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祁 娜 邹 伊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机器生产制造为主的工业时代,传统手工艺的匠人精神与工业创新制造二者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共通性,并且传统工匠精神在现代工业制造背景下增加了新的解释。本文对于制造企业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探寻中国的工匠精神如何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为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一般项目“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0)01.0093-04引言
工匠精神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不论何种形式及何种程度。但随着人们从传统手工业步入现代制造业,工匠概念逐渐式微,其中包括多种因素,如:产品的批量生产将工匠与产品的距离拉大,工匠精神难以持续;创新研发成本高,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其内部封闭环境难以发展工匠精神等原因。但传统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发展出新的内涵,即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联动发展,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注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构筑认同。
一、工匠精神新内涵
“工匠”最初被用来统称具有独特技艺的一群手艺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工匠群体传承的传统技艺具有世界意义,并发展出独特的中国工匠文化[1]。在手工业为主的旧时农业社会,工匠群体涉猎多个领域,常以某种专长技艺谋生并服务社会,技术精湛,水平超群。工匠精神由工匠派生而来,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的细节、严谨的产品服务质量和专注的品格[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可以对工匠精神进行诠释理解:宏观上,工匠精神理念盛行于手作时代(即传统手工业时代),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是匠人精神价值的体现;微观上,工匠精神是匠人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理念,代表着匠人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细心专注的态度,不仅是职业道德精神更是工匠精神的外延。这里所指出的匠人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加工制造领域的手工艺人,是指一切造物的劳动者,而不是局限于时代和载体的表象理解。
中国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劳动所激发的创造力,在不同的时代范畴和社会条件下有不一样的定位,理应结合现实标准评判工匠的地位及工匠精神[3]。工匠精神与传统社会的契合也并非来源于对其本身的高度认同,而是源自时代与工匠生存方式的
贴合[4]。机器生产下的工匠们正在以新的形式重复着传统手工业时代的某些特质,如手工业社会工匠们依靠个人的手工技艺生产产品与如今自动化机器介入商品并批量制造,载体的转换没有带来本质的改变,因为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和决定性因素是制造与生产过程中的隐性连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攸关当代全球发展格局[5]。现代制造业不断发展,工艺越趋复杂,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下催生更加专业、模式化、集约化的流水线工人,传统意义上的手作工匠精神模式作为宏观基准退居幕后,现代工匠精神在社会实践发展中被提出,工匠精神在现代背景下转变为工匠与工业的契合精神。
二、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工匠精神代表着国家工业制造的品质[6],之于企业而言,是一种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其背后更深的驱动力则是消费社会后期的转型需要[7]。首先,随着时代和需求的更迭,消费视角产生多维度思考,消费者越趋为服务和细节买单从另一角度迫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打磨及升级产品的功能和体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文化自身具有激励、导向、育人、凝聚、约束和辐射作用[8],企业文化内核应当注入工匠精神以助推产品生产制造态度和员工个体工匠意识的转变,实现由“人+产品”过渡至“人+产品+服务(或体验)”。工匠精神是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动力。任何企业作为竞争个体都应有其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工匠精神应当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制造企业以正确的发展路径为基础,结合特异性(核心竞争力),内生的发展出企业工匠精神,用以贯穿企业理念-制造-生产-服务的整个流程。
三、企业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衡量现代工匠精神是否存在,大致可以从几个指标出发:产品制造的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程度、研发投入的强度。企
932020年第1期
社会经纬
业工匠精神的缺失极大地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难以构建企业的核心品牌意识、创新能力及研发水准持续低下,而如何在机器化生产(工业发展)和个性化生产(工匠精神)中实现有机融合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创造革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是衡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指标。如图1所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所提供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2.1%,而韩国、日本、德国在所列出的参考国家中分别列前三名,数据分别为4.2%、3.3%、2.9%。且就《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表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创新能力排行第24,德国排名第1,美国和日本分别排名第2和第6。图示结果中,研发支出占比低反映出两点问题:第一,我国中高端技术制造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足;第二,我国还正处于中高端技术产品的加工角色中,自主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主体意识的内核思想没有注入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中。
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把控,没有高标准及突出的产品创新能力,局限于短期盈利模式,工匠精神也就无法注入企业生产与发展全过程。同时,我国技术基础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落后的前提下,工匠精神意识极度缺乏,服务化水平低下,研发投入的不足现象(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进一步导致新兴技术能力落后,高精尖产业受制于人,无法获得核心竞争力。
(二)技术学习难度增大
