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历史课程的教学在初中教学阶段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历史作为一门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完成的课目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必修的一门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历史作为在初中阶段中不列入中考考试的科目,影响了学校对于历史课目的重视程度和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很多学校将历史课程作为“副科”对待,减少历史课的周课时安排,学生也把历史科当成“小科”、“副科”、“杂科”的代名词。“小科”课堂被学生用来攻克“主科”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在历史课堂温习其他科目、做“主课”作业的现象经常发生,课余时间基本上不在历史科花时间成为普遍现象。
如何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一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呢?为此,我从多方面着手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 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喜欢历史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在《历史课程标准》里也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历史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布卢姆也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
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无数学者和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要使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学好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每一个历史老师的首要选择和必须的选择。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保留兴趣
教材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了上一课的因,才有这一课的果。因此,在一堂课快上完之前,教师应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认真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问题的需要。 例如在学完《工业革命》时,教师可设置悬念:“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治上的权利开展了哪些革命运动?同时,随着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增强,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也开展了哪些运动?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三章的其它内容以便找出答案。”这样,既可使学生主动地带着问题去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又可保留学史兴趣。 2、穿插历史小故事
刻板的讲授和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
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时,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讲述爱琴文明时,引出爱琴海的来历;在讲述周朝时,不妨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轻松一下„„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在利用穿插历史故事进行授课时,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3、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录音(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在各科的日常教学中早已广泛使用。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使用音像、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事件时,老师可先简单介绍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可制做一个战争短片,让学生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感受英国人是怎样利用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国门。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浓厚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4、图片的运用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
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新课标教材历史图片丰富,能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
5、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师艺术水平
从教师来说,教师要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强化敬业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不愿或者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素质,很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出来。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状况,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和自身素质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教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断的实践和学习的热情。用爱心、真心、耐心,真正地走进学生心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作孩子、朋友,进行心与心的交换,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老师,也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自己。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才能激发他们渴望上进的斗志,才能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收获希望,也才能真正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
趣的目的。而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民族、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精神,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教师尽心尽职,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得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