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编)安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项目介绍

来源:抵帆知识网


(精编)安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项

目介绍

安徽农业大学应用技术成果及开发项目汇编

1. 牛羊胚胎移植技术3 2. 超微茶粉生产技术4

3. 霍山石斛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技术5 4. 抗旱保水长效新型复混肥料6

5. 软籽石榴新品种——皖榴1、2、3号7 6. 弱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8”8 7. 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41”9 8. 强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9”10 9. 强筋型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11 10. 抗寒早芽优质茶树品种—安农大早抗1号12 11. 优质淮南麻黄鸡13 12. 同步检测鸡四种病毒试剂盒的制备技术14 13. 鳜鱼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15 14. 林(果)草牧生态经济栽培技术16 15.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17 16. 天然茶色素新产品的开发18 17. 高茶黄素类含量茶色素制备19 18. 茶油精制新工艺20

19. 茶多糖等有效成分综合提取工艺21 20. 李树新品种“安农美李”22 21. 猕猴桃新品种“皖翠”23

22. 葛根黄酮提取及葛根综合利用技术24 23. 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25 24. 茶叶机械系列设备26 25. 4C—120型系列采茶机27 26. 苎麻生物酶脱胶28

27. 特色芽苗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29 28. 抗黄曲霉天然复合香精油及其制剂30 29. 安徽省土壤养分与肥料信息专家系统3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邮编:230036 联系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处联系人:张承祥汪保根 联系电话:(0551)2844349(Fax)、2823795-3408 网址:www.ahau.edu.cnE-mail:nkjzx@ahau.edu.cn

牛羊胚胎移植技术

项目介绍胚胎移植技术是继人工授精技术之后的一项高效繁殖技术,可以成十倍地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力。将该技术用于良种牛(奶牛、肉牛)和羊(波尔山羊等)繁殖,能快速增加良种牛和羊的后代,对加速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提高养殖效益及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专家教授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牛和山羊胚胎移植技术,经过数千例牛和山羊胚胎移植,技术已达到产业化水平,其技术成果已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1. 技术方案: (1) 鲜胚移植:以良种母牛或母羊为供体,通过超数排卵获得胚胎,然后将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普通母牛或母羊体内,借腹怀胎获得良种牛或良种羊的后代。 (2) 冻胚移植:将通过超数排卵获得的胚胎冷冻保存,也可直接购买冷冻保存的胚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移植。 2. 技术指标: (1) 超数排卵:牛5~6枚胚胎/头次;山羊15~20枚/头次。 (2) 胚胎移植:牛鲜胚妊娠率50%,冻胚移植妊娠率40%;山羊鲜胚移植妊娠率50~60%,冻胚移植妊娠率40%。 3. 基本条件: (1) 鲜胚移植:具有适当数量的良种母牛或母羊作供体,以及具备饲养受体母牛或母羊的条件。供体和受体比例:牛1:5,山羊1:15。 冻胚移植:具备饲养受体母牛或母羊的条件。 市场前景我国的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业正在快速发展,但奶牛的单产普遍较低,肉牛和肉羊多为地方品种,生产性能不高,肉质较差,需要引进良种进行品种改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良种奶牛、肉牛和肉羊品种需求量很大,因此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奶牛胚胎移植:一头高产奶牛自然繁殖每年约产0.5头母牛犊,如每年超数排卵两次,可产胚胎10枚,约获2.5头母牛犊,比自然繁殖多产2头高产母牛,增加效益约3万元。如果另外的2.5头公牛犊能作为种用公牛出售,效益还可翻倍。高产奶牛单产一般在10000Kg以上,比普通奶牛约高一倍。所以饲养高产奶牛的经济效益要比普通奶牛大大提高。 肉牛胚胎移植:一头良种肉用母牛自然繁殖每年约产1头牛犊,如每年超数排卵两次,可产胚胎10枚,约获5头牛犊,比自然繁殖多产4头良种牛,增加效益约4万元。 羊胚胎移植(以波尔山羊为例):一头波尔山羊自然繁殖每年约产2只羔羊,如每年超数排卵1次,可产胚胎15枚,约获7~9只羔羊,比自然繁殖多产5~7只,增加经济效益约1万元。 提供技术和冻胚 超微茶粉生产技术

项目介绍超微茶粉是将茶鲜叶经过蒸汽杀青和干燥处理后进行超微粉碎成200目(气流粉碎式加工)甚至1000目以上的茶叶超微细粉。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品质和各种营养成分。粉碎细度高,能使茶叶被粉碎到800目以上的细度;其次是粉碎温度低,机械不加冷却系统在连续运转情况下,生产中的粉末温度也绝对不会超过摄氏45度;另外还有粉碎成本低的优点,与其他粉碎方式比较能耗低,一般情况下得到一公斤800目以上的超微茶粉耗电量低于1度,机器本身耗材损耗极少,维护简便,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超微茶粉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行业,可作为面包、面条、糖果、果脯等食品的风味添加剂,赋予食品天然的绿色(超微绿茶粉)、红色(超微红茶粉)色泽和营养保健功能;应用于冰淇淋、果冻、糖果、奶油蛋糕、饼干、糕点、茶豆腐、口香糖、茶饮料及面条、面包等食品中,能有效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超微茶粉可溶于冷、热、冰水,在饮料行业中作为即冲即饮的瓶装茶水原料,具有保持茶叶风味,抗菌等优点;茶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人体细胞自由基,采用本技术加工生产的超微茶粉平均粒度可达到800目,应用于牙膏、面膜、洗发液、沐浴液的制作,可达到清除口腔细菌、消炎、除口臭、防牙病、使发质乌润,营养皮肤、清理皮肤黑色素、延缓衰老等作用。 日最大产量(以每天工作10小时计算)500公斤,年产量(以200个工作日计算)100吨;加工成本按10元/公斤计算,鲜叶原料平均按16元/公斤计算;市场销售价格按60元/公斤计算;毛利润34元/公斤,年毛利润340万元。 技术转让。 霍山石斛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技术

