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充盈也来自本体对生活与自我的热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来自那些触手可及、摆在眼前的瞬间。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如火花般绚烂的生活,可融入了生活才发现: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地自我寻找人生价值。可即使这样,仍有人选择拥抱最真切的自我,乘着一叶扁舟完成自己的航程。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诗意生活,所谓诗意大多数只是平凡生活中令人恰逢温柔的一隅罢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类所存活的载体,当片刻的感性视角消散,眼前的生活仍是那副平淡模样。可我相信精神世界能够赋予生活的除了诗意,还有更多我们个体所崇尚的美丽。其重点,都在于“我”。如同周国平所说: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无论是对家的依恋,还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者是对工作的执着,其实都来自于本我。当我对自己有了执着的追求之后,那么我所渴望的便有了寄托。其实又如何去展示给外界、怎样去证明,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就如同开始所讲的一样,过河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船上的部件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他们存在周期、也有自己的旅途。
同家人们出去散步时,有时彼此一句话也不说,就闲闲散散地走着,我也感到心情十分惬意,那么此刻是生活本就充满诗意,还是我这怡人之感渲染了此刻生活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吧。这便是我读过周国平散文之后的真切体会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二
一直觉得哲学是门高深的学问,研究哲学是男人的事。女人,只需走进在哲学引领下的某门子科学。
在朋友的启迪下,走进了周国平。现在正读着他的第五本书,以后还会读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再来写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涌动,就像地下奔突的岩浆急需找到一个喷发口,只有喷射而出,才会感觉到自我的放松。
周国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称作哲学散文。如果但让你去读哲学,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把哲学的道理寄托在散文里,你
第 1 页 共 8 页
就会觉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仅不厌倦,而且会进入亢奋。每天读着他,都能从他的思想里获得一些光明。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里没有了悲伤、没有了厌倦。那些文章安抚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剂疗伤的心灵良药,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搀扶着你走静。
沉稳的、凝重的哲学力量在散文这条长河里缓缓流淌,在河的两岸,你会领略到绿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们。乘着他给你带来的诺亚方舟,去发现生活,发现自我,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他载你前行的旅程里慢慢成长。 他让我懂得了孤独和无聊的区别。无聊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孤独是不断思索的充实。走进孤独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进孤独的人生是最丰富的人生。在孤独里,你会静下心来,进入书的世界,与一切高尚的心灵对话。虽然你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你已触摸到他的脉搏,你会在不知不觉里让自己的脉搏和作家的脉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在那种境界里,你已经忘却你是作家,还是作家是你。在孤独里,你会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难题一样去苦思冥想,一个生活的细节涌上心头,一个深深的哲理便随之诞生,你悟出的这个哲理就不只是对这一生活细节的解释,而是对你人生里想不开的诸多事的诠释。在孤独里,你的思索会挑拨夜的灯芯,在倏然一亮之间,光明会带你走进豁然开朗。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自我正向你走来,一个成熟的自我正向你走来。如果你是一棵茁壮的树,他的思想就是你树根下的一泓清泉。
他的散文让你发现永恒。人,只是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微尘。风飘过,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没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但只要你在飘逸的过程里,留下飞逝的痕迹,就像流星划过天空,留下它优美的弧线,你就获得了永恒。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永恒就在他们的作品里,那里留下了他们深邃的精神思维;从平凡人的角度看,永恒就在为社会留下的财富里,这种财富就是你给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和影响。在他的散文里,我发现了人生的方向,发现了往永恒去的通道。
他的散文会让你守护好人间真情。对于爱情,他没有传递给你从一而终的概念。人心是块调色板,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全在你的心手之间。心灵则手巧,你可以在心里绘鲜花烂漫的爱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后的彩虹之夏;你可
第 2 页 共 8 页
以在心里珍藏枫叶醉人的爱情之秋,也可以铺展粉妆玉砌的纯情之冬。虽然你不一定拥有,但允许你期待,允许你放一只爱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时,他的散文又牵引你走回真实的世界,这里有和你同床共枕的爱人,有相拥而寝给你带来安全感踏实感不离你不弃你的爱人。你会看到孩子盛开的笑颜,活泼的身影。家是一部百看不厌的演片,每一组画面都可以带你回到美丽的从前。没有矫揉,没有造作,每天都在演绎着生活的真实和生动。 从他的散文里,我还收获了。想写些什么,太阳已经升起,而我的灵魂只属于夜晚和凌晨。在初阳里,我是朝露,思维在阳光里慢慢萎缩。我只能在孤独和寂寞里与他对话,在那里我静静地注视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默默地注视着我。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三
他,是精神极端而后丰富的人呐!
正如一些书中对于周国平先生的简介一般,其实在可以称一哲学家,其中对于人性所诠释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中尤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他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谈他的哲学,他的思考以及他实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心灵的历程和磨难。
他的文学是富有冲击力的,但有时却也教人深思反省起来,这一“顽童”用富于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文字风格来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现代人。 浅通其人后,是想读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前,心中却犯起了嘀咕,不禁疑虑,凭我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贯其思想等等,但终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起来,顿时,之前顾虑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老人和小孩都能获得启迪吧!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而言。”这句话值得我们铭刻于心,铭记一辈子的。这句话中的“他们”便是指守望者们,国平先生看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争名逐利的人实在不少,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时就须出现守望者们守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俗语曾道:“当局者迷,旁观者
第 3 页 共 8 页
清。”在物质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类是不足以,不愿去寻求物质的本象,过眼烟云般纸醉金迷的奢华享受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却因此蒙蔽了双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不流于他们是极痛苦的,苟非超脱常人的毅力是万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在漫漫长夜,惟守望者揣一颗孤单寂寞之心在那儿独忍!
