦,右侧口角歪向健侧,右眼闭合露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瘫。取1一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针刺。取穴:下关、阳白透鱼腰、迎香、地仓透颊车、合谷。接电疗仪。TDP灯照射时左眼敷以纱布。行平补平泻法,浅刺。配合温和灸阳白、四白、地仓、迎香、颧移治疗,用以上治疗方法5次以后,可深刺,手法可重插重提。1个疗程后间隔3d,第2个疗程进行5次后痊愈。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 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表现为单纯性一侧面颊筋肉迟缓,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内或耳后乳突处疼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身体正气虚,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肌肉迟缓不收。电针可以增加针刺的刺激量。加温和灸配合TDP灯照射治疗,可以舒通经脉,消炎消肿,直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使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应该注意的是:早期治疗手法应轻浅。病程两周以下者疗效明显高于病程在1个月以上者。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晚期面神经水肿、炎症所压迫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