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一(25分)1.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这个句子。(3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解析】“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八字只能用正楷字书写,注意字的结构和笔锋。本题大部分学生会扣1分,属正常范畴。难度系数中。2.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名句,其中第(4)句还需填入作者。(10分)(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2)返景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5)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6)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鹿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江南逢李龟年》)(李益《夜上受降城下闻笛》)(《论语·子张》)(7)诗文中蕴藏着四季之景,“山朗润起来了,____________,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朱自清笔下春日的温暖;“红莲被那密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是冰心笔下夏雨的滂沱;“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是曹操笔下秋风的肃杀;“____________”是谢道韫笔下冬雪的灵动。【参考答案】(1)江春入旧年(2)复照青苔上(3)随君直到夜郎西(4)岐王宅里寻常见(5)回乐烽前沙似雪(6)博学而笃志(7)水涨起来了秋风萧瑟未若柳絮因风起【解析】课文默写考查同学们对必背篇目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功在平时。注意字词书写正确、规范,比如“岐”“笃”“萧瑟”几处。难度系数低。见《新东方初一期中复习——基础知识》杜甫3.结合语境,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2017年“南马”(南京马拉松)惊艳升级,诸多名胜景点和城市地标纳入路线,形成“史上最美马拉松赛道”。15公里处,选手们跑出中山门,进入中山陵园风景区,明孝陵、美龄宫、梅花山、植物园、前湖、琵琶湖等知名景点汇聚于此,美不shèng()收。金秋十月,陵园路的梧桐树洒下浓密的树荫(),金黄色的梧桐落叶随风摇曳;植物园的金.桂和丹桂已zhàn()开花苞,随风送来阵阵芬芳;水鸟栖息在前湖湛蓝的水面上,送来声声婉()转的曲调。.最美的“南马”汇聚起山水城林,人文绿都的芳华,绘就了一幅秀美的山水;就像谱写了一曲悠扬的江南曲调;就像创作了一首隽永的怀古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①美不shèng收(③zhàn()开yīn绽wǎn【参考答案】胜)②树荫().④婉()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难度系数低。(2)将划线句修改为符合语境的比喻句。(2分)【参考答案】仿佛一幅秀美的山水图。【解析】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运用,比喻(明喻)要有本体+比喻词+喻体。本句中,“‘南马’汇聚起的芳华”是本体,用一个比喻词“好像”“仿佛”“好似”等等,喻体是“秀美的山水图”。需要熟练掌握比喻句三要素,难度系数中。4.《朝花夕拾》中,除了《二十四孝图》外,鲁迅先生还提到三本印象深刻的书,分别是《______》、《天演论》和《山海经》。这三本书分别出自篇目《五猖会》、《______》和《______》。结合阅读体验,说说鲁迅先生对这三本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6分)【参考答案】《鉴略》《琐记》《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对《鉴略》的态度是厌恶、批判的;对《天演论》的态度是好奇的;对《山海经》的态度是喜爱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和作者情感的探究。考查内容比较细致,难度系数中。二(40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5~6题。(5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5.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_____”字,第一、二句分别以仰望和_____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_____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秋俯视依依惜别【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情感。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秋”字明显点明了季节,这句的视角是仰望视角;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明月在上,江水在下,则是俯视视角;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一句,交代了行程;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思君”二字,寄托了诗人惜别之情。难度系数中。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2分)【参考答案】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画面描绘。每周作业第二题都有相关题型的练习,并有语音讲解,需要学生能读懂诗歌,表述流畅。难度系数中。(二)阅读古文,完成7~9题。(11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②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②捉:捡、拾。③尝:曾经。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1)尊君在不_______..(3)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参考答案】(1)对别人父亲的尊称(3)代词,指金片(2)回头看(4)从前的,旧的(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4)宁读书如故._______③
