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功的教案

来源:抵帆知识网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功(第1课时)

1、 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 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 简单规律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生活、分析归纳的能力,体会实验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 物理知识的欲望。

2、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 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准备: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补充歇后语,说说生活中有关功的词语 二、 新课教学 1力做功 功的定义

初步感受做功的事例(要求学生画出两演示实验中小车受到人力的示意图) 演示1、用手沿水平方向拉一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演示2、手提升重物向上运动(出示幻灯片:小车、重物受到拉力示意图)

让同学们归纳讨论、归纳:上述两例做功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引 导启发)

共同点一一有作用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不同点 力的方向

总结功的概念: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我们就说这个 力对物体做了功。(板书)

再次感受做功的过程(fiash动画演示)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功? 演示不做功的事例: (1)竖直上抛乒乓球 根据功的定义分析人是否做了功

师导出:由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在竖直方向的力,功都由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二个必要因素决定的。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板书) 强调:两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让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做功的实例 归纳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物体受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 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垂直

(2)用力推墙壁

2 •功的计算

问:我们已经知道做功需具备两个必要因素,那么功的大小和这两个因素有何 关系呢?[出示幻灯片]

1=1

―円 圉甲

图乙 图丙

T I

从图上分析得出结论:在通过相同的距离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功越 大;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等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大,贝M故功越大。 即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还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 比。在力学中规定:

1、 功的大小: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 计算公式:功=力乂距离,即 W=Fs 3、 单位:焦耳(1焦=1牛•米)(板书) 感受1J的大小 例题讲解

例、在平地上,用50牛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牛的箱子,前进了 10米,推 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知识小结

功的定义: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 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必要条件: 1、 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2、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功的计算:功=力乂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W=F S

单位:焦耳(焦)符号:1J=1N.m 课堂练习

(一)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1、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2、 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 3、 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4、 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二) 用20N勺水平拉力把重为100N勺物体沿水平桌面拉动2m拉力所做的功_ J,重力做的功为_J

(三) 甲同学用10N的水平拉力将重300N的箱子沿水平地面匀速移动了 10m, 乙同学将这只箱子匀速举高2m,甲同学做功 __________ J,乙同学做功 ______ J。

课后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劳动现象,用今天学习的物理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中的是否有 力做功,并记录下来

教师寄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