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木偶,很容易便联想到那一根根束缚在木偶身上,操纵木偶的长线。木偶被线所牵制着,随着线的拉起与放下完成每一个动作,一旦失去了线,它就再没有了“生命力”,这就是木偶的悲哀,当这种悲哀在有着智慧与情感,崇尚自由与独立的人类身上重现时,孩子的悲哀远胜于木偶的悲哀。
曾经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大卫如音乐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他由一个被父亲严厉管教,严密控制的孩子成长为崭露锋芒的钢琴天才,成年后第一次违抗了威严的父亲走出家门,赴英国皇家学院学习钢琴。由于一直以来父亲与之决裂的痛苦压抑在心,并且离开家后他缺乏一种可以很好照顾自己的能力,就在他事业终达巅峰的时候,大卫失去了常人的理智,精神错乱,生活陷入了低谷与迷混„„
影片不由地使我想起当今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命令是
影片看到这里,不禁会浮出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主人公的精神如此脆弱,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敏感,脆弱,依赖顺从的人格特质呢?与从小的家庭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大卫在影片里有一段画外音,他飞速地重复着一句话,“那是个血淋淋的游戏,我认为那是个血淋淋的游戏”,或许这不仅仅是自言自语的发泄,也是他对父亲权威的抗议,是对千千万万专制保护型家长的警示。世间的悲剧不该一次次上演,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自信自立自律,积极乐观,有感情会创新的孩子,而不是简单的把孩子当作没有情感受人摆布的木偶。 一、“木偶”意识的误区 误区一:孩子是私有财产
1、 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心理误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有权专制地控制孩子的任何选择权,甚至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也是理所应当。孩子稍微有点自己的想法,就会被粗暴的扼杀,轻则受到呵斥,重则受到打骂。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孩子失去的是永远都找不回来的童年的快乐。影片里有这样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当大卫收到美国的邀请信后,他憧憬着在新的环境里继续他的钢琴学习,然而他的父亲彼得气急败坏地将信撕碎扔进炉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大吼:“大卫,我知道什么是最好!”“因为我是你父亲!”他激动地攥紧拳头“因为我是你的父亲!”就这样摧毁了大卫的梦想。就在几年后,大卫又拿到英国皇家学院录取通知单并决心去学习的时候,他的父亲彼得冷笑道:“你以为„„你能够为所欲为吗?”“如果你走的话,我的大卫,你将来一辈子都会受到惩罚的”然后,劈头盖脸的打下去。他企图控制大卫的一切,然而这种强制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会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形成对抗情绪,影响亲子感情;另一方面,过多的强制教育无形中抹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压抑孩子的个性,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1]”
2、 有此心理误区的家长的另一种表现是: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无视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承受力为其设定过高的目标。他们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材,甚至作为毕生使命。父母们煞费苦心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影片中彼得告诫大卫:“生活是残酷的,可你不得不生存下去。”他们不顾孩子的禀赋,按自己的意志去为孩子铺路,让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压力运行着“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全部压在了最后一张牌——孩子的身上,使那样稚嫩的心灵不堪重负,出现了各种失常行为。彼得对大卫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赢的,你知道吗?”“一定要赢!”而他为大卫选定的钢琴曲目的难度是远超过大卫能力的。 误区二:孩子没有感情
如果说木偶只是没有感情的玩偶,孩子的感情世界却是比大人都敏感细腻的,然而专制的家长却可以无视孩子的情感,甚至伤害他们,像操纵无生命的木偶一样去粗暴对待自己的孩子。
卡森•麦卡勒说过:“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核桃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2]。”这种心灵上的摧残是最致命的,正如大卫在精神错乱后,他口中不停念叨的是“„„我没有心肝,是爸爸说的,他说这世界上人人都没有心肝”“我„„我是很荒唐,我没有感情,爸爸说的,我没有感情”。我们为大卫悲哀,更为他不称职的父亲感到悲哀。 也有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然而打骂孩子只会使孩子更加恐惧,或许连为什么挨打都不知道,也许表面上隐藏了不正确的行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殊不知“用棍棒对待孩子,就如同用开水浇花,看似严格教育,实际上是摧残 [3]。”打骂不仅是侮辱了孩子的人格,而且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心,畏首畏尾,长大后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误区三:孩子是“复读机” 现实生活中,常见一些父母为孩子包办代替了一切,让孩子重复他们的话,或者帮孩子说“谢谢”“对不起”。在《钢琴师SHINE》里,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在考场里,彼得帮大卫回答考官的问话:“萧邦的波兰舞曲,请原谅。”;在家里,彼得对大卫说:“你很幸运,你自己说。”于是,彼得机械地重复着:“我„„我很„„幸运。”;在全国音乐比赛大会颁奖时,当大卫被问到“你准备为音乐贡献多少”时,彼得沉不住气,不等大卫回答就大喊起来,“大卫,所有一切,所有一切。”;当凯瑟琳夫人邀请大卫来家里弹钢琴时,彼得看着大卫小声地说:“说太感谢了。”„„然而,大卫的话语总是显得不符合他已几近成人的年龄,断断续续,不很连贯。我们不禁想问:如果彼得不在身边,大卫自己会说什么?家长如此包办代替,把孩子当作“复读机”,孩子便很可能会渐渐失去自己的独立思维,依赖他人意见,自身灵感的火花也就这样熄灭了。 二、走出误区的三点建议
