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全面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全面发展

来源:抵帆知识网


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全面发展

---**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效和做法

近年来,面对北部干旱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窘境,**乡党委、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来抓,在政府的引导、群众参与下,**乡走出了一条节约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全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县**乡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人均***亩,梯田面积***亩,退耕还林(草)***亩,海拔在2231--253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年降水量420毫米,无霜期140天。全乡共辖10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1公里,距***38公里,是**县的北大门。**乡属典型的北部干旱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川台地较少,群众致富困难。自2009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按照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扭住两个关键(计划生育、项目建设),夯实三项基础(梯田、道路、小城镇建设),做强四大产业(马铃薯产业、旱作农业、畜草产业、劳务产业),实现五个明显变化(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梯田化程度明显提高、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明显好转、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的“12345”工作思路,全力发展马铃薯良种和旱作农

业,加快畜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普及惠民工程,使全乡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效和做法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大了以梯田、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投资1640万元,机修梯田41000亩,梯田化程度达79%以上,全乡宜耕地实现梯田全覆盖,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累计投资200万元修建3公里柏油路面一条,农村通达公路10条,合计里程53.6公里,水泥硬化路面3公里,彻底打通了阻碍全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通道。二是加快以农副产品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建设,争取项目建成了占地106平方米的**乡农贸市场,为农副产品购销搭建了平台。投资32万元新建500吨级马铃薯窖藏室一座,并规划新建500吨级马铃薯窖藏室5座,1000吨级马铃薯窖藏室1座,不断增大马铃薯窖藏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发展舍饲养殖业。近年来,累计投资150万元,新建养殖示范小区2个,修建圈舍13墩,牛存栏800多头,羊存栏10000多只;发展养殖企业1个,养羊3000头以上;发展放养鸡放样点3处,年饲养量达4万只以上。四是集中力量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利用两年时间为全乡10个村1751户群众接通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提升了群众生的产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保证。五是种养沼“三位一体”农业循

环经济初步形成。近年来,全乡结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一池三改”、整村推进等项目实施,改建圈舍1430座,建成沼气池1334座,沼气池覆盖面达46%以上。2011年,全乡结合整存推进项目实施,在杜家铺村建成了集现代设施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GAP党参种植,马铃薯一级良种种植)、人畜饮水、沼气利用,舍饲养殖、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示范基地。基地内有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500亩,GAP党参500亩,马铃薯一级良种种植3000亩,建成养殖小区一座,引进基础母牛460头,良种母羊800只,配套沼气池205座。以牛羊等畜粪作为沼气池的发酵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为农村清洁能源,再将沼渣还田,作为种植肥料。该村依靠循环经济这一模式,为每户群众节支增收1890元,也为全乡现代农业创新了发展模式。

(二)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力度,以产业化支撑全乡持续发展。近年来,乡上把产业开发作为全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内容来抓,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全乡经济”的思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旱作农业、马铃薯良种种植、畜草、劳务四大产业。全乡大多海拔在2300米以上,而地膜玉米金穗3号适合在海拔2200米左右的地带生长,为此,全乡重点在辖区内海拔较低的“三流域”(邱家川流域、桥子沟流域、选马流域)示范种植地膜玉米。在示范种植的基础上,乡党委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

技术,目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8000亩以上,逐渐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马铃薯具有抗旱涝保丰收的特性,适宜在我乡种植,近年来,**乡按照 “抓宣传培训、稳种植面积,强科技示范,促良种推广、增农民收入”的思路,将产业建设与整村推进、世行贷款等可以依托的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发展马铃薯生产经营合作社8个,带动农户235户,全乡种植马铃薯达39000亩,其中种植一级良种10000亩,二级良种21000亩,涉及农户2700多户。并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目前陇薯3号、陇薯6号、庄薯3号等新品种已经成为群众增产增收的可靠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种块拌种消毒、药剂喷施、坑种等马铃薯种植新技术在全乡得到普遍应用。畜草、劳务产业朝气蓬勃,不断壮大。全乡农民经济收入从2007的785元提高到2488元,增长了217%。

(三)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推动全乡农业全面发展。**乡按照农业特色产业适宜区全覆盖的思路,把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作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重要抓手,坚持抓点示范,基地带动,以“三流域一沿线”为重点,在流域河谷地带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定渭公路沿线的山台地带推广黑色地膜马铃薯种植技术,邀请县科技、农技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开展黑色地膜铺前整地、铺膜覆膜、压土打带以及覆膜管理等田间管理技术,组织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合作组织负责人赴安定区参观学习黑色马铃薯种植

先进经验和做法,并把黑色地膜马铃薯种植技术作为2012年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全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我乡位于**县北部干旱山区,现有耕地全部为干旱山地,农业生产条件极差,连年干旱,靠天打粮,小麦等夏季作物都是广种薄收。

2、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年来,化肥、农药、籽种、柴油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每亩成本约增加15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价格连续多年维持低位,涨幅远远低于农资涨幅,全乡经济作物马铃薯,除去年价格较好外,连续多年价格低迷,经济收入微薄,玉米价格也不高,每斤大约在0.9元左右,农业生产效益较差。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风险大。由于基础条件、资金、信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乡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够快,全乡农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极少、农业增值、增效成效不明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农产品流通不畅;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农业生产投入较大,农民无力承受。高效益往往伴随着高投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贷款难等原因,许多农民面临资金困难。以黑色地膜马铃薯种植为例,平均每户农户种5亩黑色地膜马铃薯,除劳动力之外需投资1000元左右;以肉鸡养殖为例,建一个规模 5000 只的鸡舍,约需投资2—4 万元,一般农民难以承受。

三、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1、树立大农业意识,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努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积极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收。今年,在马铃薯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实行政府贴息贷款价格干预政策,扶持协会、合作社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调动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在旱作农业玉米种植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发展订单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紧密围绕全乡实际,因村而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旱作高效农业。按照全县打造全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和绿色肉食品生产

基地的思路,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做大做强马铃薯良种产业,结合全乡3.25万亩退耕还林(草)优势,发展舍饲养殖业,使农民有长期稳定的增收项目,形成 “一村一品”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

3、畅通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农业产业投入。针对我乡连年干旱的自然现状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筹资原则,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措施建设,大力实施机修梯田,为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提供基础保障。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依托全乡109万元互助资金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做好为广大农户小额信贷工作,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4、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并把基地培育成特色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加大新技术的应用推

广,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基地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5、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转变职能这个中心,重点在信息、科技、维权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做好规划制订、政策宣传、信息服务、典型示范、科技推广服务等工作。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增强应对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