项目介绍霍山石斛又名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茎入药,嚼之多汁,粘齿,性微寒,味甘淡,是中药石斛的上品,系安徽省霍山县的名贵药材,是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 霍山石斛有类似中医的“扶正固本”作用,能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消除瘤肿,防治早期癌症。同时对消除声带疲劳、恢复嗓音有特殊疗效。目前,部分医院正在研制以黑节草为原料的口服液、茶及饮料,并预测它将成为21世纪歌唱家、演说家、戏曲家、播音员、教师的高级护嗓保健饮品。 安徽省霍山县的霍山石斛(米斛)是中药石斛的上品,驰名国内外的名贵药材。米斛的品质、药效和名气远远在浙江、云南的黑节草之上。同时,我校自1982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基础研究,解决了霍山石斛试管繁殖,野生改家种,工厂化生产,营养成分和有效药用成份分析等问题,并进行了综合利用、开发的试制。产品除传统中药“龙头凤尾”、“枫斗”外,还将根、叶或与其它中药材制成各种中成药剂型(丸、片、露、散、冻)及饮料、补品等系列制品。目前,我校又承担了“霍山石斛种苗、天麻种麻脱毒快繁和工厂化繁育技术的研究”(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可为霍山石斛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指导,为市场提供数量稳定的优质名贵药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我省贫困山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应。 市场前景近代研究证实石斛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石斛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降压、抗肿瘤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能。作为一味滋阴清热的名贵中药,石斛除配伍入药外,近年来国内外对石斛进行了大量深层次的开发,如:含有石斛成分的“枫斗晶”、“石斛夜光丸”、石斛和金银花等组成的“肝药灵”、采用由石斛、玄参等组成的复方“清咽宁”、用石斛、麦冬等组成的“清睛粉”及以石斛为原料的口服液、茶及饮料等等。对石斛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其开发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霍山石斛在东南亚及香港市场上与黄金等价,素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其加工品“龙头凤尾”、“枫斗”因国际市场量少,作用巨大,一般为8000--10,000美元/公斤。即使价格昂贵,仍然是有价无货,是目前紧缺珍贵的中药材和外贸出口物质。 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项目实施当年,200m2组培室和400m2练苗室的快繁育苗基地每年最低提供100万株优质种苗,按1元/株计算,年产值100万元。三年后人工集约化栽培基地每1000m2每年可产鲜斛300千克,按3000元/千克计算,年产值90万元。同时,每1000m2基地每年可产枫斗75千克,按20,000元/千克计算,创年产值150万元。项目实施三年,基地可创540万元经济效益。此外,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按每年发展200户,三年600户,每户20m2计算,第三年每平米产石斛27克,按20元/克计算,每平米年产值540元,每户20m2年产值9000元,三年600户可创540万元经济效益。项目实施三年,基地和周边农户可创1054万元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只按国内价格计算,按国际市场价格计算将为以上效益的5-6倍)。 技术转让 抗旱保水长效新型复混肥料

项目介绍抗旱保水长效新型复混肥料是将材料科学、农业栽培、土壤、植物营养和肥料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产品。它具有一定的抗旱节水能力,能以水带肥、以水促肥,起到节水节肥的双重效益,提高肥料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能够满足作物正常生育期内对养分的需求,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减少肥料对土壤和水质等环境的污染。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干旱是我国历史性灾害,发生极为频繁,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1%,在0.5亿公顷耕地面积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65%,0.5亿公顷耕地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65%,1994-1995年统计,全国年平均受旱面积达0.33亿公顷。每年因干旱损失减产粮食100-2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亿元。肥料对我国农产品增产的贡献可达40%,但另一方面肥料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严重,肥料的利用率低,由此带来得环境问题和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抗旱保水长效新型复混肥料能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单位用水效益增加一倍以上,明显改善水肥藕合环境,减少肥料浪费,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明显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状况,协调土壤固、液、气的比例,无污染,能调理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该肥料还具有养料释放缓慢,有效期长的特点。既能减少追肥次数,又可减少肥料的流失。该其产品不但能发挥抗旱、节水、节肥的功效,增产增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而且使用简单、方便,满足当前农业发展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产品生产可在原复混肥生产的工艺基础上进行,尤其适合中小生产肥料企业,对于园盘造粒的工艺,可以不增加额外的设备,每吨增加原料成本30-60元。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软籽石榴新品种——皖榴1、2、3号

