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非政府、非营利性的行为。 C.法治下的自治。
D.志愿性的参与和民主的组织结构。
24、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民社会在公民与国家(或政府)之间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下哪些方面是这一作用的具体体现?(ABC) A.公民社会是公民推动社会公益的媒介 B.公民社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能量之源
C.公民社会是公民学习自治和管理国家的学校 D.公民社会是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途径
21、以下哪些可归结为公民社会活动? (ABCD) A.参加律师协会、记者协会等各种职业团体的活动 B.参加妇女联合会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工作 C.建立各种兴趣组织、发起动物保护倡议 D.参加一个集会或为某项活动到街头募捐等 20、公民的监督权,具体包括(ABCD) A.批评和建议权 B.申诉权 C.检举权 D.控告权。
17、任何公民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公民的人格权包括(ABCD ) A.生命权 B.姓名权 C.隐私权 D.婚姻自主权 34、以下哪些可归结为公民社会活动。(D) A.参加投票和选举
B.从事与政府公务有关活动 C.司法诉讼 D.参加工会
22、下列法律不属于私法范畴的是( B ) A.物权法 B.行政法 C.商标法 D.仲裁法
36、在社会上,公民们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性社团组织,发起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这些社团组织和社会运动就构成了(C )
A.市场活动 B.政府活动 C.公民社会 D.政党活动 39、一般认为志愿服务具有利他性、非专职性、自愿性,以及非报酬行为等四种特性。国内有些大学将社区服务列为毕业必修学分,其用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与关怀社区的精神;然而,部分人士却认为此种作法无法落实志愿服务的意涵,主要理由是因为此项作法并不符合哪项特性? (C )
A.利他性 B.非专职性 C.自愿性 D.非报酬性 27、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A)。” A.人民 B.公民 C.国民 D.平民 28、( A )原则假定,权力集中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铁的必然性,古今中外,没有例外。集权体制下的腐败不是一两个官员的贪污,不是偶然的腐败,而是结构性的、长期性的、制度性的腐败。
A.分权制衡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责任政府 D.责任公民
31、中国古代有一种罪名,叫做( B ),指老百姓如果心里诋毁政府就是犯罪。 A.诽谤罪 B.腹诽罪C.不忠罪D.不孝罪 25、在我国,( C )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B.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C.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必须由( D )代理民事活动。 A.法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委托代理人 D.法定代理人
2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它是指可以从事与自己的年龄、智力和( C )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能力。
A.知识 B.能力 C.精神健康状况 D.资产
30、公民社会使公民组织起来,摆脱了原子化的一盘散沙的状态,使公民与国家之间距离适度,不至于过远或过近,两者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保持有效地接触、联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正确
59、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错误 90、专制统治的特征是由少数人或个别人垄断国家权力,统治者的权力高度集中,不受制约、不受监督、不负责任。正确
4、简述现代社会专制统治的表现形式。
答:在现代,专制的形式则要隐蔽与复杂得多,专制统治者经常打着民主的旗号。比如在法西斯统治下,表面上也有民主选举,但由于不允许反对派的存在,没有自由竞争,不允许有言论和结社自由,所以选举是虚假的,选举产生的政权依然是专制统治。 7、现代法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1)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普遍性、稳定性、明确性等特征。 (2)法律在内容上必须以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为目的。 (3)在法律与政府的关系上,它确认法律高于政府。
4、曾经有一个公民因为不服某国家单位歧视性的招聘条件,愤而起诉到法院,其理由是我国宪法规定了人人平等的原则,而该国家机关却违背了这一规定。但法院并没有立案,因为法院对这一案件感到很为难。最后只能以和稀泥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纠纷。 试分析法院为什么对这一案件感到很为难?
答:我们的法院不能审查宪法案件的理由是,宪法规范是原则性和抽象性的,它体现的只是法律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而不涉及到诉讼中当事人双方的权利—方的义务关系,因此不具有操作性,不能作为裁判性规范。当然,这也与国家体制中的权力分配结构有关。在司法中,运用宪法规范往往涉及到对宪法规范的解释,而解释宪法的权力在我国不属于法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