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前2小题都是课内《咏雪》的注释,很简单;第3小题是对“之”代词的考查,相对有一些难度;第4小题暑假班文言文《狼》学过“而两狼之并驱赶如故”,应该是要拿分,和没提前学的同学拉开差距。总体难度中。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参考答案】(1)过了正午时分(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能力,要求做到字字落实。需要翻译的重点字词有:至、舍去、去、乃、割、非。看出省略的部分,能让理解翻译更加通顺。难度系数中。9.结合【甲】、【乙】两文,关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3分)(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诚信相处礼貌相待(3)____________真心诚意不贪名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能够读懂甲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和乙篇《世说新语·德行》,以及“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其中《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诉我们做人交友要讲诚信,懂礼貌;乙篇《世说新语·德行》告诉我们不要和贪恋名利的人为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告诉我们替人谋划要竭尽自己的心力和讲诚信,任意答3点可得满分。难度系数高。(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3题。(10分)【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乙】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这家老婆婆,裹得肿肿的,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那是落了雪。”奶奶说。“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节选自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贾平凹《冬景》。有删改。)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这家老婆婆,裹得肿肿的。..(2)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肿:________肿:________(2)这里指变肿、变大【参考答案】(1)臃肿,这里指衣服穿的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第1小题很好理解,裹得肿,就是衣服穿的厚,看起来臃肿;第2小题结合上文来看,是雪落在线穗子上,让线穗子看起来变大了,这里的“肿了”,应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肿变大。难度系数高。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C.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D.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朗读节奏划分。C选项中,“都”字应该重音而不是停顿。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做出判断。难度系数高。12.从修辞的角度,结合加点字词,赏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1)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参考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借“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富有层次美,使山坡美景这一宽泛的景物显得微妙可感知,而非遥不可及,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喻修辞鉴赏能力。根据我们讲授的四步公式:点明手法+本体喻体+特点+感情,结合文本,进行作答。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加点字,所以加点字要重点分析。难度系数中。(2)奶奶,电线肿了。....【参考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肿”字将电线人格化,表现出电线在雪中变粗变大,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拟人修辞鉴赏能力。根据我们讲授的四步公式:点明手法+动词人)(2分)格化+特点+感情,结合文本,进行作答。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加点字,所以加点字要重点分析,从语言的角度加以综合赏析。难度系数高。13.同样是写冬景,【乙】文的冬景和【甲】文相比有何不同?至少写两点。(2分)【解析】甲文的冬景是温晴的,乙文的冬景是严寒的;甲文的冬景是直接以空间景物来展现冬;乙文的冬景运用了间接描写,以人的表现来衬托出冬。(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14分)藏在花蕊里的童年佚名宝贝,请你放下手里的喜羊羊,让它睡到你自己的小屋去。你乖乖地坐在那儿,安静地听爸爸讲,我们藏在花蕊里的童年。老家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充满快乐的河。它从我们家对面的大山上悄悄地发源,在美丽松鸡和野兔戏耍的林间流过,洁白如雪,飞如银丝,一路欢歌,经过我们安详的小村。我们童年的时光,随着哗哗的歌唱在不轻意间悄然流逝。有时,赤脚走在冰凉的河水中,我分明感觉岁月从指间滑过的清爽。童年的劳动任务,是每天给家里的老牛割上两竹篓青草。我们明明知道小河边的草已被我们消灭得精光了,哪怕是一棵尖尖的草芽。但还是禁不住哗哗水声的诱惑,每一次割草都一路朝小河边飞奔而去。我们在半山坡上就甩掉竹篓,让它自己从山坡上滚落下去。等我们脱光衣服,一个猛子跃到小河中的时间,它已惊魂不定地到达。我们光溜溜的排成一个长队,站在高高的大石头上,青蛙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往水里跳,惊起如雪的浪花。我们在春天的小河里戏水,三月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我们黑黑的皮肤,照耀着我们纯洁如水的童年。河边长着一个高高的核桃树,有一年春天的时候,居然在树冠上长出了一个篮球大小的蜂巢,整天蜂群乱舞,热闹至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爬上树,一把火,把这个蜂巢给烧了。并且享受了一顿油炸小蜂儿的美食。童年的时光中有许多未知的欢乐在远方召唤。