项目介绍皖榴1、2、3号是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主持选育出的软籽石榴系列新品种。 “皖榴1号”主要优点:早熟、结果早;果个大,平均单果中469.1克;籽粒大,百粒重102.0克,百粒重居目前全国石榴之首;固形物含量16.4%。其主要缺点与其它白石榴相同。 “皖榴2号”和“皖榴3号”是分别从玛瑙籽和玉石籽中优选出来的大籽粒着色新品系,它们不仅保留了原品种品质优异、丰产、耐贮等优点,而且其籽粒大小和果面着色均较原品种有较大幅度提高。 “皖榴1、2、3号”系列新品系,适应范围较广,能够栽培石榴的地区均可种植该系列新品系;株行距以3m×4m为宜,亩栽56株左右;石榴自花结实率不高,同一园内应配置不同的品种相互授粉,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3-8:1。 皖榴1号属白石榴,抗病性不强,栽培中应注意对干腐病的防治;皖榴2号属晚熟品种,要注意加强肥水管理,不宜提早采收;皖榴3号果皮较薄,采收前要控制水分供应,防止采前裂果。 近年来,省内区域试验点及云南、四川、河南、山东等省石榴主产区先后引种栽培该系列品系,发现其无性系后代的遗传性状表现稳定,综合经济性状优异,具有较广的适应范围。 市场前景 “皖榴1、2、3号”软籽系列新品系果实市场价格高,是其它普通品种的3-5倍,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 效益分析每667m2种苗投资170元(56-83株×2.5元/株);每年肥料与农药300元/667m2;栽培第3年开始投产;平均单产3000kg/667m2,每667m2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 合作方式 种苗供应与配套技术服务;联合开发。 弱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8”

项目介绍该品种亲本组合为矮早781/皖宿8802。该品种弱春性,株高80cm左右,幼苗半匍伏,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熟期同“豫麦18”。一般亩穗数35-40万,每穗30-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长芒,白壳,白粒,粉质。综合性能好,籽粒品质好。2001-2002年安徽省生产试验混样,经农业部谷物及物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面团稳定时间达0.9分钟,属弱筋小麦。2000-2001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区试,平均亩产504.8公斤,较对照增产9.19%,差异极显著,居供试品种第2位;2001-2002年国家黄淮南片春性组区试,平均亩产476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8.8%,达极显著水平,居供试品种第3位,在各点的产量位次均较居前,适应性好,2002-2003年将在继续区试的同时参加生产试验。该品种2002年7月通过安徽省审定。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安徽省沿淮、淮北春性小麦品种总面积1200万亩。皖麦48有望取代豫麦18成为安徽淮北、沿淮地区春性小麦当家品种,年最大面积可达600-700万亩。 皖麦48籽粒粉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弱,产量高,适应性广,是较理想的白皮弱筋小麦新品种,这样的品种在我国还较缺乏。由于在国际市场上,软白麦价格明显高于软红麦,因此,皖麦48在发展我国优质饼干小麦上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转让或合作开发。 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41”

项目介绍该品种亲本组合为郑州891/烟农1604。杂交后代采用衍生系统法处理,于1995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半冬性,株高85厘米左右,后期叶片和茎杆上附有腊粉,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一般亩穗数35-40万,穗粒数35-40粒。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较高,成熟期较早,中抗白粉病,耐纹枯病和赤霉病。籽粒饱满,千粒重一般在45-50克之间;容重高,一般在800克/升以上,籽粒外观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北京)测试,该品种,面团稳定时间6.0分钟。1997-1999年两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34.4kg和491.4kg,较对照增产14.5%和13.66%,居第一和第二位;1998-1999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1.95kg,较对照增产7.76%。200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该品种适于淮北地区推广种植。由于其籽粒品质好,产重高,将是安徽淮北地区的主要搭配品种。 皖麦41籽粒半角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籽粒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广。是较理想的白皮中筋小麦新品种,其推广可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转让或合作开发。 强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9”

项目介绍该品种亲本组合为扬麦158/陕农167-6/农90202。该品种春性,株高85cm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熟期同“扬麦158”。一般亩穗数30-32万,每穗38-40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抗倒伏、中抗赤霉病和白粉病。2001-2002年安徽省生产试验混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面团稳定时间达12分钟,属中强筋小麦。2000-2001年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390.5公斤,较对照增产8.86%,差异极显著,居供试品种第1位;2001-2002年安徽省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382.7公斤,较对照增产6.56%,差异极显著,居供试品种第1位。2001-2002年安徽省淮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4.1公斤,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3.64%,差异极显著,居供试品种第1位。2002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该品种适于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有望成为沿淮地区重要的白皮搭配品种。 皖麦49产量水平、综合抗性、籽粒外观品质,蛋白质品质均较优。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改善江淮麦区的整体品质水平,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转让或合作开发。 强筋型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

