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龙纹表现研究 声静 (西安外事学院摘要一陕西・西安710062) 青铜礼器作为礼制的一个物化形式,成为贵族政治的藏礼工具。作为青铜礼器的组成部分,青铜器纹饰虽然 具有“明贵贱、别等列”的象征意义,但不能说明商王朝统治时期选用龙纹为主体纹饰的内在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换 个角度来探讨青铜器龙纹的内在含义,进而阐释青铜器纹饰在礼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青铜器视觉姓氏 图腾分析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J522 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一大主题。殷商是青 铜器的铸造技术决定纹饰类型与形式,在此本文将先说明青 铜器龙纹发展的黄金时期。西周初期的青铜器纹饰沿袭商代 铜器装饰艺术的主要技术,就其装饰艺术和技术特征以早期 风格,仍以龙纹为主体装饰纹样,发展到西周中期则演变为凤 青铜器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鸟纹主体纹饰风格。本文主要对商至西周前期这一时段的青 铜器龙纹进行研究,通过解读青铜器龙纹及其内涵,以增进对 商周主体文化内涵的认识以及青铜器艺术之美的体会。 1龙纹的表现形式 2.1二里冈上层时期及二里头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表上的纹饰构图简单,除了简单的饕 餮纹等想象动物纹样,还未见大量的纹饰以铸造的方式表现 出来。但此时陶器上已经开始装饰动物形纹饰,绿松石构图 的动物纹样也颇为多见。 2.2二里冈文化下层时期至殷墟文化前期 此期青铜器已有各种铸造技术,龙纹体现出范作和模作 1.1夔纹 提及“夔纹”,最熟悉的莫过于青铜器上那些蜿蜒爬行、头 上有角、身下一足的侧视动物纹饰了。 青铜器上“夔纹”的称谓最早始于宋代,宋徽宗时期的王 的不同背景。线状纹饰这种方式在本期仍然有不少的数量, 脯编纂的《宣和博古图》首先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做出考证、说 特别是在鼎和瓤上。 明。《博古图・总说》之论鼎的形制及纹饰的象征与寓意指出 “圆以象互阳,方以象乎阴,……作云雷以象泽物之功,著夔龙 成称这类爬行动物纹为“夔纹”。 2-3殷墟中期至西周早期阶段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青铜器数量与体 以象不测之变”。自宋以后,历经清代至今,学术界便约定俗 量在规模上,器物类别与类型在多样性上,也达到惊人的水平; 二是其制作的细致性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其主要体现在装 3结束语 商周青铜器纹样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特 宋代学者对青铜器夔纹的称谓多取自古籍中有关“夔一 饰艺术方面。 足”的记载。早期《庄子・秋水》:“夔谓蛀日:吾以一足矜跨而 行,予无知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山海经・大荒东经》中 也有关于“夔”的传说:“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 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它虽为简单的线条纹样,却隐藏 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 着丰富的美学原则,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声如雷,其名日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 为此,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和传承商周青铜器纹样的艺术美, 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后世文献中关于夔的描述也是“如龙 而且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纹样进行创新改 一足”(《说文解字》)、“如龙有角”(《文选》・张衡<东京赋>薛 变。通过对比传统龙纹和现代龙纹在审美意识和形式应用上 综注)等。虽然文献中对于夔之“有角”、“无角”的描述前后有 的不同,来得出商周龙纹的艺术价值所在。 所不同,但始终有“一足”、“如龙”的形象特征 故而,宋人便 将青铜器上那些侧视、体躯蜿蜓如龙却一足的动物纹视为古 参考文献 籍传说中的“夔”。近代学者多延续宋说,甚至将那些无足或 [1 J许慎著.说文解字(MJ.中华书局,2011. 不止一足的爬行动物纹统称为“夔纹”。 1.2饕餮纹 [2]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ljb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5]王梦欧注译.礼记今注今译上册【M].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 [6]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饕餮纹”是指常见于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正视兽面 纹饰。其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 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 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 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的兽 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2商周青铜器龙纹类别分析 说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就不得不提及技术特征,青 112 一科教导刊r电子版J・2015年第3期r上J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