“今天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上的麦地里玩,麦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现今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孩子们终是无邪的,终得是受外在而影响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终究有两条路,做两类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据物质世界,而守望者占据寸土寸金的精神世界。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前者不胜枚举,后者屈指可数。
有感,即有感觉,得悟,我心中记住的而不过几个字罢了:守一方洁净之土,望一丝可敬之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四
周国平是个哲学家,即使他的文章难以读懂,却能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在《只有一个人生》中,“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这句话用朴实的文字,却说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想的问题:只有一个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须有神,因为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但是,必须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须有的东西?”这句话比较难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有意义,一个人若想追求绝对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他只会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标。
在《失去的岁月中》,“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他们都已经不知去向。”这句话点名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惋惜与悲伤,从而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记录下时间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第 4 页 共 8 页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五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桌边案头放上一本,闲时读上几段,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他却记下了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让我们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地会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第 5 页 共 8 页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虽名为安静,但书中的很多语录却可以给当世人一声棒喝。我把它看成一种警醒,一种对于自我的警醒。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内心的想法相似,甚至可以说,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内心思想。于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在看这本书时仔细地做了摘抄,摘录了很多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我一边摘录一边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多时候真的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局限之中,虽然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大爱,但这是不够的。对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恐怕需要一个字——\"悟\"。
或许我们都缺少那么一份悟性,所以我们总是会被表面的事物束缚,忘记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其实寻找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就像周国平写到的,仇恨的本质是人的局限,而爱的本质是超越。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对\"悟\"又有了新的理解:\"悟\"由竖心旁和吾字构成,古汉语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所以\"悟\"即心中有我,这和周国平在书中写到的\"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常说的\"心\"不单单指身体的器官——心脏,还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之所以会想到\"悟\"这个字,是因为写出这些文字需要有思想深度和一定的人生境界,换言之,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的人无法悟出这一点,更无法用笔写出意味深长的文字。
遗憾的是,在这个世上,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就像周国平说的\"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的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疲于奔命,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内在的自我,即便难得有休息的时候,也会被很多琐事束缚着。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人的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是分开的,而这种分开产生的影响就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人们会感到痛苦,
第 6 页 共 8 页
纠结,甚至无所适从。
那么,关注自己的内在自我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周国平的答案和我的答案一样,对于人生而言,是达到一种境界——丰富的安静,对于心的境界而言,是丰富的单纯。它们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宁静,让我们能在喧嚣中保持澄净一片,并与外部世界建立恰当的关系。
周国平在人生的境界和心的境界中都提到了\"丰富\",却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后者是指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看似不同,但它们其实有很深的联系,能够做到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给予支撑,一旦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的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散发出具有超越性的气质,使得他们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不仅仅是情感,还有人、事、物,用万物归一的心境对待这一切。 而当我翻阅到和《圣经》有关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它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是一名听力残疾人,这或许是我的一副枷锁,这幅枷锁把我和身体健全者给区分开。每当看着自己的同学能够毫无顾忌地戴耳机,做剧烈运动时,自己会心生艳羡,当我有着想要尝试的想法时,我的这幅解锁就会阻止我这么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我可以逐渐地释怀。但我明白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依然会介意我是残疾的。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提到的:\"心若是牢笼,则处处是牢笼。\"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想法,让我的残疾成为了一座牢笼,在过去,我不敢交朋友,也不愿交朋友,而这损失是由我自己承担的。 所以,当我看到周国平先生写下这句话时,我的心有些动摇,甚至有些欣喜。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用健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呢?尽管残疾已成为事实,身体上的缺陷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我可以做到的是让我的内在生命变得完整。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一位对我很重要的女性——海伦凯勒。我在九岁时认识了海伦凯勒这个人,是海伦凯勒改变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也是一位残疾人,聋,盲,哑(之后学会了说话)但是她始终坚持着,尽管她在学习的路
第 7 页 共 8 页
上有过泄气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在沙利文老师的鼓励下,坚强地活着。她正是凭借着这种意志力,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并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她在自己的自传《我的生活》中写了一篇《战胜自己》,她提到:\"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残疾是某种惩罚或是意外事故。如果我这样认为,那我将不可能获得战胜它们的力量。我要为我的残疾感谢神灵,因为通过它,我找到了自己。对我来说,常被误解的两个词‘惩戒’和‘惩罚’被定义为灵魂的改造,是锻炼、规则而不是惩罚。内心在这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下,我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并且思想不必受到,我们可以面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海伦凯勒就是像周国平写到的那样,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是完整的,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在她另一篇《希望之光》中提到:\"要正视你的残疾,不要让残疾控制你。让身体上的残疾教你如何忍耐,如何温柔地洞察一切。\"\"超然的世界是是完善的,完全的,是不可分割的……在一个非物质的心灵世界中并不存在失聪或失明的……\"不断地从她的文字中体会周国平的语录,让我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做到\"在上帝眼中无残疾\"!
我明白了为什么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生活》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了。这不仅是海伦凯勒将她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带给人们,也是她带给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希望。我今年20岁,她陪伴了我整整十一年,我每一次阅读她的文章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动,我深深地爱着她,因为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光明,爱与希望。正视残疾,发现希望,发现生命的完整!
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所吸引。而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这本书的相遇,带给我的人生很多启发,让我学会超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生命的完整。原来,我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