项目介绍该品种原品系号为安农8729-10,亲本组合为中作8131-1安农8326(安农2号/百农3217),1997年8月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经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该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可达14.5%(干重),粉质形成时间7.0分钟,稳定时间12.0分钟,在较好的栽培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达16.7℅(干重),粉质仪形式时间达14.2分钟,稳定时间24.3分钟,面包体积825立方厘米,面包评分88分。抗叶锈病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和纹枯病。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00-220天。分蘖中等,但成穗率高。叶片直立,株高80cm左右,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籽粒角质,白皮。 该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播量:18-20斤;播法:耕整地后机播或采用(少)免耕机播,达到一次出全苗、齐苗。及时查苗补苗与疏苗。施足底肥,严控返青肥,重施拔节肥,搞好叶面喷肥。后期防早衰,叶面喷施活性肥。中后期开沟排水,防止湿害,及时防治病虫。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1992-1994年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试,两年平均亩产量347.6公斤,较对照增产2.82%;1993-1994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7.3公斤较对增产6.81%;1994-199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国家级区试,两年平均亩产316.5公斤,较对照增产8.70%,居供试品种第二位。在较好的生产条件下,亩产可达500公斤。亩穗数35-40万,穗粒38粒左右,千粒重38-40克。 合作方式技术培训、供种。 项目介绍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抗寒早芽优质茶树品种—安农大早抗1号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利用大自然出现剧寒契机(1991年12月下旬,极端最低温度-15.6oC持续5天),筛选抗寒茶树良种6棵,其中1株不仅抗寒力特强,而且发芽特早,暂命名为“安农大早抗1号”(农抗早),并利用扦插技术建立母穗园。1997年3月8日(农历正月三十日),采摘“安农大早抗1号”鲜叶,试制出“安农大云尖”名茶,品质优异。经在安农大合肥茶园,安徽庐江县柯坦茶园,安徽定远县拂晓茶场,安徽金寨县茅坪茶场,以“龙井43”品种(国家级抗寒早芽品种)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表现较好。并已初步繁殖3百万多株(仅金寨茅坪一个茶场2003年繁殖80多万株)。于1998年送山东、河南等北方种茶省份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以便在中国北部茶区安全稳妥推广、应用于生产。 这个品种在江北地区和江南各地推广,均受到欢迎,在1996年以后已在省内外10余处试种推广,受到茶农欢迎。 合作方式供应种苗。 项目介绍市场前景

优质淮南麻黄鸡

1989年安徽省教委资助的“蛋鸡杂交组合优选的研究”项目组从六安等县农村选购淮南麻黄鸡在本校教学试验牧场进行提纯选育及杂交利用的研究。1994-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蛋鸡早期选种血液生化指标综合选择指数的研究”项目组进一步对该鸡种进行提纯选育的研究。历经14年13个世代的精心系统提纯选育,种质纯度达到97.65%,公鸡金红羽、母鸡麻黄羽平均比率高达97.65%青胫平均比率达到99.21%。分别比1世代提高了30.9和3.11个百分点;300日龄产蛋量高达88.5个,比1世代(34.6个)提高了155.78%,年平均产蛋量为200-210个;60日龄公母均重为680.69克,比1世代(363.75克)提高了87.13%。本项目淮南麻黄鸡实验群已选育成一个外貌一致,早期生长速度加快、产蛋量高和遗传性能稳定的淮南麻黄鸡优良高产品系。同时引入国内早期生长速度较快的优良地方品种公鸡与经选育的淮南麻黄鸡进行杂交,横交固定(含引入品种血液25%),自群繁育,其选育4世代8周龄公母均重为852.25克,比淮南麻黄鸡高产品系(601.32克)高出41.73%,300日龄产蛋量为80.6个,其外貌与淮南麻黄鸡相似,从而育成一个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产蛋量较高的淮南麻黄鸡优良快速品系。 我省淮河以南丘陵地区广大农村农户可饲养淮南麻黄鸡,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效益分析办一个小型原种鸡场,饲养淮南麻黄鸡高产系种鸡2000套,快速系种鸡(第一父本)300套,第二父本种鸡300套。合计收入为216元,支出为136元,每套获利约80元,2000套获总利约16万元。总投资约24万,包括设备费7万,引种费3万,流动资金14万元。 合作方式

出售纯种种蛋,种鸡苗,杂交种蛋、种鸡苗、父母代种鸡苗、新品种转让。 同步检测鸡四种病毒试剂盒的制备技术

项目介绍1.该方法已获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号:ZL.98106744.1 2.产品结构创新和产品:检测养禽业中危害最大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减蛋综合症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抗原和抗体的试剂盒。其中包括两种试剂盒。其一是条型酶标斑点法,特点是简化到类似应用pH试纸,能一纸(法)测定多病原;其二是ELISA,特点是能规模化定量测定特异性抗体。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敏感(达到特异测出样品中0.1-10ug/ml抗原和抗体)、准确(分别达到99%和75%以上)、快速(判读2-4小时)。 3.技术特点:起点高、技术新、实用性强。应用生物学领域的高新技术解决生产中问题,在技术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我国国情,便于推广(系列化、快速、简易可行);而且采用多克隆同源和兔源抗体,避免了单抗只测单一病毒型的缺陷。 4.主要用途:适用于大型蛋鸡或肉鸡养殖场,提供系列诊断方法作为免疫监测手段,判断群体的免疫状况,以便科学实施综合防疫措施。对于小型鸡场,做早期病原鉴定并及时采取措施,本法简单易行。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禽蛋是重要的动物性食品。禽蛋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地位。由病毒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问题是制约禽蛋生产的主要因素。为此,快速、准确的诊断是禽蛋生产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禽蛋生产总量世界第一,但是用于快速诊断的防治疾病试剂盒还不见多,特别是多种疾病一次性诊断试剂盒。所以,市场前景较好。 以年产试剂盒1000万套,以10元/套,价值10000万元。原料成本2000万元,服务费用5000万元。 合作方式联合开发、技术转让。 项目介绍市场前景

