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研究 ‘‘ 因此 的词汇化过程及成因分析 口邵悦 摘要:现代汉语中, “因此”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但是在上古乃至中古的时候, “因此”却是两个词 即“因”(表示“凭借”义)和“此”(指示代词)。本文从词汇化这个角度,通过描写“因此”的词汇化过程 管窥“因此”的历时发展情况,并分析“因此”词汇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希望以此来了解词语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因此词汇化历时发展 一、引言 通过分析“因此”在不同时期的用例,提取出以下模型: 甲:因・止匕+NP+S 乙:S,因・止匕+VP “因此”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用来 引导表示结果的从句。吕叔湘先生(1982)说: “最常用 的表示原因(广义)的关系词,在白话是‘因为’和‘为 (了)’,在文言是‘以’ ‘为’ 由’。这些关系词可 以引进原因补词,也可以联系原因小句”。王力先生的 丙:S ,因gL+S 其中,s代表“因此”前后出现的话语,一般表现为单 句或复句,NP是名词性成分,VPN是动词性成分。下面将 结合上述模型具体论述“因此”的词汇化过程。 (一)甲式:因・ ̄L+NP+S 《王力古汉语词典》则归纳出“因”的三个义项:依靠, 凭借,沿袭;佛教语“因缘”的简称; (副词)于是,因 其中的“此”多指其后的NP, 者紧密结合, 1J]j 此就。“此”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这”。“因此”表示“凭借这些”等意思。我们不 充当“因”的宾语。整个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此时, 禁要问:“因而”由两个词演化成一个词,经过了怎样一 “因”多表示“凭借、趁着”等含义。“因・此+NP” 般 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演化? 答上述问题。 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放在句中一般在谓语f;;『,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因此”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分析来回 状语。例如: (1)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周 关于“词汇化”,董秀芳(2002)认为“从历时角 礼・地官司徒第二》) 当然,甲式是笔者在众多语言事实中概括的一个模型, l_S ,因・此+NP,S 度看,很多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从非词的分 程”。换句话说,“词汇化”可以被视为从非词的分立 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这一发展过 立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词汇化过 实际上有一些变体。我们归纳出这一模型还有两个变体: 其中,s 、s 是两个话语单位。“因此”可以出现住,1J 程。目前为止,关于词汇化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如刘利 首和句中(因其后还有NP等语言单位,故小口j 能出现在句 (2008)曾对“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作过分析; 尾)。如果在句中,其位置一般在谓语前。如: 而有关“因此”的研究,如邓雨辉(2007)从语义关系、 (2)自古至今,求法之人,足有障难,请安排也。不 连接能力、句法限制等方面对“因此”和“因而”的用法 因此难,则无因归国。(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进行辨析。“因此”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连词,从 清楚“因此”的历时发展脉络,二来还可以通过“因此” 管窥同类词的词汇化过程。 二、“因此”的词汇化过程 (3)余取今月七日上州,见新刺史端公。因此次,具 2.S.,因・此,S 词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看 申送扣尚往日本国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 这一结构与第一个变体的区别在丁“凶此”后没台NP 成分, “因此”的独立性较前一一变体有所增强。这种结构 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存在。如: (26)次公子则跨骡以时随从人等,仅存五六人,亦 “因此”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结构形式是不同的。笔者 从。(宋-东吴道 景德传灯录 ) ‘(24)如何在此独步,没人随从?(《醒世恒言・张淑 儿巧智脱杨生 ) 均徒步而行。(清・佚名 西巡回銮始末 ) 至此, “随从”的词汇化已经完成。 “随从”表示“人跟随其后”,通常是地位身份较 低者跟随地位身份较高者。古人讲究门弟尊卑,渐渐把跟 参考文献:随地位身份较高者后面,为其服务的人叫做“随从”。 [1]古代汉语词典[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j:是,在魏晋时期“随从”又可用作名词,表示“随行人 [2】现代汉语词典【员、跟从者”。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4. [4】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8. (25)尚曰: “吾少时诚有此事。”弘于江陵,见一大 40 仨 鬼,提矛戟,有小鬼随从教人。(晋-干宝(《搜神记 ) (沈峥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41) 2O11.08 语言应用研究 (4)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 上,或以牧下。( 鬼谷子・反映第二 ) 句前往往没有其他语言单位。从语义指向上看, 此”指 向的是其后的NP,二者的结合紧密,共同充当“因”的宾 语。这里的“因”和“此”都具有实在的意义。 