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 Education: Skills, Competence, Perception and Approach
摘要:传统的翻译教程以翻译技巧或专题为主线,强调技巧和翻译结果,轻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翻译理念的培养,导致硬译、死译、不求甚解的翻译。本文以外研社新编翻译硕士教程《非文学翻译》的成书过程为例,说明单纯技巧性培训的后果,指出翻译培训应注重注重翻译过程,“授人以渔”,培养译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即写作”的理念和批判性思维方法。
关键词:翻译硕士 技巧 能力 理念 思维方法 写作 批判性思维 结果 过程
外研社要出版一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材,约我写《非文学翻译》一书。我已经出过一本《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下称《理论与实践》),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写什么?重复以前的内容?那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写完全不同的内容,自己没有足够的素材。这时,我想起了一个学生在期末总结中说过的一句话:“看过老师的书(指《理论与实践》),只能领会老师思想的一半;听完老师的课,才能领会另外一半。”这说明那本书写分析得还不够透彻。还有一半的思想没有表达清楚。所以,下一本书的内容,应该是对上一本书的深化。
确实也是时候了!上一本书已经出版数年。这期间我在北外翻译学院又教了三年的笔译课,还为联合国和奥运会做了大量的翻译和校对工作,有了新的经验和体会。值此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大力培养翻译硕士之际,更有必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于是,欣然接受了外研社的委托。 我的教学理念是“实践为本”:自己怎么做,就怎么教。写书的理念也是“实践为本”:自己怎么做,就怎么写;自己怎么教,就怎么写。避免空谈理论。提出的所有论点,都必须来自实践,并能够直接服务于实践。我想这也是对翻译硕士培养和教材编写的必然要求。
我在翻译和教学中有随时收集资料的习惯。遇到能说明问题的例句和段落,随时复制粘贴下来,标明译文的问题,然后存起来,讲课需要哪方面的例句,拿过来就可以使用。所以,有了多年的材料积累,新书的写作并不困难:以三年来的教案为基础,补充材料,厘清脉络,阐明理论。
我把编写教程的目的定为两个: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许多人认为,翻译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技巧。只要掌握了这个技巧,什么东西都可以翻。遇到不懂的词,不过是查查字典而已。我甚至听到做了大半辈子翻译的人说:我只是一个翻译,没有必要去理解专业问题。只要我按照字面翻译出来,懂专业的人自然能够看懂。正是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才会出现这么多译者自己都看不懂的翻译作品。本书的目的,就是纠正人们对翻译的误解,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关于如何进行笔译教学,多年的教学探索表明,要求学生为译文加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中国翻译上已有相关文章,这里略去不谈。[1]
什么是正确的翻译理念?就是译者要把自己当成作者。理想的译文,应当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就像用母语直接写出来的那样。也就是说,应当把翻译看成一种写作的方式,只不过作者/译者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人的思想。既然翻译也是一种写作方式,那么所有的写作原则和对作者的要求,都应适用于翻译。所以,我在教程中有专门的章节,简述英文的写作原则,并向读者推荐了大量的英文写作指南,附录还摘录了许多片段。
对作者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译者。作者下笔之前需要知道写作的目的,译者也需要了解这个目的,而且还需要知道翻译的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自己很清楚,但译者不清楚,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写作的背景和行文进行推断;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也可能不清楚,这就需要与翻译发起人沟通。不了解写作目的和翻译目的,贸然进行翻译,可能会迷失翻译的方向,无法抓住和突出翻译的重点,无法在翻译遇到困难时,作出适当的取舍。新书中用了许多案例,说明如何分析和判断写作和翻译目的,并据此在翻译时对信息进行取舍,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原文翻译。
同样,作者理解自己写的每一句话(作者不会胡写),译者也需要理解作者的每一句话,还需要理解自己译出的每一句话(不能胡译)。作者写作要前后连贯,译文也要前后连贯,而且要保证译文的逻辑和原文
的逻辑对等(原文和译文是同一个故事);作者需要尊重读者的语言习惯,译者也需要尊重读者的语言习惯,不能因为是翻译而降低语言水准。