鳜鱼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

鳜鱼属名贵鱼类,肉质细嫩鲜美,刺少,适宜老人和儿童食用,是民间百姓喜爱的水产品之一。由于鳜鱼以活鱼为食,不吃饲料,不存在添加剂的问题,在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的前提下,可以生产“绿色”鳜鱼产品。该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1、 鳜鱼人工繁殖及鱼种培育技术;通过人工注射,人工催产,人工受精,人工孵化到鳜鱼苗,并培育规格3-6cm的鱼种。 2、 鳜鱼成鱼养殖技术:(1)池塘养殖;(2)蟹鳜混养;(3)网箱养殖技术。 3、 鳜鱼病防治技术。 鳜鱼市场价较好,目前市场售价达36-50元/公斤,特别5-8月份,市场可高达60元以上/公斤。由于鳜鱼人工繁殖难度较大,加之不能用饲料养殖,市场前景好。预计在今后3-5年仍含有较为好的市场价格。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鳜鱼的市场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由于鳜鱼因自身生物学习性的要求,需要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的水域进行养殖。比较适合进行生态养殖,生产健康鱼产品。 效益分析1、 具备家鱼苗繁殖的生产厂家可以进行鳜鱼繁殖,具备2-3亿尾家苗生产能力的厂家可配套繁殖,培育3cm以上鳜鱼20-40万尾,产值20-50万元,利润15-40万元。 2、 池塘主养鳜鱼,亩产鳜鱼300-600斤,产值5400-9000元,利润合作方式项目介绍 1500-4000元。 3、 4、 池塘蟹鳜混养亩增收200-400元。 网箱养殖亩产10000-20000斤,产值18-40万元,利润6-16万元。 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承担项目。 林(果)草牧生态经济栽培技术

林(果)草牧生态经济栽培技术是林地生态栽培模式的一种。即在林(果)木行间种植多年豆科牧草,饲养草食性家畜、禽(如肉羊、肉牛、肉鹅等),在获得养殖收入的同时,利用豆科牧草的高氮根系和畜禽粪丰富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结构的稳定,增强树体根系抗旱、抗涝和抗高温能力。 该项技术由林(果)木种植技术、牧草种植技术、家畜、禽饲养技术,林(果)草牧综合管理技术,冬剪枝条栽培香菇技术组成。充分利用果园生态系统内的光、温、水、气、养分及生物等资源,协调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建立一个投入少、效能高、抗灾力强的林(果)园持续发展体系,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市场前景林(果)木生态经济栽培是我国林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绿色产品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即以最少的投入来取得最大的产品输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抑制林(果)地的环境污染和地力退化。 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1、经济效益由三方面组成:(1)林木(果品)收入;(2)牧草养鹅,亩均养肉鹅50-60只,纯收益600-800元;养羊,亩养10只,年纯收益600元以上。(3)香菇收入,亩修剪枝条500公斤,产鲜菇400公斤,年纯收益900-1200元。 2、土地管理基本不另增加有机肥,牧草高氮根系、畜禽类,香菇基料完全可满足树木对有机肥的需求。 技术入股、技术服务。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

项目介绍本项目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控制,确保蔬菜的安全优质,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主要内容有: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检测技术、无公害蔬菜加工质量控制技术、无公害蔬菜贮运保鲜技术、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模式等。采用本项技术可实现无公害生产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产品的无害化、管理的企业化、运行的市场化和经营的产业化。生产的蔬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安徽省地方标准。 本项目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广、技术含量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市场前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中毒事件,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部于2001年在全国组织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以菜篮子为突破口,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 蔬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随着人们绿色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蔬菜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高档化和新鲜化,从而引导我国蔬菜产业的结构向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近两、三年,国家将重点解决“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蔬菜年生产规模达4.4亿吨,但无公害蔬菜产量不到10%,无公害蔬菜市场缺口很大。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国(我省)经济技术水平。本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增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实现蔬菜生产的规范化、基地化和产业化奠定基础,开发前景广阔。 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与一般蔬菜相比,降低农药成本15%-25%,年亩产值增加2500-3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5-10。 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技术服务等. 天然茶色素新产品的开发

项目介绍茶色素(TeaPigment)是从茶叶中提得的纯天然食用色素物质,是制茶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缩合作用形成的。其主要组分是茶黄素(Theaflavins)和茶红素(Thearubigins)物质,茶黄素是一类苯骈卓酚酮的衍生物,茶红素却是一类分子差异极大的异质性红色或褐红色酚性物质。 天然食用茶色素是以中、低档绿茶、红茶或茶废弃物为原料,首先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分离除去咖啡碱,再用沸水浸提茶叶,茶浸出液经吸附树脂柱层析纯化除杂,采用双液相发酵技术,使之形成茶色素,再经膜分离,浓缩干燥制成了茶橙色素(TeaOrangePigment,TOP)和茶红色素(TeaRedPigment,TRP)系列产品。其产品的提取及规模生产为国内首创。 茶色素具有调节血脂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促纤溶、降低血粘度和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茶色素胶囊》已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症等,并列为国家“九五”医药科技攻关计划重中之重〔1035工程〕项目。主题研究《红茶色素形成机理及制备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2年)。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天然茶色素可用于食品着色剂、医药和日用化工原料。双液相酶化学技术制取茶橙色素(TOP),制品中TFs含量>45.00%,高纯度、低含咖啡因,符合国家二类中药要求。茶色素是以中低档茶和茶废弃物为原料,成本低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极佳,大有开发应用前景。 按年生产10吨计算,茶色素新增经济收益650-700万元。 技术转让。