首先发生的由甲式到其变式“S ,因・此+NP,S ”和 ,,(二)乙式: S,因・此+VP “因”和“此”还是两个词,“因”仍有较为实在的 意义,“此”后已没有NP结构,且“此”多指前一话语单 “s因・此,S ”的变化,看起来只是在形式上细微变 位S。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结构中的“因此”后面的句子往 化,但这却为“因此”虚化、凝结化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 往省略主语,故用VP来表示,这也是不把它视为连词的重 条件。特别是NP的脱落,使得“此”由NP趋向于“因”, 要原因。s*nVP之间的关系表现为VP这个结果往往是依靠 导致“因”和“此”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朝着词的方向 S表示的内容才能实现。据邱娟娟(2005)的观点:“通 发展。在意义上,“此”也慢慢指向前句,“因此”逐渐 过对现拥有的古籍文献的穷尽式考察与分析,我们提出判 具有一种连接功能,为最终发展为连词起到了重要作用。 断因果连词‘因此’产生的标准是:1.具有‘因为这,所 这虽然只是细微的变化,却体现了其发展方向。 以……’的意义;2.处于表果分句的句首;3.‘因此’分 后来由甲进一步发展到乙再到丙,“因此”后的成 句紧置于表因分句之后。这三条是互为一体的,缺少任何 分由NP发展为VP,再发展为S。。如前所述,甲式中的NP与 一条, ‘因此’都不能看作是因果连词,而只能是个介词 短语。”本文采用这种观点。这时的“因此”前后两个分 句往往不具有“因为这,所以……”结构义,如例(6)中 的“桓公伏甲设馔”与“欲诛谢安、王坦之”并不构成因 果关系,所以“因此”还不能算是连词。例如: (5)中尉意,敕若许,即因此便动兵马,起异事也。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6)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 之。((《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7)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世说新 语・赏誉第八》) 上式是“因此”后面的句子省略主语的情况,如果主 语没有省略,主语NP一般放在“因此”的前面,于是“s, 因・此+VP”就变成“S,NP+因・此+VP”。由于“因此” 前有NP,不在句首,所以这时的“因此”也不能算是连 词。如: (8)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 “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 (三)丙式:s,,因此+S 虽然从形式上乙式(“S,因・此+vP”)和丙式 (“S,,因此+S。”)区别不大,但二者实际上并不相同。 丙式的“因”和“此”,意义已经比较虚化,在结构上, “因”和“此”之间的联系已经很紧密了,这时的“因 此”可被认为是连词。如: (9)及其有田神功等诸军,皆不受制,因此不志,愧 耻成疾,薨于徐州。( 潭宾录・李光弼》) (1 0)后诸女配国家为其香,因此得烧香。( 太平 御览・卷第九百八十一 ) 我们之所以把“S ,因・此+NP,S。”“S ,因・此, S。”两个结构看作是甲式的变式,主要是考虑到其与甲式的 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因此”后面的语言单位要么是单 个词或短语,要么就没有,而乙式和丙式中多为完整的句 子或者省略主语的句子,联系很明显,也考虑到出现的时 间很接近。将“S,NP+因・此+VP”视为乙的变式则主要是 因为此时的“因此”还不能算是词。当然,这样做一方面 是便于叙述,另一方面也便于更清楚地看到“因此”的词 汇化脉络。 三、“因此”词汇化成因 从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因”和“此”刚刚能 够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由于二者结合不很紧密,所以 “此”后面往往能带NP结构,而且此时“因此”引导的分 “此”联系很紧,共同作“因”的宾语,而乙式中“此” 指代s并作“因”的宾语,VP ̄JJ是“此”指代内容的结果, 显然“此”与VP联系不如其与NPJJ ̄样紧密,尽管“s,, 因・此,S。”的“因此”看上去很孤立,但是由于其有明 显的实在意义,我们认为它没有乙式中的凝结度高。又由 于VP作为句子并没有主语,或者主语在“因此”前,“因 此”作VP的状语,故VP与“此”的联系又比完整的句子s 与 “此”的联系紧密,所以说“此”与后面的成分的紧密度 在不断下降,即与NP紧密度>与VP紧密度>与S 紧密度。这 客观上进一步增强了“因”和“此”的凝结度,为其最终 发展为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结合相关的语言事实,将“因此”的词汇 化过程抽象概括为三个基本阶段:分别是“因・此+NP+S” “s ,因・此+s,”“s.,因此+S。”。而在每个阶段,又 有多个变体。第一阶段,“因”和“此”显然是独立使 用的两个词,第二阶段大致是一个过渡时期,但“因” 和“此”仍是两个独立的词,到了第三阶段,“因”和 “此”逐渐结合为一个词。本文试图通过一种形式化的方 法,将“因此”词汇化的过程描写清楚,并对其词汇化的 原因做一点分析。 限于多种原因,本文没有具体讨论“因此”究竟是什 么时候才凝结为一个词的,这不能不说是本文一大不足之 处。而这个问题在学界也颇有争议,综合目前研究,多数 学者认为是在南北朝到五代这段时间。笔者大致分析了一 下收集的材料,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不过,这个问题有待 日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古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f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3]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5). [4】邓雨辉.果标“因此”和“因而”的用法辨析【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8). [5】邱娟娟.连词“因此”产生的源和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3). [6]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邵悦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430079) 巴 2Ol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