1、 明确爱不是一种占有。家长经常会以爱孩子为理由去控制孩子的言行,他们扛着爱的大旗认为占有就是爱,我们还记得彼得每次大发雷霆过后都会那样和蔼地请求大卫的原谅,他说:“大卫,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这可以构成任意摆布孩子,把他们当成木偶的理由么?不可以。我们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但做父母的人也更应该清楚,爱不是一种占有,而是用宽大的爱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在循循教诲中让孩子懂事,作为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帮助孩子培养出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伤害,不是压制,不是束缚,学会爱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2、 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选择的能力与权利。家长们,请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地对话,认真倾听他们的需要吧。给予孩子尊重也会得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这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端。“造成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不屑”与子女沟通交流。许多家长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用得着做思想工作,只要强加给他们就可以了。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则属于传统压制、专制型与现代溺爱型的混合体,他们除了觉得没有必要与孩子对话交流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根源,这就是信守“父为子纲” [4]。”而著名捷克大教育学家夸美钮斯曾经说过:“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孩子的内心情感是不容忽视的,尊重他们的情感对于培养起健康、坚强的人格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赋予孩子生命“硬度”的过程,而不是把孩子从小摧残的脆弱而怯懦。影片中,大卫在正要打烊的酒吧里对女侍员西尔维亚絮絮地说着,其中有一句是:“我是说活着,给别人活着的权利非常重要”。是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生命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情感活着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与扼杀。
3、 还给孩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如果一个人只会唯唯诺诺的重复接受别人的观点,那么他是没有价值的。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立的思维,不会千人一面,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至少也会存在些许的差别,
而不可能是绝对一致。所以,父母不该匆匆忙忙就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的许多看法尚不成熟,是幼稚的,也需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没有了机会,孩子的观点永远不会逐渐发展,臻于完善,而是在一开始就夭折了。孩子不是父母的“复读机”,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不是父母的翻版,他们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合格的父母,会对孩子的见解异常尊重,他们不会轻易对孩子说“不”,而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改变,去成长。 总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深远且重大的影响,人们往往终身携带着幼年时期打下的烙印。孩子不是没有情感,任家长占有操纵的木偶,他们永远是自己的主人,“成为自己”是来自每个人心底的一个声音,越是长大,这个声音就越强。孩子们需要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请家长的爱少一些束缚,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扼杀,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强制,多一些引导吧!
[1]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P27 刘正荣编著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P283 刘正荣编著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3]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P45 刘正荣编著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4] 《教子忏悔录》P59 李现平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