高茶黄素类含量茶色素制备

项目介绍茶色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茶红素类。近些年来,茶色素的药理学研究证明,茶色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现已被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动脉样硬化、降血脂和降血压等药物原料。其中茶色素的主体成分之一茶黄素类具有极强的生理活性,其防龋齿和抗氧化的能力超过了儿茶素,且具有防衰老,增强免疫机能等功效,甚至对爱滋病病毒(HIV-1)的逆转录酶以及各种细胞的DNA和RNA聚合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目前,国际市场对茶色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茶色素制品中茶黄素类的含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茶色素制品中茶黄素类的含量,增强茶色素的药理功能,是当今一大亟需解决的难题。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项目组突破了传统的从红茶中直接提取茶色素的工艺,提出了一种分离、制备、纯化高茶黄素类含量茶色素的新方法,最终可使茶色素制品中的茶黄素类含量高达50℅左右,远远高于常规的茶色素制品中茶黄素类只有1-8℅的含量。该法不仅茶色素的得率高,而且还可对其中的茶色素类含量进行调控,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要。该法成本低,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生产周期短,非常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按年预计生产10吨计算,高茶黄素类含量茶色素新增经济效益300-350万元。 技术转让、技术培训。

茶油精制新工艺

项目介绍茶油油质纯天然,无任何污染,其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含量达94℅以上,碘值适中(80-83),因此,它的平均组合和特性优于橄榄油。茶油的营养价值相当高,尤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精制茶油是指对毛茶油进行精制,将毛油中对食用、贮藏等有害的杂质去除使其达到国家标准的成品油。 1、 2、 本项目采用高温淡碱法,技术含量高但工艺简单,原料成本低。 本工艺生产的精制茶油超过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各项指标均达到色拉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油的要求。 本工艺成功地解决了精制茶油的稳定性问题,较一般技术生产的精制茶油,其存贮期延长了一倍时间。 目前,我省的精制茶油的价格可达到40元/kg左右,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精制油茶的价格可达到45-65元/kg左右;出口贸易,美国市场上的精制茶油价格为12美元/kg,且市场需求量巨大。发展精制油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设备投资:植物油间歇精炼成套设备一套,价格为50万元/套。 2、 厂房要求:生产车间:300m²;化验室:20m²;原材料仓库:300m²;成品仓库:150m²;办公用房:50m²。 3、 效益预测:综合成本:37813元;销售收入:80000元; 4、 纯收入:总收入-总支出=80000-37813=42187元/日。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项目介绍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茶多糖等有效成分综合提取工艺

茶多糖、茶多酚及咖啡碱是茶叶中主要药理成分。本工艺着重于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的角度,研究了适合工业化的溶剂多阶式分步提取法,一次性从茶叶中提取茶多糖、茶多酚及咖啡碱等产品。引用本工艺能提取到2%-4%茶多糖、1-2%的咖啡碱和4-7%的茶多酚,其得率同各成分单独提取量差异不大,且质量优于单独提取。1994年12月29日安徽省科委在合肥市主持了对该项目的科研鉴定,以中科院茶科所博士生导师阮宇成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贵文教授为主任委员认为:该工艺比现行的单独提取节省能源、原材料及设备投资,降低环境污染,从而使从茶叶中提取有效的成分的成本大为降低;该工艺具有高效、低耗、简便、易行的特点,工艺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茶多糖、茶多酚及咖啡碱是医药及食品的原料,每年需要量逐年增加。从粗制茶中制备上述三成分,成本低廉,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茶叶生产中作为废弃物的修剪枝、低改茶棵及低档的茶片均是茶多糖的最佳原料。该工艺既可满足现有茶多酚厂或中药厂技改的需要,也可投资建厂生产。生产设备国内有购,固定资产投资(仅设备项)约40~60万元,建厂周期4~6个月,每公斤茶多糖、茶多酚及咖啡碱的综合生产成本千余元。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项目介绍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李树新品种“安农美李”

“安农美李”是我校专家经过多年研究,从国内外李品种资源中选育的新品系。该品系在皖中地区6月25日左右成熟,平均单果重120克,最大单果重量180克,果实近圆形,直径5×6cm,果皮底色黄绿,面色红艳,完全成熟时紫红色,果肉乳黄,致密,甜味酸,多汁,可溶性固型物15.7℅,可溶性糖13.5℅,含酸量1.63℅,维生素C含量5.95mg/100g。栽植距离3×4m或4×4m为宜,该品系自花结实率不高,生产中需配植授粉树。 “安农美李”树势强健,适应性较强;具有成熟早、果型大、外观美及品质优等特点,综合性状居国内领先地位。以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定植后的第二年即可成花,第三年开始结果。 每亩投入约200元,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 提供苗木、培训、技术服务。

猕猴桃新品种“皖翠”

项目介绍猕猴桃新品种“皖翠”果实圆柱形,大小整齐,外观品质好。果肉翠绿色、细嫩多汁,香味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18.0%,总糖13.6%,总酸1.36%,维生素C含量65-79mg/100g。“皖翠”生长健壮,叶片大而厚,浓绿色,枝蔓节间短。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结果枝率65-67℅,平均每果枝结果3.5个,不落果,丰产,稳产。果实生育期约156天,10月下旬成熟。“皖翠”嫁接苗和高接树第二年均可结果。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按每亩栽83棵计算,第二年产量可达300公斤,第三年1000公斤。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丰产示范园每亩高达2000公斤,比海沃德增产30℅以上。 “皖翠”具有生长健壮、早结果、丰产稳定、果实整齐、品质优等优点。 提供苗木、培训、技术服务。 葛根黄酮提取及葛根综合利用技术