从这些要求看,译者的工作比作者更困难。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根本就不会写在纸上;作者的思想只要是连贯的,做到文章前后连贯也不困难;作者一般用母语创作,不受外语的干扰,做到符合语言习惯也不困难。而译者却要面临多种挑战。首先是理解方面的挑战。译者翻译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自己的知识却十分有限。这样,译者经常看不懂原文,包括中文(我是指深层次的理解)。不懂就无法翻译。但任务来了之后,必须翻。不懂也得翻。译者如果不懂得调查研究,就会导致死译、乱译、自己都看不懂的翻译。其实,在信息资源高度丰富的今天,理解(以及表达)中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通过电子词典或网上资源轻易解决。广大翻译工作者之所以没有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主要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或者没有把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在《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就详细介绍了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在新书里专辟一章介绍电子资源尤其是英英词典在翻译中的使用。散见其他各章的翻译实例,也充分揭示了网络和英英词典在帮助译者理解和表达方面的威力。第二是表达方面的挑战。翻译虽然是写作,但受到原文的束缚。译者如果自己创作,一定不会出现翻译腔(不信你看看译者写的文章)。但为什么到了翻译的时候,就有了翻译腔?有两个原因。一是译者没有意识到翻译是写作,以为翻译出来的文字,就应当洋腔洋调;二是没有掌握必要的技巧,来克服原文用词和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关于深层结构分析的一章,就是专门用来解决句子结构问题的。新书“以宏观视角解决微观问题”以及“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等章节,专门探讨了术语和词语的翻译问题。 初稿出来以后,编辑充分肯定了本书的价值。编辑认为:
《非文学翻译》初稿素材丰富,实用性强,书中所贯彻的理念和原则凸显了职业化的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作者在长期的大型翻译实践活动以及一线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总结,都是教材编写的宝贵材料。同时,作者对待翻译的严谨态度和高要求在书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用国际标准以及通行的要求来规范翻译活动等。作者对于网络工具的利用、对翻译资源的积累和运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可以考虑在教材的配套网站上让这些素材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及时更新和补充,为出新版做准备。
同时,编辑也对本书的框架和叙述方式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我都一一采纳。但有些意见我没有听从。例如,编辑认为:
本书作为一个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教程,应当按专题划分章节,如经贸、科技、法律、新闻、外交等,每个专题章节内可设置翻译实用方法的介绍环节,把一些实用的Tips融入其中。
我认为,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层次来看,笔译部分的必修课包括翻译概论、基础笔译、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在此之下的选修课才是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传媒翻译、中国典籍外译等专业领域的翻译。所以,非文学翻译的位阶更高。它应当处理更高层次的问题,即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念、方法和技能。这正是我写的主要内容。如果我直接写经贸、法律等领域的翻译,选修课还写什么?第二,如果掌握了我的理念和方法,就不需要在学校专门学习某个专业领域的翻译。任何领域的基本要求都是一样的。将来需要翻译某个领域的文件时,最重要的是获取相关专业的知识。在你阅读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和文章(英语和汉语的都要看)时,自然就学会了相关领域的表达方法和语言习惯。(见新书“以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一章)将来可能遇到的翻译领域无穷无尽,试图在学校涵盖所有的领域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第三,如果真要在学校选修课中分专业领域,那这门课的重点应当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本专业的写作规律、本专业重要概念的译法探讨、本专业常见的翻译误区,而不是泛泛而谈翻译的一般特点,否则与上位课程就无法区分。坦率地说,一本翻译教材,根本无法涵盖某一学科浩如烟海的知识,更不用说几个学科的知识。所以,翻译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告诉学生在需要这些知识时,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这正是我教学的重点:授之以渔。
看一下新书的目录,就会知道我的重点不是各个专业的知识,不是翻译的“雕虫小技”(翻译技巧),而是翻译的思想方法、理念、工具和技能(“渔”): ¨ 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实现途径
