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用迁移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

来源:抵帆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用迁移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

作者:董 丽 胡鸿志 李月棉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3期

语用迁移指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语用规则的现象。根据其在交际中的特征,语用迁移可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语用正迁移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规则获得成功,而语用负迁移则相反。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用外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套用母语,在少数情况下,这种套用基本符合外语的表达方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反而使听者莫名其妙不解其意,无法达到语言转换的真正目的。根据这种情况,相关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时弄清语用迁移的内涵,引导学生强化用目的语来思维,避免语用负迁移,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透彻理解语用迁移的内涵,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

语用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直是个颇具争论的议题,也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人们的分歧不再是母语是否影响二语习得,而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影响二语习得,即母语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并试图从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视角研究这些制约因素的作用方式。

在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在蓬勃发展,学生经常涉及到将母语翻译成目的语的实践活动,并且这一活动也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得也越来越多,但各种各样的因素仍然在阻碍着他们对文化概念和意义的进一步认知,而且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受程度和掌控能力也因人而异,同时学生缺乏对两种语言差异的敏感性,总是在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因此语用失误不可避免。虽然大部分教师也注意到了并且也在努力克服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语境中运用的缺点,尽力让学生意识到英汉文化的特点、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英汉语言的差异,以减少、防止和避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母语干扰,但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其原因除了学生方面,还在于教师本身的语言修养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首先要了解语用迁移的内涵,注重其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用于教学,了解其影响,找出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这项研究不仅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在教育实践中,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培养英语思维习惯,避免语用负迁移

由于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汉语句式或者具有强烈汉语文化色彩的句子直接套用汉语思维译成英语,通过这种方式造出的语句虽然没有什么语法问题,但读起来不伦不类,而且根本不能有效表达原文的意思,达不到语言交际的实际目的,交际活动往往失败。一般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也就是说,学生对所涉及到的词汇的用法和句型的本质有理解上的偏差,并且头脑中缺乏两种语言相对应的表达形式。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课文语言的学习,而是在课文中挑出一些容易在试题里出现的语言点,让学生反复练习或者搜罗一些英语语言中不常使用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对语言本身系统的学习,不注重常用语言表达法的学习和使用,从而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更谈不上重视英语思维的培养,结果,学生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他们所学的基本上就是如何利用各种技巧在考试中得高分,忽略了语言的真正含义和其所承载的思维,更谈不上培养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即:要学好一种语言就要用这种语言来思维,同时把正确的思维用于语言的使用和实践中。

英语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它取决于许多因素,“思维能力既得自遗传天赋,又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思维是人的第二天性,具有较强的惯性和定势作用。只有经过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消除思维惯性,所以科学的训练是培养英语思维的关键,通过训练可以逐渐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时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减少语用迁移的负面影响,使语言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参与思维过程的不仅有大脑,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人。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就要培养学生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审视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实践和训练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学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即使是错误的表达,只要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可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错误,因为它毕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角,让他们知道还有另外的方法和视角来接近语言使用的终极目标,而且在以后的语言运用活动中,这种新的思维方法会令他们以全新的、开阔的视野来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减少语言负迁移,达到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最终目的。 源语和译语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方式,因此要研究它们的异同,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比较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层面的异同入手,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异同,使他们能够在具体实践中依据源语和目的语的不同特点,超越原文对思维的限制,深刻挖掘其内涵意义,培养学生的应变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在高层次上掌握和提高双语转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避免按汉语的语言习惯来使用英语,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去探求英语民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以及社交语用方面的规则,使学生能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母语的干扰,避免语用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充分利用语用正迁移,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水平

语用正迁移指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里同时可以找到相似的语用成分。其特征为,两种语言的某些语用知识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功能、意义表达等方面可以相互交替使用,而且又不会产生歧义。所以,正向迁移普遍被认为能促进英语学习。

传统语言学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只起干扰作用。不过近年来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表明,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并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母语是语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它的语音系统、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句型结构等早已客观地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中,是抹不去、甩不掉的。甚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如果母语学得好,能够把母语运用自如,那他的外语学习也不会差;而且很少听说连母语都学不好的人会把外语学好。其原因一方面是学习者对语言有天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和主要资源,没有母语的迁移,外语学习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一些实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的拼写时会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日语的拼写体系是以汉语的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也比学习其它语言要简单,因为日语的许多词汇和汉语的相同或相似。另外,如果说所有的语言本质上是相似的,那么运用母语的规则作为推知外语规则或形成假设的基础则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见,母语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语学习的确有促进作用,教师不但不应该企图阻止学生有效利用母语的帮助来学习外语,相反应该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的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上述观点,也经过许多人,尤其是一线教师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人们已经发现了和上述观点相符合的语言认知和习得现象: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语言所传达意义的细微之处,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语义时更加准确透彻,学生即使在学习时遇到了困难,出现了语用失误,犯了思维上的错误,不正确的语用迁移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真正的困难和问题所在,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分析,指出他们的错误根源,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语言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地避免同样的错误,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和母语思维的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研究和实践显示,语用迁移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很多情况下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们不管英语水平如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有用母语思维的习惯,因此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时要完全摆脱母语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母语的负面作用,还应多考虑如何利用母语对外语学习者的正面作用,以促进外语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异同,充分利用学生的母语元认知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夏晓.思维训练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陈国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