生产工艺复杂指标的高低能够衡量企业追求精益求精的程度[9]。生产工艺复杂程度越高则表明生产性能集成属性更加复杂以及价格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如图 3所示,在所列举的参考国中,2018年生产工艺复杂程度(其中1-7表示生产工艺复杂程度的递增分值)最高国家为美国,值为5.6,其次是韩国、德国和日本,值分别为:5.3、5.0、4.9,中国的生产工艺复杂程度数据值是4.5。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值低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生产技术水平不足,工艺技术学习不充分。前沿高技术产业的突破创新需要工匠意识的加倍投入,并作为内在精神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经济发展早期,工业发展模式还不健全,未搭建完整的框架体系,制造产业生产配置能够得到更大效率的提升。随着制造工业不断发展,传统生产方式及技术水准需不断更迭,与此同时,向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高精尖技术的难度不断加大,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起步晚,发展周期短,对于高技术能力的研发与运用能力不足,难以获得技术支持促使研发的难度加大。在高压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情况下,容易滋生两类现象:企业或个人过分追求产品利润,忽视自主创新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产品制造与工艺精神无法平衡,研发人才与个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流失。中国的高端制造产品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致使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丢失工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创新载体,进一步制约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德国图1:2018年研发支出在GDP中的比重
数据来源: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日本韩国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图2:2016年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占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库
如图2所示,在所选择的参照国家中,2016年韩国和日本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占比数据分别为7000和5210,而中国仅占1206。该数据中的研发人员是指从事研究、技术、理论、模型等专业人员,研发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研发力度的薄弱和研发人才的欠缺说明企业科研强度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其中可能的因素例如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成本的提高导致风险的增大,无法专注产品品质的2020年第1期
图3:2018年生产工艺复杂程度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
(三)传统竞争优势冲击
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其自身独特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文化特征[10]。但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互联时代下,传统优势(劳动力充足)在一定时间的利用率达到饱和,劳动力优势被创新优势所更替。
94社会经纬
首先,工业不断发展,现代制造业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传统手作发展难以实现短时效高利润,工业(机器)大范围代替工匠(手作),虽然降低了劳动成本,但工匠精神进一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逐渐削弱;其次,制造业的发展与创新不能依靠单一的形式及人口优势,更多需要创新能力和技术的支撑,而其中的缺口是工匠精神和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在结合产业实际发展情况下看,个人技艺和工匠精神需要灵活融入企业制造生产中,将优势整合并与技术制造能力形成战略互补,提升中高端技术制造创新能力,深度掌握技术优势,输出高端技术产出,以此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制造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极重,但多是低技术制造业,如纺织品、皮革、服装、基本金属,如表 1所示,前四者占国家制造业总生产比重远远超过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大
国所占比重。中国的中高技术行业中,一体化复杂装备领域竞争力低,汽车行业仅占比5.18,相比德、日占比差距大,中高端技术的世界市场份额低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较差,高精尖水平严重不足;其他机械设备仅占8.46,德国作为制造强国占比18.1;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仅占2.23,远低于德国(占比24.38)和日本(占比16.71),而中高端技术制造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竞争力。在大型复杂装备领域(指代一体化产品领域,如汽车)中,其产品制造的创新性具有典型的累积性特征,而中国在此领域极度缺乏突破性的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1]。尽管传统竞争优势在高端产业制造生产中下降,但企业仍急需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研发人员或高精尖技术人才,根植进入制造企业中,结合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制造业发展创新的主动意识和个人主体工匠意识。
表1:不同行业占制造业总生产的百分比
2017年各国不同行业占制造业总生产的百分比美国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其他机械设备基本金属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纺织品服装皮革7.545.593.327.260.940.240.08韩国10.948.115.1024.381.481.530.42德国18.5418.13.435.580.710.390.14日本18.391.925.3116.711.61——0.13中国5.188.4614.302.235.243.281.47印度8.626.237.932.405.192.600.91俄罗斯2.45.617.950.330.670.890.34数据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四、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认同构建(一)增强企业工匠精神主体意识
工匠精神可用来指代工匠个体及其社会行为呈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与观念,它是一种定型化的文化形态或理想价值观[12]。技术创新不断,产品载体不断升级迭代,在客观条件充分的前提下,技术的学习难度可以不断递减,但企业工匠精神主体意识却很难轻易构建。主体意识是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13]。唯有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基底,发展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增强企业工匠精神主体意识与劳动者素质互相重塑,才能够进一步影响劳动者文化底蕴和价值认同感,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企业内化与传承[14]。
首先应从企业文化土壤开始渗透,与制造实践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工匠精神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企业自身对于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主体意识的提升,能够提高员工个人工匠品格,对制造产业产生良性互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研发的专注力,继而推动供给需求平衡。其次,企业个体注入群体性的工匠精神特征,形成企业文化内聚,独有的企业精神文化价值既有集体意识又具特殊性质,对员工内部积极性与凝聚力的提升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这是根本性的创新动力。
