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淮安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的一个中国特大城市。淮安位于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是江淮淮扬文化的中心,自古便是水运枢纽、南北要冲,明清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的美称 。
经过多年来的管理与整治,淮安的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健全,重点流域水质已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下面主要介绍淮安近几年环境方面的情况与具体的保障措施:
环境方面的情况
(一)水环境
2011年时全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全市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轻度污染的断面有3个,占7.9%;重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与2010年相比,水质达Ⅲ类(优良)的断面比例下降了2.6个百分点,水质劣于Ⅴ类(重度污染)的断面比例无变化。
从城市饮用水源来看,全市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共有7个地表水厂,日供水总量25万吨以上,其中市区(包括淮阴区和淮安区)3个,县城4个,在2012年时,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总量达14280万吨,达标率为100%。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保持稳定。大运河、里运河各断面水质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
(二)空气环境
就城市空气而言,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市区有5个站点,四个县城共设空气自动监测站4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2012年全年共监测366天,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328天,优良率89.6%。与2011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3.8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三)声环境 2012年,全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较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了0.2分贝。涟水县和洪泽县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为轻度污染级别,其他县城区处于较好级别。工业企业的噪声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夜间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有所加重,来自交通噪声源的夜间污染依然居高。
(四)污水处理
在淮安市,县级以上城区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2011年底,日处理能力已达47.13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全市燃煤机组已全部建成脱硫设施,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6.3万吨。经国家考核认定,2011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分别排放8.06万吨和5.04万吨。
具体保障措施:
(一)政策法规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暂行)》,对全市3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了环境行为信息
评定,并报省厅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公开。年度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及信息公开化参评企业达1388家,同比增长11%,在《淮安日报》、环保网站公开,不断推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律法规。为稳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2011年还围绕生态市建设制定并出台了《2011年度生态市建设考核办法》。
(二)执法监察
组织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整治、秸秆禁烧巡查、规模化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组织开展了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化工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环境违法问题整治、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重金属排放(涉铅)企业整治以及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环保执法专项行动。
(三)强制性清洁生产
为江苏沙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江苏苏食食品有限公司等20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在列的企业举办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班,分批次对江苏浙长电源有限公司等全市6家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全面审核。
(四)环评管理
201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年度新开工和竣工的工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关于加强工业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规划和建设
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听证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印发《关于推进市级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函》,强化市级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五)信息化建设
完成“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专网、省厅“1831”专网市级终端的建设;完成市环保局办公网络的改造;完善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办公电脑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淮安环保”网站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等监测数据,加强网上办事与投诉监督功能建设,加强在线办事与公众互动功能建设;对县(区)环境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业务及技术指导。
(六)宣传教育
2011年,全市环保宣教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企业经营者、各级干部、广大青少年和群众为重点对象,大力开展形式创新、内容丰富、贴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重点组织开展了新闻舆论引导工程、生态建设造势工程、绿色细胞创建工程和社会宣教培训工程。这些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