秋天,成熟的核桃从夜空中滑落的声音,那是爸爸童年里最美丽的声音。我知道,在这样的季节里,好伙伴们都睡到了木屋的楼上。每一个晚上,猫一样的耳朵耸立,绝不放过一丝丝的风吹草动。那些让我们期盼很久的核桃,终于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深夜成熟,悄然落下。那样的夜里,核桃打破碎碎的月光,从树叶间飞鸿一样穿过,吓走一只美梦中的松鼠,仓惶而逃。“啪——啪——啪”,睡在木楼上的我们默默地计算着我们的希望:一个,两个、三个……天还未亮,我们如猴子一样,提着篮子,往树下飞奔而去。把希望一个一个装进提蓝里,慢慢地积攒,晒干了,卖给那些城里人,换来我们一个学期的学费。夜深了,草堆上洒落一层淡淡的银辉。我们在草堆间捉迷藏,银铃的笑声抖落棕树上淡淡的月光。有时,我们也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打着火把,顺着一条山沟一跑寻去。我们去找一种像癞蛤蟆一样的石蚌,用鸡蛋蒸来吃,味道十分鲜美。这些长相难看的家伙,属于夜猫子系列,白天猫在洞里睡觉,晚上悄无声息地出来活动。我们自己做的手电筒对它一照,呆呆地不动了,一伸手便拿住了。月光下如雪的山泉,时隐时现的火把,欢快的笑声响彻云霄。这就是我们藏在花蕊里的童年,神秘、美丽、自由、芳香……(摘自新浪博客,有删改。)14.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的事情?请简要概述。(4分)【参考答案】4件。(1)赤脚在河里走,排队跳进河里玩闹;(2)烧了核桃树上的蜂巢;(3)捡核桃晒干卖给城里人;(4)和小伙伴们一起捉石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根据分值可判断有4点。分点答题,逐一概括,注意不要遗漏。15.对下面这句话的意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这就是我们藏在花蕊里的童年,神秘、美丽、自由、芳香……A.“神秘”指的是童年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未知的快乐。B.“美丽”指的是童年生活中蕴藏的美景、美食和美好的希望。C.“自由”指的是童年生活中蕴藏的游戏玩耍的无拘无束。D.“芳香”指的是童年生活中蕴藏的短暂浅淡的记忆。【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意理解能力。“芳香”指的是童年回忆的美好,回忆仿佛带着香气,和标题里的“花蕊”相呼应。16.从下面景物描写中任选一段,品味它的作用。(2分)【甲】家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充满快乐的河。它从我们家对面的大山上悄悄地发源,在美丽松鸡和野兔戏耍的林间流过,洁白如雪,飞如银丝,一路欢歌,经过我们安详的小村。【乙】那样的夜里,核桃打破碎碎的月光,从树叶间飞鸿一样穿过,吓走一只美梦中的松鼠,仓惶而逃。我选,【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修辞的赏析。选甲段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入手,交代了河的起源和流域;渲染了愉快、轻松的氛围;表现了小河在“我”记忆里的美好;为下文写与河相关的回忆作铺垫。选乙段从修辞赏析入手,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打破”“吓走”都将核桃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核桃掉落时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眼中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富有感染力。17.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为何取题为《藏在花蕊里的童年》?(3分)【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也是我们考前复习的重点。根据我们给到的公式,结合文本,以“藏在花蕊里的童年”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是童年;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藏”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增加了文采;“花蕊”代表着美好和芬芳,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对童年对故乡的快乐、美好的回忆。18.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何要给孩子讲述童年的事呢?(3分)【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探究。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乐、精彩的,给孩子讲述童年,是想传递自己的童年的美好;从文章情感来看,作者认为自己的童年“神秘、美丽、自由、芳香”,是想抒发对童年的怀念;从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宝贝,请你放下手里的喜羊羊,让它睡到你自己的小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在孩子只能玩玩具喜羊羊的童年是惋惜的,希望他们也可以有亲近大自然的童年。三作文(35分)
19.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助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至少选择两个角度)。(5分)....今天的课前演讲真精彩,小刚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演讲结束了,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今天的课前演讲真精彩,【解析】本题是一道扩写题,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两个角度进行丰满。其实可以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对小刚如何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进行补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来写大家如何听得津津有味。语言流畅,符合逻辑即可。20.根据要求,完成作文。(30分)朱自清先生偏爱初春的花草,冰心先生钟情夏日的荷影,史铁生难忘秋日北海的菊花,老舍先生最有趣,喜欢冬日里秀气的山和水。他们或是单纯地喜爱着草木荣枯的景象,或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再也忘不了那朵花、那些树。请你以“记忆中的_________”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