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青 总第543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瓶颈"和破解之策 口 陈三军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元,在学生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培育学生的文化基 因必要且意义深远。然而在实践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却遭遇了“水土不服”“走过场”“被应试教育边缘 化”等现实瓶颈。在此现实背景下,如何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办得更好,以期让“中国味”文化香溢 校园,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德育实效 作者简介:陈三军,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副校长。(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12—0095-0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遭遇的“瓶颈” 形式、量与度的拿捏等方面差别非常大”“ 。 3.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大 *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 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推进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引导学生价值选择、培育学 多数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大环境下,推 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中,长期被应试教育 “魔咒”影响的师生倍感“水土不服”。其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因为“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各级各类学校 中依然存在“重成绩、轻文化”的现象,部分基础教育 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再加之 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不 少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遭遇现实 “瓶颈”。 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缺乏,不少学校围绕应试教育 内容而“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考点灌输。部 分高校则过于行政化,追求高指标、高排名、高就业 率的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管理者忽视传统文 化教育,大学生则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优势的“证 1.“走过场”“一阵风”现象普遍存在。尽管目前 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基本都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 校园等系统宣传教育活动,但不少学校在开展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 “走过场”现象,这导致学生出现活动接受性差、实效 性弱、教育内容流于肤浅、实施方法流于形式等主要 问题,进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进校园、进课堂的过 程中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 2.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 书”,漠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不少 学校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不够,大多停留 在传承古诗词、武术等单一的传统文化符号层面,在 这些活动上冠以传统文化之名,片面追求“教育 GDP”,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精神的继 承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更有些管理者或老师 认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动 辄制定“阴阳课表”应付突击检查;而一些家长担心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会加重学生负担,挤占学生本就 短的自主休息时间。 性、规划性。目前由于我国的教师教育实行的是分科 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再加之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 实践中接触与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和机会较少,这导 致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优质师资匮乏。此外,传统 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课程如何设置、相关教学活动如 4.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日趋市场化。传统文化教 育贵族化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 役的境地。一些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利用学校师资 何开展等问题也是近年来制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 的一大瓶颈。尽管各地各校依据自身对优秀传统文 化的理解,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 变相开设“特色班”,且学费不菲,这折射出中华民族 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市场化的倾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路径 1.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乏科学的、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很多学校以传统文 化名义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性、规划性,课程散乱且 主观性取舍现象严重,“在内容选择、课时安排、呈现 !: ◆ 堂垫堂堡 星堡墼! 总第543期 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应遵循 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 “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利用本校师资和本 土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建立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室,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国学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等组织形 体”的教育合作平台,开发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传 承”的网络传播新态势,进而主动占领传统文化网络 宣传、传播、传承的主阵地,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裂 变式、碎片化的特点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进而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 感、互动性和实效性。 4.坚持教育生活化的原则,有效推进传统文化 式,共学共享传统文化;高校可充分发挥智囊库作 用,鼓励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积极筹建传统 文化领域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通过研究课题、发表 论文、出版专著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研究氛 围,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遵守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 进校园。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时,要将优 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科学引导学 生。比如,在推荐学生学习以古代家庭家族里的家训 实效性。在具体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时,应遵循教 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 实施方案时应注意内容选择的科学化、形式和方式 的多元化,不能“贪多求快”地不加区分,不能套用同 一和规则为主要内容的《弟子规》时,应与时俱进地加入 平等、自由、尊重等元素;再如,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 也包括学生在家吃饭、穿衣、洒扫、待客等礼仪,在公 共场所行走、用餐、举止等礼仪,可通过“细枝末节”的 教育内容,逐渐实现远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种模式机械性地灌输。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标准上 应根据不同学段做到“四定”:定篇、定量、定序、定 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激发莘莘学子对中国文化 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 [1]张鹏举.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三个现实问题[J].教书 育人・教师新概念,2015,(1). 责任编辑陈玲 习氛围。在互联网给传统文化进校园带来机遇和挑 战的当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 新。各级各类学校应以积极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充 (上接第94页)红军在长征中大力宣传北上抗13,就 抢占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从而极易获得群众的理解 支持。二是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人心。红军向老 百姓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是 为天下穷苦人解放而战斗的队伍,这种朴素实在的 动中做好宣传引导群众工作。 参考文献: [1】[2】[关】爱特伽・斯诺.西行漫记(上、下)[M】.胡仲 特,冯宾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12. 口号深刻蕴涵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老百 姓不但从红军打土豪、分财产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 利益,而且从红军朴实的宣传中看到了生活的前景 和希望。三是构建了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各 [3]【4】【6】陈宇.谁最早口述长征[M].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2006. 【5]史平.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 级群众工作的机构和覆盖广大群众的宣传网络,从 红军的最高领导人到基层的士兵,都在利用一切机 会宣传红军的政策。 今天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样也要站在时代前列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J1.党的文献, 2001,(4). [7】杨定华.由甘肃到山西[J].救国时报,1937年7月5 日一1938年1月20日. 和制高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 人心。要不忘初心,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8]勃沙特.红军长征秘闻——神灵之手[J】.严强,席 伟译注.贵州文史丛刊,1990,(3). 【9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9]J】救国时报,1936年l2 月28日一1937年6月25日. 宗旨,在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涉险滩的关键时刻,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要解决好改革所涉及人群 的基本保障等民生问题,把宣传工作和维护老百姓 切身利益统一起来,在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实际行 责任编辑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