项目介绍葛根是药食并用植物。野葛的根,其有效成分是以葛根素为主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脑血液循环,降低心肌耗氧,生津止渴等药理作用,对治疗心绞痛、偏头痛、突发性耳聋等有特殊疗效。长期以来,我国对葛根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卖原料或少量制取葛粉,经济效益低。 本项目从生产葛粉的废液中或直接从葛根中提取分离葛根黄酮,并根据需要生产不同程度(30—90%)的系列产品,同时开发出葛粉系列保健食品和葛根饮料,实现了葛根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利用。产品国内外市场看好,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高。葛根在我国山区均有分布,该项目适于山区开发,对发展贫困山区经济,农民脱贫有现实意义。本项目为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重点项目,已通过中试,技术成熟先进。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葛根黄酮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高纯度的葛根黄酮价格可达3000美元/千克。葛根素注射液是国内各大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用药的前三位首选药物之一。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葛根淀粉的需求量较大,其价格为1400美元/千克。 项目总投资约200-1000万元。其中葛根黄酮80-500万元,葛根淀粉70-200万元,速溶葛粉25-100万元,葛根饮料25-100万元。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

项目介绍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是一种面向大中小学语言教学的教学系统设备。该系统是基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室标准即声频教学的基本功能及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大胆的舍弃已被淘汰的一些功能,加入现今所有多媒体技术,做到语言教学的声像并茂,深度刻画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教学潜力。 该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如下:教师全班授课、分队讨论、四人讨论、教师任意编组讨论授课,教师单独辅导、插话、监听、示范;多种外接媒体:八路音频输入,五路视频输入,双路计算机控制操作,单片机网络通讯系统,具有网际接入功能,可以远程教学;电子举手,标准化试题考试及现场成绩统计分析、输出功能,系统更具备故障自检报告,指导现场故障排除;教学日志管理,教材编辑转录,集成外接媒体设备遥控、控制等。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根据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我们新研制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语言教学系统。该系统能满足目前大、中、小学语言教学的要求,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按安徽省的现有相关院校及中小学统计量计算,每年需求量约为400套,每套纯利至少1万元,年利润约为400万元。 合资开发。 茶叶机械系列设备

项目介绍可为客户设计、制造先进的茶叶自动匀堆机、茶叶自动车色机组。 茶叶自动匀堆机:是大型精制茶厂必备设备,每次匀堆量10000-20000kg,自动均堆两次。与手工均堆相比,本均堆机工效高、劳动强度低、茶叶匀、茶叶破碎率低。 茶叶自动车色机组:是外贸绿茶厂必备设备,自动车色机组茶叶上料、下料全自动化。与人工控制车色机相比,工效高、劳动强度低、车色加工一致性好。本项目可以全新制造也可以为客户现有车色机进行改造。 另外,可为客户设计、制造小型杀青滚筒、小型茶叶理条机等名优茶制作设备。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随着外贸出口走出低谷,外贸出口精制茶厂需要设置、更新一批精制机械设备。茶叶自动均推机、茶叶自动车色机组等大型设备前景看好。 茶叶自动匀堆机、自动车色机的造价都不高。配置了上述设备后,可节省人工2/3以上,并加工质量有所提高。设备投资的收回仅需2-3年。 技术转让、直接订货。 4C—120型系列采茶机

项目介绍1、 单人操作; 2、 使用要领容易掌握,只需半小时试采即会; 3、 采幅在115毫米左右,可根据采摘者对质量和速度的要求灵活掌握; 4、 采摘过程中,遇到木质化的枝子使电机堵转的瞬间,本机对电机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5、 机内电机选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电机效率高。所配的蓄电池是高性能、高容量、长寿命、密封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寿命达5年以上。 6、采用本机采摘,可同时对茶树起整修作用,不断提高采摘面平整度。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此产品采茶质量在国内外领先,至今没有出现替代产品。 如能形成年产100万台的生产销售能力,其中50%出口,年利润约在5亿元人民币。 技术转让。 苎麻生物酶脱胶

