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匹配的原则
9.1.1 位置的匹配 9.1.2 方向的匹配 9.1.3 影调的匹配
9.3 时空的变换
9.2.1 不同时空 9.2.2 转场 9.1 匹配的原则
9.1.1 位置的匹配
✓上下镜头中同一主体所处的位置,有一种空间的统一性,视觉心理流畅和
谐。
1、分镜头拍摄的原则
✓先拍一个主角度,大景别,覆盖全场。 ✓然后再把场面分出若干个景别镜头:中
头、近景、特写。
景、过肩镜
✓根据逻辑把这些分散的镜头结构起来。
2、关系轴线
✓机位三角形原则
2、关系轴线
✓轴线一侧的镜头才能接在一起。
内反拍 外反拍
方向匹配的原则
1、视线方向
✓视平线规则:
要求机位以被摄人眼睛的高度为依据。
1
3
2
✓视线轴线一侧的镜头才能接在一起。
2、运动方向
✓方向轴线一侧的镜头才能接在一起。
✓双轴线:要强调运动方向时(如全景),要在运动轴线一侧拍摄;强调他们之
间的谈话内容时,以关系轴线设定机位。
✓越轴的办法:一是中间插入无方向的中性镜头。二是插入和轴线无关的镜
头。
9.1 匹配的原则 3、地形方向
同一地理范围 且距离较近 同一地理范围 但距离较远
方向感远 地理环境关系复杂 4、镜头的运动方向
✓同方向移相接。 ✓推与推相接。 ✓拉与拉相接。 ✓摇与摇相接。 ✓积累的效果。
9.1.3 色调与影调的匹配
✓在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色调和影调相近的镜头相对集中使用。 ✓尽可能地使上下镜头之间色调影调的改变获得依据或必要的暗示。 ✓通过剪辑技巧在镜头切换的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其它方面,比如镜头
内外的强烈运动、景别的突然改变,从而弱化由于色调和影调的骤变来的不适。
✓利用特技。
9.2 运动的表现
✓运动的因素:
主体的运动 摄像机的运动 镜头变换的多少
✓要准确地表现运动,剪辑时首先要熟悉镜头语言对主体运动的分解和组合规
律。考虑动作的连贯性、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及运动的节奏。
✓重点在剪辑点的选择。
9.2.1 动作的剪辑
1、分解法
✓上个镜头去掉下一半,下个镜头去掉下一半,合起来还原整个动作。 ✓剪接点选在动作变换瞬间的暂停处,上个镜头必须将瞬间的停顿全部保留,
下个镜头从动作的第一帧用起。
2、增减法
✓将大部分动作留在景别大主体小的镜头里,小部分动作留在景别小主体大的
镜头里。
✓对回头、低头、抬头、转身、弯腰等动作最适宜。
3、错觉法
✓错觉法是利用人们视觉上对物体的暂留及残存的影像,采取上下镜头相似之
处切换镜头,造成观众的错觉,误认为动作是连贯的。
✓错觉法一般用于动作大的场面。
4、不可控时
✓动中剪,剪辑点选在动作转换的瞬间。 ✓剪辑点选在画面主体的动静转换处。 ✓剪辑点选在主体在画面中消失的瞬间。 ✓利用出画入画。 ✓客观镜头切至主观镜头。
9.2 运动的表现 9.2.2 动接动静接静
1、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静接静
✓上下镜头主体都不动:根据内容剪。
✓上下镜头主体都在动:根据主体动作衔接的连续性来剪。 ✓上个镜头主体动,下个镜头主体不动:保留上个镜头的落幅。 ✓上个镜头主体不动,下个镜头主体动:保留下个镜头的起幅。
2、运动镜头的组接:动接动
✓上下镜头主体都在动:先根据主体动作,再结合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景
别、光景、色彩,选择接点,要在动中剪。
✓上下镜头主体都不动:根据镜头运动的速度,在镜头运动中切入。 ✓主体不动,应以镜头动作为主。主体动则在主体动作开始时切入。
2、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组接
✓先考虑主体动作,再结合镜头的运动。 ✓保留落幅+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保留起幅
✓停止前+主体动作中。 ✓主体动完+镜头起动。
9.3 时空的变换
✓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 ✓而它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
9.3.1 不同时空内的主体动作 9.3 时空的变换
1、同一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
