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惠娟
来源:《成功》2018年第26期
【摘 要】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中国制作2025》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坚强保障,而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结果。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才培养目标、数控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培养目标;工匠精神;数控专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指出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
“工匠精神”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并有效促进了社会创新发展,其现实内涵也延伸到各个领域。如何培养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是当今社会、尤其是中职学校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1],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创新等。敬业,指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全身心投入的认真负责的精神状态;精益,指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用心、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创新,指追求突破、致力革新的意识和行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1]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学生就业以后爱岗敬业,是学校对用人单位负责的表现。学生的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个人修养,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学校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二、培养目标概述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导向性,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主体根据社会和自身需求,借助于观念、理念、意识等,在行动前预先设定的目的或追求的结果。培养目标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培养包含不同专业目标,需要学校结合专业市场需求,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 三、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社会、企业对从业者的学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矛盾和脱节现象。
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同样缺乏紧跟社会、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和定位。其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不能满足数控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滞后,不能有力指导学生快速高效成长成材;人才培养目标机制不健全,不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数控专业特点
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机床数控化率还不高,且现有的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
(一)数控专业人才的两个来源
一是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优势是很年轻、适应性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的不足是实践经验欠缺,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二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不足是知识面较窄,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 (二)数控专业人才的三个需求
社会对于数控人才主要有三个层次需求,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蓝领层,即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培养。
灰领层,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c、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高职、本科学校培养。
金领层,即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适合本科、高职学校培养。 五、中职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大量高技能型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数控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专业界限进一步模糊化,只会简单应用的操作工注定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变革而被淘汰,社会、企业需要更多具有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从我国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着眼,既要提高数控技术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又要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综合设置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指导数控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六、中职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思路
如何在培养目标实施中,准确把握“工匠精神”核心内涵,又能切实地将培养目标展现出来,就必须依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工作思路,并且“实践”并不仅仅是学生现场实践、
教师教室听汇报作评价,而是采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专业教师在项目一线指导并督促下的学生实践。
中职学校自身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认识校企合作是社会资源的再一次整合、调配,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突破行业条条、地方块块束缚,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组建由校领导挂帅,由多部门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并选定、培养一个个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协调人,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由校内专业教师带领若干学生,在施工一线作为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参与企业项目建设,专业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在各自岗位的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协调能力、操作能力等进行观察、研究,从中掌握各工作岗位任务对学生们的技术能力要求及综合素质要求,从而通过实践研究及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现实需求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师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把敬业、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效,努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七、结束语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数控专业人才是当今时代所需,把包含严谨严格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善始善终的人文素养的工匠精神融汇贯穿于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实和实施全过程,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德才兼备、创新全能的数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苏文义,胡鑫鑫.论“工匠精神”[J].中国文明网,20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