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试题卷
命题:赵宇慧 审稿:盖文斌
满分[100] 分 ,时间[90]分钟 2012年10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 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遂公盨及铭文拓片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A.①④
B.②③
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 C.①②④
D.②③④
2.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3.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4.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应注重品行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须注重才学
5.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
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6. 南宋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中记载:“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从中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①政府设置官员管理商业 ②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③南方经济发展 ④城市商业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8. “闽之海外有台湾……初为颜思齐问津,继为荷兰人窃据……(后)归于圣代,入版图而输赋税。”这里的“圣代”是指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有利于化解该纷争,颇具智慧
C.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D.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10.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
记载)。1902年,染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小说的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改良派的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11. 在雅典人看来,凡是不成功的即是不合法的,因此军事上的失败往往会使将军背上背叛
的罪名,成为法庭上被控告的对象。公元前424年,在征得雅典人同意后,将军默许了西西里各邦缔结的和平条约,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但回国后,雅典人却认为他们由于接受贿赂而放弃了攻占西西里的努力,因此将两名将军放逐,对第三名处以罚款。这最能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集体决策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特色
C.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容易感情用事 D.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有必要的约束机制
12.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
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 “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14.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
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5.《十送红军》的歌词写道“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
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
A.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 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①“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阶级基础 ③实业救国思想产生 ④促使了新文化运动产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
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16. 右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19.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
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20.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 A.推翻沙皇政府 B.增强革命力量 C.推翻临时政府 D.反对外来干涉 21. 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22.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
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3. 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
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24.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广场边上
有著名的“白天鹅之家”餐厅,餐厅门上面有块铜牌,用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写着:“卡尔·马克思自1845年2月-----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在此居住期间最有可能完成的是
A.发表了《神圣家族》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创建领导第一国际 D.出版《资本论》第一卷
25. “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问是彼此相容的。”与列宁所评价这一人物相关的是
A.文化兼收并蓄,注重交流,翻译事业发展 B.摒弃党派意见,弘扬宗教和道德,尊重宪法 C.发展实业,发展交通运输,尤其铁路建设 D.精简编制,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征兵制
26.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
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此正确的认识有
①显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③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④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7. “二十世纪‘六○’年代是个激情和叛逆的年代,其时间大约是指1963年至1973年之间”,这与我们通常将1960年到1969年视为“六○”年代的做法不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20世纪各国历法尚未统一,史家采用不同纪年而出现差异 B.史家因主题而定分期标准,故各种分期都有自己学理根据 C.各国分期方法不同,虽求同存异但年代终始计算仍有歧义 D.世界各国有关历史的分期都有公认的标准,不可任意调整
28.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29. 1979年9月24日英国《卫报》刊文《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说:“中国一
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该文中“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有
①思想路线未变 ②人口基数过大 ③经济模式单一 ④中美关系紧张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30. 下表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单位:%),对
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美国 日本 中国 1970年 2.3 11 6.2 1980年 2 4.1 7.9 1990年 1.9 4.2 7.6 1993年 2.2 1.4 12.7 A.美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 B.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C.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D.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呈负增长
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 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二 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毛哥的BLOG》 材料三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社会的“善治”包括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侧重于“治民”(即社会治理),后者侧重于“治官”(即政府治理)。20多年中国改革实际上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
——燕继荣《中国的改革:另一种民主化经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材料二
中的“英国文化模式”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加以说明。(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怎样体现“善治”的?(4
分)
32.(18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
通过什么途径?(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8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1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
点?(1分)
嘉兴一中2012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一)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2年10月
一、选择题
1~5 AACBD 6~10 DBDCC 11~15 CBCCB 16~20 DADDC 21~25 ABCBD 26~30 DBDAB
二、非选择题 31.(22分)
(1)作用: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分)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2分)
(2)办法: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统而不治;(4分)特点:渐进改革。(或者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极少大起大落等)(2分)
(3)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矛盾;(2分)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矛盾;(2分)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南方的黑人按5分之3人口计算,缓和了南方和北方矛盾。(2分)
(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修改宪法(1982年宪法);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分)
32.(18分)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 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2分)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2分)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8分)
(4)史观:全球史观。(1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