✓基本方法:主体不出画,不入画,动作接动作。但要注意掌握好主体动作的
连贯性。
✓在剪辑中,画外空间是自由空间,如果主体作了出画处理,我们可以把它理
解成是不同时间的两次动作的连接。 2、相邻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
✓(1)第一个镜头主体出画,最后一个镜头入画,中间不出画不入画。 ✓(2)第一个镜头主体出画,后面的镜头主体不出画不入画。用这种方法往往
突出的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被淡化或者只是概念上的。
✓(3)第一个镜头主体入画,中间镜头主体不出画不入画,最后一个镜头主体
出画。用这种方法,更强调空间因素,时间被淡化、抽象化了。因此常用来表现主体在一特定空间的连续运动。 3、不同时空内主体动作的剪接
✓例如:下课铃响了,出教室门,进宿舍大门。 ✓拎起包,出画后剪+宿舍,入画前剪。 ✓拎起包,出画后剪+宿舍,入画后剪。 ✓拎起包,不出画+宿舍,一会儿入画。 ✓拎起包,不出画+窗口拉开已在楼前了。
✓因为是不同时空,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缓冲。让观众心理上要有准备,有期
待。
9.3.2 转场
1、转场的依据
✓(1)时间的转换:有明显的省略或中断。就可以依据时间的中断来转场。 ✓(2)地点的转换:空间的变更可以用来转场。
✓(3)情节的转换:内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告一段落,就可以转场了
2、转场的方法
✓(1)技巧转场:淡入淡出
✓人为痕迹过强。在纪实片中越来越少用。另外,过多地使用特技来转场,容
易造成作品结构的松散和节奏的拖沓。
✓一般只用在时空变化十分明显的场景转换。 ✓(2)逻辑因素转场
✓(3)主观镜头转场:客观镜头+主观镜头,不一定非要有必然联系。 ✓(4)出画入画转场:上一镜头主体出画,下一镜头主体入画。 ✓(5)相同、相似主体转场:相同或相似的主体一般都用近景或特写。 ✓(6)挡黑镜头转场:比较戏剧化。
✓(7)运动镜头转场:和特技转场很象,但是更加真实自然。
✓(8)特写转场:无论上场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何种景别,下场的第一个镜头都
用特写。在新闻、纪录片中最常用到。
✓(9)特写+全景转场:一般在较大段落的转换时用,能造成明显间隙性的段
落感。
✓(9)空镜头转场
✓(11)声音延续转场:用声画的不同步或,实现上下场时空上的分隔和视听上
的连贯。
9.4 声音的剪辑
1、解说词的剪辑
✓解说词通常是选择镜头和剪辑点的主要依据。 ✓可以是声画对应的,也可以是声画错位。
2、对话的剪辑
✓(1)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
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节奏较慢,适合谈天。
✓(2)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
立即切出,下个镜头前留有一定的时空。对话中最为常见。
✓(3)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都不留空。适合于争吵或辨论。
✓(4)交错法。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画面上。或将下个
镜头的声音拖到上个镜头的画面中。用这种方法注意口型。 1、以音乐为主的节目
✓根据音乐的节奏来选择接点。
✓主要考虑画面如何来表现音乐的主题,怎样将音乐节奏视觉化。
✓可以通过景别和视角上的变化获得视觉上的节奏感。镜头运动力求与音乐的
旋律线和情感线吻合。 2、配音
✓可通过流畅的音乐来改进画面的不流畅。
✓音乐的基调、色彩、节奏、长短要和画面相配,音乐本身的衔接必须和谐流
畅,无跳跃,保持节拍、乐句、乐段的完整性。
✓注意音乐与同期声的拼接。 ✓将音乐与画面交织在一起。
音响的剪辑
1、主观性音响与客观性音响
✓客观性音响是指镜头中的同期声。
✓主观性音响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而人为加入的一种音响。 ✓声画同时切换,但切忌拦腰一刀。
✓碰到每个画面都很短,音响就不要切断了,而把画面积累,声音再贴。 ✓将上个镜头的音响拖至下个镜头上。
✓音响先出,画面再切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