¨ 非文学翻译的职业化发展 ¨ 以英文写作的原则指导汉英翻译 ¨ 以电子工具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
¨ 以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 ¨ 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 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活动始终 ¨ 培养专业翻译精神——译文加注
¨ 专业译员不能忽视的细节——标点、拼写和格式 ¨ 准专业译员问题分析——从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 ¨ 以专业标准修改译文——案例研究 ¨ 附录1 澳大利亚翻译职业道德准则 ¨ 附录2 英语写作指南原文选读
既然是授之以渔,就不在乎老师传授了多少专业知识、教会了学生多少个术语(这是“鱼”),而是在于通过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或几次捕鱼活动,教会学生自己捕鱼。所以,我课堂上并不讲授太多的内容。也许两个小时只讲一个术语的调查研究过程。但这个过程可以揭示翻译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可以生动地展示如何有效地利用翻译工具解决翻译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书完整地呈现了翻译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案例。
编辑提出的替代性建议是以实用技巧划分章节。这一条我也没有采纳。把翻译归结为技巧,后患无穷。提到技巧,我就想到多年前看过的翻译教程,其中多数就是讲的翻译技巧,什么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等。我不否认这些翻译现象的存在,但这些现象是翻译活动的结果,不是指导翻译活动的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会想到使用这些方法。起码我从来就没有从技巧入手来进行翻译。我想,没有学过翻译的翻译家,也不会想到自己用了哪些技巧。译者在翻译操作中遵循的是更大的原则,那就是写作的基本规律,包括让读者理解的冲动。试想:如果译者跟随原文结构或文字翻译,导致译文无法理解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译者,会硬着头皮往下翻吗?不会。他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意思弄清楚,把句子写通顺,让读者看明白。该加的加,改减的减,该调的调。这是一种沟通的本能。只要培养了译者的写作意识,破除了原文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掌握了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技巧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然,了解一些翻译技巧并无坏处。关键是不要把翻译纯粹看作技巧。纯粹看做技巧,会导致不求甚解的翻译,谁都看不懂的翻译。有了写作的原则作指导,自然就知道译文应当是什么样。
译者要富有批判精神。批判地理解原文、批判地看待译文、批判地看待参考资料。批判性思维的精神,贯穿了教程始终。批判性思维的精华就是对权威提出质疑。我在进行案例讲解时,指出了一些官方文件译本中的不当之处(如“科学发展观”的译法),并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证,提出我的建议。但编辑指出:在进行官方译法和建议译法的对比时,建议尽量弱化个人观点与官方定论的对立,避免让人产生官方译法有很大纰漏的感觉。我认为,这样的观点不符合我党事实求是的精神。编辑的态度,反映了多数译者的态度:迷信权威。人人都会犯错误,官方译文也是人做出来的,有错误也不稀奇。别人指出后,改正就行。况且,提出和政府译法不同的译法,与质疑政府的政策完全是两码事(即使政府的政策,也是允许辩论的)。质疑政府提出的译法,是为了找到更好地反映国家政策精神的译法,是为了更准确地宣传党的政策,应当鼓励才对。但为了不给出版社添麻烦,我还是修改了措辞,不再使用“官方”一词,也没有说明具体的出处,只是笼统地说,现在的一些译法不太确切。
编辑的另一个建议是增加训练单项技能的翻译练习。但这样的要求无法实现。任何一篇翻译,都是综合技能训练。不能说第一篇文章仅仅训练查字典的技巧,第二篇文章仅仅训练英文写作技能,第三篇文章仅仅训练批判性思维,等等。翻译任何一篇东西,都需要全部这些技能。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做练习。可以说,学生不做练习,不犯错误,就无法领会翻译的真谛。所以,读者一定要多做翻译练习。至于练习
的题材,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本地的需要确定。没有必要全国一盘棋。老师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按照教程要求的程序去做。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按教程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
以上是我多年来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编写翻译教程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健康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