工匠精神随着实践建构过程后会形成工匠行为内部意识,
即主体的时间性感受[15]。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匠精神能够更大程度的脱离个人微观意志,凝结注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并影响员工形成个人工匠意识,锻炼个体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继而延伸至企业内部,推动企业的创新机制开展并给予正向反馈。工匠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和持续性,本质精神不变,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重构,结合中国时代特征发展出新的、符合时代的工匠精神,结合企业内部文化和发展路径运用到企业生产建设中,有助于企业联结内部环节和各个发展要素,形成独特的中国工匠精神。
(二)个体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融合
中国工匠精益求精、勤勉敬业的创造精神根植于中国优良传统民族精神中。工匠精神不是社会的自然属性,但具有特定的社会性、稳定性、文化性。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工匠精神加速传递给下一代并催生了新工匠精神,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培育个体工匠意识注入企业中去,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机器生产降低了人工质量,但机器背后的技术经济需要更加精准的模块及隐性的文化价值链,意味着需要劳动者(包括个体劳动者和集体劳动者)更加精益求精的投入。例如德国制造企业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背后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艺技术;日本的匠人精神贯穿整个制造生产过程,生产出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国内外市场,工匠的熟练程度及创新创造力不断
952020年第1期
社会经纬
得到提升,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美国常年与研究型大学展开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及企业内部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韩国持续不断的研发投资和专注的研发精神,注重生产制造和服务质量,制造水平逐步提升。民族性的工匠精神融聚着每个劳动者的个体工匠精神,现代制造业互联平台的极大优势,能够将资源配置整合,联合智能制造与技术创新实践发展出现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例如中小企业可利用微创新机制实现产业不断进步与发展。
个人工匠意识与企业文化输出应当从工匠精神的多角度把握,首先,利用职工个人能动性,激发个体工匠意识,个人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发展,利于培养员工感性认知与企业认同感,帮助克服机械化制造生产所带来的僵硬模式化管理,提升企业员工进取能力,并丰富技能学习;其次,结合企业文化、背景、制造方式等,完善企业工匠精神制度,将匠人精神内化为己用,从长远角度分析工匠精神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收益。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精神联动
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与产品制造之间存在相互平衡且相互贯通的关系。现代化制造中,产品研发、设计方案、制造生产与实施流程之间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和体力劳动互换与协洽的过程,自主创新创造能力贯通于整个流程中,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创造力的培育器皿便是企业工匠精神。新时代工业制造推动技术发展,企业精神和技术创新应当融合并行,企业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梁勇.中国工匠·河北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12.[2]许德友.工匠精神与广东制造[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2.[3]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4][7]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1):75-81.[5]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6]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No.277(05):14-16.
[8]周应堂,刘霞,杨红锋.浅析企业文化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9):232-238.[9]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05):99-105.
[10][1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5-17.[12]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J].民族艺术,2016(05):19-25.
[13]葛宣冲,邸敏学.论主体意识对工匠精神的作用机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02):219-225+258.[14]丁彩霞.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1):115-120.[15]潘天波.时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1):57-63.[16]周民良.建设制造强国应重视弘扬工匠精神[J].经济纵横,2017(1):62-67.
应该赋能技术创新,才能够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并将其附加的外延价值内化吸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良性循环。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产品制造的前提,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核心[16]。提升产品质量标准的长远路径,是满足创新驱动时代下消费者不断提升的产品需求和细节处的服务质量,丰富企业创新价值链,提供优质的产品体验和核心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精神的强化,致使企业立足于产品品质和技术创新,针对消费者的共性和特性的产品需求的提升做出相对应改善,如工艺的创新、形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从以单一产品模式为中心向多元服务模式为中心转移。
五、结论与建议
新工匠时代下,工匠精神的存在及运用与工业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新工匠精神将现代技术劳动创新与匠人文化互相联结,以工匠精神为基底所迸发的创新能力与专注程度能够发挥个人能动性并凸显个人价值。从精神层面注入创新创造活力,匠人的工匠精神发展能够搭载产业现代化的便车,并快速更新知识题库,达到认知与实践的多元促进。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既存在科学管理和高效的便利工具,又存在模式僵化、市场浮躁、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负面效应,应当依托开放式创新模式,注入工匠精神,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及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增强研发投入和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提炼出中国工匠的创新精神。
(注:通讯作者为邹伊)
2020年第1期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