项目介绍本项目是利用芽杆菌属(Basillus),对苎麻胶质的主要成分果胶、木质素、半纤维素进行软化、分解和“定向爆破”,充分脱去苎麻纤维中的胶质,在不添加其他脱胶剂的条件下,制成松散、柔软、纯净的苎麻纤维(精干麻)。从而代替酸、碱化学法的脱胶。这种酶脱胶周期短,24小时内完成菌生长到产酶再脱胶的整个过程,脱胶率高达70%以上,菌种不易污染,脱胶稳定,且成本低。与常规化学脱胶工艺比较:1、脱胶生产周期缩短;2、能耗降低44%左右,脱胶剂投入减少80%以上;3、由于脱胶酶“定向爆破”苎麻胶质,可以消除强酸及高温下的强碱对纤维的负作用,不仅提高脱胶制成率达5-6个百分点,而且保留苎麻纤维固有的形态结构,大幅度改善其可纺性能,如单纤维长度、扭曲频率、弹性模量、耐磨、疲劳等指标增加10-21%;4、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减少80%和50%以上,同时,生物脱胶废水易于处理达标,可以减轻构筑物负荷,节省污染治理费用;5、精干麻潜在效益显著,精梳梳成率可提高5-6个百分点;精梳麻条无硬条、麻粒;长、短纺纯麻纱条干均匀,结杂、毛羽少,强度大,可提高1-2个等级;梳、纺、织活好做,机台故障率低;纺中、高支纱可以降低对纤维细度的要求。 市场前景苎麻是纺织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在天然纤维中所占比例仅次于棉花。我国有着丰富的苎麻资源。苎麻作为天然纺织原料具有较好的强力、挺括凉爽、极好的吸湿放湿性、对环境无污染、穿着透气、防菌抑菌、抗紫外线、易洗快干、不起静电、价格低廉等功能。用其制成的服装,穿着舒适、自然、美观、大方,且具有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麻类产品的热销已导致麻类原料的紧缺,苎麻行业原料成本价高达10000元/吨。且苎麻制品已从民用服饰拓展到工业和军事,国内年需求量约为6万吨,销售市场十分广阔。长期以来,苎麻脱胶一直沿用自然发酵法和化学法,自然发酵法时间长,脱胶不彻底;化学法越来越受制于环境保护。本项目采用生物酶脱胶新技术,对环境无污染,所生产的苎麻精干麻单纤维强力、并丝率、色泽等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性能优异,且成本低,可制成高档、优质半成品、成品供外贸出口创汇,该项目的完成,对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保护环境,开发“绿色”纺织品,对国内苎麻纺织企业生产优质、高档的麻类制品和增加外贸出口创汇,都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经济效益:总投资1260万元,年产量3000吨,销售成本1.2万元/吨,市场销售价为1.4万元/吨,利润为650万元左右,固定资产回报率1.3年。 社会效益:解决人员就业,带动本地农业发展,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成果转让。 特色芽苗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

项目介绍芽苗蔬菜,是指利用农作物的种子、根茎、枝条等繁殖材料,在黑暗或弱光条件下,直接培养出可供食用的芽苗、芽球、幼茎、嫩梢,如香椿芽、芽球菊苣、花椒芽、荞麦芽、花生芽、苜蓿芽等,可即采即食,品质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保健效果。芽苗蔬菜可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闲置场房进行生产,一年四季栽培,不受季节限制。一般生长期为15~20天,其产量高可达投入种子干重的4~10倍。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芽苗蔬菜是采用立体、无土栽培方式,产品无污染,并可直接以活体形式进行销售,耐贮运,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安全、优质、富营养、高档次的绿色食品,特别适合在城市、集镇推广。 100平方米面积可日产100盘芽苗菜,约重50公斤。100平方米立体无土软化生产设施投资约需1万元,人员经过10天培训即可操作,年纯收入可达5~10万元。 技术转让。 抗黄曲霉天然复合香精油及其制剂

项目介绍抗黄曲霉天然复合香精油及其制剂是采用双水相逆流减压萃取工艺,从山苍子、桔子、香茅草、肉桂等天然植物果实、果皮或茎叶提取无色香精油,再加挥发性盐类调节酸度精馏,所获各组分香精油经中医药理论配伍,通过微生物正交法培养实验,筛选出来的。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合作方式 抗黄曲霉天然复合油及其制剂为纯天然绿色无污染防霉剂,是干霉菌和细菌的高效抑制剂,尤其是对黄曲霉毒素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粮油、种子、食品和饲料存贮,水果防腐保鲜等方面。据统计,每年我国仅5%粮食用本产品处理,则年需求量即可达4万吨,国内的潜在需求量为10万吨左右,专家预计2010年国内防霉剂市场年需求量至少达100万吨,而目前我国各种防霉剂实际年生产能力只有3万吨,因此本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年产主产品100吨,副产品3000吨产量,年销售收入可达1160万元,年利税总额765.4万元,可带动8000户农民脱贫致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技术转让。 安徽省土壤养分与肥料信息专家系统

项目介绍安徽省土壤养分与肥料信息专家系统是将新型肥料的技术开发生产和农化服务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提供新型肥料技术开发与农化服务所需的安徽省各乡镇的土壤养分状况、历年来的肥料试验结果、各地作物种类与面积、各种作物需肥规律、养分缺素症状与施肥技术、新型肥料法规与标准和各县(市)销售网络等,并具有肥料企业迫切需要的根据土壤养分、作物种类和产量变化的复混肥推荐配方和配料决策功能,为安徽省土壤、肥料及植物营养的研究和农业信息化及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翔实的基础数据,为安徽省各县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合理施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企业提高肥料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市场前景效益分析 可广泛运用于肥料生产和经营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和教学部门、化肥生产资料部门和农业环境保护机构等。在一般的电脑中即可运行使用,具备简单的农业知识和肥料常识的操作人员在十几分钟内即可完全掌握。 1、通过指导科学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10%。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418011公顷,以10%面积实施科学施肥,全省将达到84万公顷,每亩增产20kg,增产将达25.2万吨;以每亩增收15元计,年增收将达到1.89亿元。 2、肥料生产企业应用本系统,可降低肥料成本5%-10%,提高市场占有率8%-15%。 3、肥料对农产品增产的贡献可达40%,但大多数复混肥、专用肥生产厂家,很难获得安徽省各县、市土壤养分状况等技术资料,他们在土壤分析和测试上投入很大的成本,有些厂家仍无法开发具有针对某一地区某种作物的专用复混肥料,造成了肥料利用效率低、开发成本过高的情况。2000年全省肥料使用总量为2531491吨,若10%的肥料生产应用此系统进行指导,每吨可降低成本10元,每年将为肥料生产厂家节约成本253万元。 合作方式软件版权转让、软件销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