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来源:抵帆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2卷 第2期 2002正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O1.12 NO.2 6月 Jun.2002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王伟红 (漯河师范学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出现 了新的特点,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商品的生产不只是价值的创造,也是包括使用价值在内的财富的创造。价值创造 只与劳动有关,非劳动生产要素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作出了贡献。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就是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 的实现。 关键词:生产要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图分类号:F0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2)02—0042—02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 包括受雇于企业的工人、受雇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受 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 雇于企业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劳动方式不同,管理人 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 员和科技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工人以体力劳动为 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 主。这三部分人的劳动都是生产商品所不可缺少的。 本规律。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 他们都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随 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 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 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 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 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社会 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 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涉及 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一个职能就够了”Llj。这就意 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思想, 味着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只是直接劳动,还包括技术和 具有划时代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 管理。之所以经营管理活动创造价值,是因为经营管 须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 理过程就是经营者的劳动过程。与普通工人的简单劳 论的研究和的认识。 动相比,它表现为复杂劳动,而且它创造的价值要远 远高于简单劳动。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也凝结在商品 中,只不过不是具体地直接凝结在特定的单个商品 1 对脑力和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新 中,而是通过经营管理本身作用于经营管理的对象, 的特点:由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为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秩序,提高 科学技术劳动在经济增长中逐渐起主导作用;管理劳 了被管理者的劳动效率,使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整个企 动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业的经营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科技和管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脑力劳动、科学技术劳 理的人员的数量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以浓缩的高效的 动、管理劳动对价值的创造问题的研究。 智能劳动,创造出高倍的价值。 在很多人看来,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仅仅是指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提出:非公有制经济的企 工人的劳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不在此列。 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否也是劳动?结合上面的分析,我 这是违背劳动价值论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将价值源泉 们就应该承认,他们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活动也是一种 唯一地归结为直接劳动。因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从 劳动,而且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同样创造价值。我们承 事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的生产集体, 认生产部门的管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如若它一 收稿日期:2002—04—07 作者简介:王伟红(1968.),女,河南洛阳人,漯河师范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王伟红: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43・  旦与财产的私有权相结合,就说它丧失了创造劳动价 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值的属性,那就会在逻辑上形成了一种难以自圆其说 比如,按要素分配是否会造成对劳动者的大量剥削? 的矛盾。因此,不管生产性企业的所有制状况如何,生 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收入应如何定性?私营企业 产性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主的收入是否全部来自剥削等。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 清楚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必须结合所面临的新的历史 条件,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 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以消灭私有制为 2 关于对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 发展,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以及信息等已经 前提的。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社 成为除了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之外的重要生产要素。 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非 因此,对于这些生产要素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日益引 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人 类的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其他任何物化劳 动如机器、土地和资本等都只能转移价值而不能创造 价值。价值的实体是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 理论的本体和核心所在。决定价值的因素是一元的。 价值只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 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此外,不存在任何其它决定价值 的因素。这样,在商品生产中,新知识、新科技进入劳 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不是新 知识、新科技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 识、新科技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的创造和 使用价值的创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商品的生产不 仅是价值的创造,而是包括使用价值在内的财富创 造。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同 整个财富创造过程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 关,而财富的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有关。财富的创造 需要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其中包括资本、土 地、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等。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 派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观点时 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 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 表现”l2j。因此,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 之母,二者缺一就没有生产过程发生。综上所述,非劳 动的生产要素尽管不创造价值,但参与了社会财富的 创造,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作出了贡献。它们通过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间接影响价值量的变化。 3 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我们党在《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提 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现在,对于劳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样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分配制度既要体现公有制 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反映各种非公有制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 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分配过程也就是各个要素所有 权的实现。劳动只是多种生产要素中的一个要素。价 值固然是劳动创造的,但是劳动要能创造价值,必须 借助其他要素的投入合成组织起劳动过程。这些要素 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对价值创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客 观条件,因此也要参加价值分配。单靠按劳分配不可 能起到动员劳动以外的要素的作用。投资者以资本要 素参与收益分配,取得平均利润,这是合理的;科技人 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能创造高倍价值,他们以此参与 收入分配,获得高额报酬,也是合理的;私营企业主经 营管理企业的活动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复杂的脑力 劳动,他们的收入中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创造劳动收入,其收入的高低则是由劳动的复杂程度 和承担的风险所决定的。在拥有资本以后,在私营企 业主的收入构成中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资本收入。但 是,根据要素分配理论,这一部分也是合法、合理的。 因此,对于私营企业家,我们在承认其资本家身份的 同时,应确认他们的经营管理也是一种劳动。马克思 曾经指出在资本家的“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 东西(在不存在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资本家 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 的作用。这种与剥削者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 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3]。可 见,价值创造与创造价值的主体是没有关系的。只承 认工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否定资本家的劳动创造的 价值,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要是凝结在商 品中的人类的活劳动就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i]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i976.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编辑:易明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